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提问

庄宇 224分享

  提问是很多老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却不喜欢提问,甚至连老师都讨厌,这是因为他们没能掌握恰当的提问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法

  一、精心设计,指向明确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你有什么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比较之下,后者所包含的思维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

  二、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问题应难易适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或“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这样才能起到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在教学“10以内的连加”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主题图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小朋友在喂5只小鸡)师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生齐答:“有5只。”教师一边继续演示课件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跑来了几只?”学生又一起回答:“跑来了2只。”教师一边继续一边又问:“你们看到又跑来了几只?”学生再一次大声地回答:“跑来了1只。”课件演示到这里,教师又提了个问题:“ 要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5+2+1,教师也带着学生进入了计算方法的教学。

  透过以上片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实质性的思考,导致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缺乏深刻性。

  同样一个片段,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先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你刚才从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们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我想这样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同化、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激亮度,激活思维

  创激亮度就是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

  四、层层深入,拾阶而上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其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本课难点之一是要求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先求出1/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5。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a、(出示一张15厘米长的纸条)你有办法知道这张纸条的长度吗?(生:用尺子量)

  b、(师出示一张比尺子长的纸条)现在你能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认为可以把这张纸条三折或四折,先量出这张纸条的1/3或1/4,再乘以3或4,就可以求出纸条的全长。

  教师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五、面向全体,有效评价

  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评价,否则不但会影响提问效果,而且由于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时,学生回答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回答有错的应及时纠正;回答时表达不畅的应给出示范;对创新性的回答应适当重复,并进行表扬。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有效提问的实践方法

  一、有效提问

  要达到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四条标准:

  1.目的性

  教师提问应目的明确,提出的问题必须为教学要求服务。备课时就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引出新课?还是为前后联系?或是其他?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不清的提问,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保留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启发性

  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把握,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

  3.广泛性

  课堂提问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不仅要提问优等生,也要提问中等生和学困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结合,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彻底改变由优等生“大包大揽”、“一包到底”的局面,成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二、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逻辑性原则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2.合作探究原则

  教学活动是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所承载的知识,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因此,课堂提问就必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必须本着平等、合作、对话的原则,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前提,充分运用各种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有效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提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后,教师一定要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回答正确而且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表扬,应给予必要的甚至放大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进一步进行追问,逐步启发学生,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三、有效提问的基本策略

  俗话说:“打蛇打在七寸上。”同样,教师的提问要问在点子上,启发到关键处。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问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1.设问于新知识的重点处

  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

  2.设问于知识的链接处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寻求提问的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地展开,促进良好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而且,所提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

  3.设问于理解知识的疑难处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寻求提问的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捕捉问题的“契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进行设疑问难,就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问于解题思路的转折处

  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大胆的提出合理而与众不同的解法,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疏通,铺路搭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设问于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

  教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既有相联系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特别是对于表面相似而实质相异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混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预防产生消极的影响。

    7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