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要如何提高布置效果

庄宇 224分享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过程,是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策略

  一、设计生动的练习,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爱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把数学练习“蕴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动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练习中,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取得良好的作业效果。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时,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很不错,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如妈妈今年32岁,“我”家有6口人,“我”家住在73幢204室,“我”家的电话号码等。看到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么多生活中的数,我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校有三幢教学楼,你能不能给每间教室编号码呢?学生听了都迫不及待地编号码,有的学生还画图加以解释。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后,我布置了游戏式的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以后,与父母、自己的小伙伴玩“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就是闭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物体的游戏。布置趣味性作业,既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生活化作业,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生活化的作业设计,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作业布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生活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在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寻求生活中的小数这样一道题,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到了与物品价格有关的小数,还找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数,如“我”的身高是1.12米,“我”的体重是27.5千克,一瓶可口可乐2.5L,“我”房间的面积是15.5平方米等。学生在找到生活中的小数的同时,增长了知识,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布置了学生测量家中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物品,如茶几、饭桌、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周长。

  三、设计有层次性作业,照顾个性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传统的作业布置往往是“一刀切”的方式,同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作业内容完全相同。教师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可以采取分类作业的方法,如把学生作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作业:为基础差的学困生设计,作业内容较基础,题量较少,难度较低。让学困生吃得了,能从完成作业的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树立学习的信心。第二类作业:为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作业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较简单的变式题、较简单的综合题等,分量中等,难度适中。题量较多,有一定的难度,让中等生吃得饱。第三类作业:为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题量充足,作业中有较多的变式题、提高题、综合题。作业设计能够照顾到全面,面向全体,体现了课标的理念。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这充分说明了课标对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因此,作业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组织经验,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先算一算,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1×11、12×11、13×11、14×11、15×11、16×11、17×11、18×11。经过学生独立计算、合作交流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的特点,学生提出了“12乘十几的算式有什么规律性?”于是,我因势利导布置学生探究十几乘十几的算式有什么规律。这种探究性作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作业的布置与优化方法

  一、数学作业布置要适时

  适时是指数学作业布置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时间段进行,而不是单单在学习新课之后。

  1.课前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适时布置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到超市调查一些水果的价格标签,或收集一些小食品包装袋,并向售货员或家长了解价格标签的含义。于是,新课一开始,教师立即让孩子们出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并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介绍中发现他们不但理解了g就是表示克,kg就是表示千克,而且有的学生还说出“一个苹果大约有200克,而西瓜比较重,大约有4千克”的对比。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孩子们不但理解了克与千克的含义与大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2.课中作业

  一个概念或知识学习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它,起到及时复习巩固的作用,此时,要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数量关系式》时,学生明白了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式后,笔者即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自己编制一道有关习题,自己列式解答,之后再与同桌互相探讨,说说自己是用哪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的。如此,学生在编制习题与探讨中不但理解了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而且提高了自己提问题和应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要与课堂知识相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之后,笔者即布置学生放学后,自己想办法测一测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第二天还未上课,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有的学生说:“我每天放学走路回家,我量了我走一步大约50厘米,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400步,400×50=20000厘米,即200米,5个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就是1千米。”有的学生说:“我家到学校较远,每天我妈妈骑电动车送我。电动车1小时行30千米,走了4分钟,大约有2千米。”……答案五花八门,但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测量,作业完成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就连平时两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就说明了我们平时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发挥。

  二、作业布置要适量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大多数老师认为数学就是要多练,因而盲目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陷入机械、繁复的训练之中。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过量的作业,精神易于疲劳,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布置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作业量,还要注意变换方式,不能只是单一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后,学生刚学习除法,对算理理解不透彻,计算不熟练,但也不能因此进行大量的练习,否则,学生即使会计算,但不知所以然。所以,笔者只布置了两道练习题,但要求学生在做完之后,要向同桌说说自己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如果发现错误,要共同查找原因,然后再重新计算。虽然只布置了两道题,但学生在向同桌说明自己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时,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算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查找错误原因时,既巩固了算理算法,又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所以说,作业布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用。

  三、作业布置要适当

  从客观上来说,每个学生,不管是身心发展,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这里的适当指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少而精,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照顾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要考虑到那些优秀生,让他们不至于由于习题的过于简单,缺少挑战性,从而产生骄傲、怠慢的心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笔者就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告诉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体的边长,求它们的面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直接应用公式求面积,达到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法的目的。第二层次告诉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宽,训练中层学生的逆向思维。第三层次,出示正方形的边长,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来求长方形的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分层作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对优秀生则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73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