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老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2、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创设合作的机会。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2形成合作的习惯。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2.3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3、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4、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以主体者身份向学生讲解传授各种数学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空间,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师讲解的各种公式、概念和法则等死板理解,并通过做各种数学练习加以巩固,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新课改强调“改变传统机械传授、死板记忆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对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采取摒弃态度,对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严格遵循,不可再把学生当做死板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有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凸显出来,如此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二、重视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向抽象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是使学生顺利实现这一过渡的有效手段。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是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良好体现,能够实现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重视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为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提供充足保障。

  例如,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讲授“圆柱的侧面展开”这部分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以分组方式,拿出橡皮、彩笔、蜡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反馈后讨论:大家展开后的商标纸呈现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些图形是怎样剪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沿高剪的”、“平行四边形是斜着剪的”……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说:“我们先对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进行研究。”说完,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将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重复操作这些动作,仔细观察。学生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如此,我就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对圆柱的有关认识变得更全面和透彻,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的高效化吸收。另外,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缺乏,自控能力弱,仅靠自身能力无法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意识与自学能力,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向学生传授各种自主学习的良好方法和技巧,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例如,我们要教育学生在每节数学课之前,对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提前预习,对其中不懂的问题及时标注出来,课堂上针对不懂的问题对教师讲授的内容选择有重点地倾听。数学教师授课时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条件,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课后,要求学生对课堂上学到的数学内容及时复习,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737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