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要怎么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庄宇 224分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激发学习小学数学兴趣的方法

  一、采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师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小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上的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

  二、发挥图示、教具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同样多”的概念时,先将两队小朋友进行拔河比赛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从画面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由于学生喜欢拔河比赛之类的游戏竞赛活动,所以学习非常感兴趣。在讲比多(少)应用题时,教师事先用白、黑纸板各剪兔子纸型12个和7个,教学中运用教学绒板进行贴示,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相关概念,之后又要学生依据“同样多”、“多多少”、“少多少”来说明图示或动手摆图形。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类应用题的有关概念和解法,而且提高了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三、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若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就容易感到疲劳、厌倦,效果也差;而通过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等等,学生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要学生先剪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

  四、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是很强的。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其求知欲望。例如在讲第九册《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4/3、7/25、1/3、7/22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指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能不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来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积极性就高涨,兴趣就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算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五、巧妙设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极具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态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无论在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还是在进行新课或是巩固新知时,都应注意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求相同加数的和的加法计算,或师生进行计算比赛,从而提出“老师为什么一下子能算出结果?”或提出“这样连加多麻烦啊,还有没有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简便?”当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简便后,教师又提出:2×3读作什么?它表示什么?乘号前面的数是什么数,乘号后面的数是什么数?结果叫什么?通过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

  六、采取多种练习手段,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变换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低中年级教学中,可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把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如口算、笔算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等;在高年级教学中,可采取看谁解得快、解法多,看谁编得又对又快(自编应用题)等办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习疲劳,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激发学习小学数学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在课前要充分注意备课,在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下工夫。

  小学生大都喜欢玩电子游戏,而电子游戏之所以能吸他们产生兴趣并使之着迷,除了声像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电子游戏 “关”的设置层次有梯度,循序渐进,使他们闯过第一“关”后,有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成功感觉,从而信心倍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知的有序性,合理地巧设疑问,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努力探索新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先画出大、中、小三个圆,再让学生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它们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它们的周长时,我提出要测“圆形水池的周长时,能用‘滚动法’吗?”这样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提出了“绳测法”。接着我又将一个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手拿着绳子的另一端,在空中旋转,然后问:旋转一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呢?(圆)又问:“能不能用刚才两种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实践证明“滚动法”和“绳测法”都有局限性。到底有没有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呢?这样一系列有序的提问,从滚动圆的测量、绕圆周测量,到空中小球所经的轨迹画出的圆不好测量,教师不断地设疑、激疑,导出要探索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探究欲望,吸引学生自觉探求新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实验,填好实验报告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在这样的层层设疑、解疑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一次次被激发,一次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二、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但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往往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积极想办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决定重新粉刷教室的墙壁。请同学们认真计算我们班这个教室有多少面积,学校所有教室又有多少面积,以便准备材料。大家一听都很兴奋,为了能解这道题,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又对教室的门窗、墙壁做了仔细的观察和测量,知道了哪些地方要粉刷,哪些地方不用。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和掌握,又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使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巧妙的解题方法不仅能让学生事半功倍, 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成功的激励下,学生又会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 使他们在“追求技巧→受到激励→再追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 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因为每一次成功的解题,都会给他们以信心,从而引起更大的兴趣。

  四、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评价一倾听一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安排学生4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要求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通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记得牢,而且对数学公式的推导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觉得数学并不难学,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我们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理解、宽容、尊重、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因此,激励评价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有益处的。


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数学的趣味题

2.三年级数学手抄报

3.小学三年级数学题太刁钻硕士爸爸求助朋友圈

4.三年级趣味数学的应用题

5.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哪些

    相关文章

    754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