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怎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学习是终身的事,将来的文盲不是没念过书,而是不会学习,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可见,自学能力是实现学生持久学习、终身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指导自学方法

  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往往把注意力用在了导学提纲的编写,但实践的结果是,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并不佳,学生的自学往往只停留在回答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去阅读例题,理解例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是我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下面我们先要自学完例1的内容。谁来说说怎样自学这个例题?

  生:先把例题的解答过程遮起来,自己尝试解答,然后再看书上怎样解答。如果有困难,也可以先看书上怎样解答,自己再尝试解答。

  师:对。

  通过交流自学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学法的指导和巩固,当学生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自学方法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当然,自学方法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学时要坚持“三问”:例题讲的是什么?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掌握六个“一”:填一填——给例题中的留白地方填空;答一答——对教材中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答一答;做一做——对例题中需要动手操作的地方要动手做一做;读一读——把认为重点的地方做上重点记号,然后默读几遍,达到基本能口述;问一问——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或提出问题;练一练——尝试解答例题后面的练习。这六个“一”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示范、强化,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二、留给自学时空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下面是我教学《圆柱的认识》的一个片段:

  上课伊始,老师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学书本,其中,圆柱的特征的导学提纲是这样:圆柱有什么特征?想想为什么?你怎样验证?

  学生自学后汇报交流:

  师: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师:圆柱的底面大小一样,你用什么办法验证的?

  生1:我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都是2厘米,所以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2:我量了两个底面的周长:我先用绳子量一个底面的周长并做上记号,再量另一个底面的周长,刚好一样长,所以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我们总担心学生缺乏想象力,缺乏动手能力,但是从学生这么多的方法中,我们不禁惊讶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强和生活经验之丰富。

  三、体验自学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不断地创造这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自学的愿望不断得到强化,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就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圆锥的认识》中的一个片段: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的认识”,请同学们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自学“圆锥的认识”。要求认真思考回答书上的问题,把重点的内容画出来,需要补充的知识自己补充。

  学生自学书本,教师巡视指导。片刻之后交流:

  师:刚才我发现有很多的同学很会自学,他们不仅能把重点内容找出来,更可贵的是他们能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学习圆锥,做了很多补充和拓展。

  生1:我知道了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边线剪开,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圆锥的高只有一条。)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板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来的是一个(圆锥)。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能用你的操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观察、动手量一量,想想为什么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学生仔细观察、操作)

  生:我又发现了,我观察到圆锥的侧面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一样,所以我用直尺量一量顶到圆锥上的点的距离,我发现都一样,所以圆锥的侧面积展开图是扇形而不是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点距离不能一样长,而扇形是圆的一部分,同一个扇形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教师画图辅助理解)

  生2:圆锥的高为什么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而不是顶点到圆周上的点的距离?

  生:(手拿两个不同高度的圆锥)你们看这两个圆锥,哪个高哪个矮?(其他学生指了出来)所以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的距离,这样,顶点到圆周上的点的距离是一条斜线而不是垂直线,这条垂直线刚好就是顶点到圆心的距离。(老师协助画图帮助理解)

  这个片段中,黑体字的部分都是书上没有的,是学生自己补充的,而且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教学中常被忽略的,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学生的这些回答和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基本学会了本课的内容,而且有深度,会思考,学的主动有效,快乐自信,也很善于学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圆柱的认识”与“圆锥的认识”这两节课的编排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的方法一样,如果教师还是重复第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势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回落,而在这节课中,教师只提了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用学习“圆柱的认识”的方法来自学“圆锥的认识”,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就能通过阅读、对比、操作、类推、迁移等方法获得新知识,甚至能根据自己的发现补充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和适时的鼓励、肯定,使学生的成功体验不断得到强化,学生自学的愿望也就更加强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让学生在身边的实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用多种方式描述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熟悉的事物来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自主地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同学们熟悉的、常用的橡皮创设情景,用亲切的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从有目的的复习回顾旧知顺势引出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角度观察,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在脑海里对事情的变化发展形成条理,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述,自然而合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吸引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提出和学习中。

  二、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多种思维方式,采取多种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实践证明,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己想想”、“组内说说”等学习活动,在观察、思考、研讨交流中,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沟通、争辩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感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板书设计有意识地把用原有方法(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板书在左边,把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在右边,便于突出本节课的新方法——乘加乘减,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运算顺序,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同时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主体意识得到有效的张扬。

  三、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师的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针对性,形式丰富多样。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模拟联谊会的轻松、愉快情景,既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又带有一定趣味性,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练习安排:对应练习——实际操作——辨析练习——提速练习——应用深化等,有利于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巩固和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想象力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67页的最后一题,不但对本课知识进行了检查,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数学”能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性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学习问题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激发学生问题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在教学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在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疑问是发现的钥匙,思考的动力。我把这一难题作为自学思考题交给学生。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根”找“

    73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