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有效布置

庄宇 224分享

  作业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教师能够加强重视,引导学生及时温习学习的知识,另外也要通过有效的作业布置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他们良好的学习探究能力以及数学实践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与全面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

  1 对作业现状的分析

  由于学生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布置相同的作业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作业太难,中差生不能适应,就会为了完成作业,想办法抄袭别人的;作业太简单,中等生和上等生就吃不饱;作业难度中等,上等生和后进生或者吃不饱,或者消化不了。所以统一的作业总体上是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而作业分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案。

  2 采取的实施方法及措施

  2.1 对学生进行分组。实施“动态分层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前,要将学生按不同学习水平进行分类。我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了解,再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组。

  A组(基础组):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后20%学生);

  B组(发展组):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中间50%学生);

  C组(提高组):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前30%学生)。

  例如,我将我们班的51个孩子按照学习的情况分为A、B、C三个大组,A组是基础组,共10人。这些学生基础、智力比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非常吃力。平时做作业速度慢,反应迟钝,别人20分钟的作业,他们双倍的时间都完不成,经常不能完成作业和练习,即使完成质量也很低,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我又把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的这部分在提高组。他们课堂上完成作业的速度非常快,可是教师为了统一进度,常常导致这些学生往往无事可干。还有中间的20人则分在B组发展组。为什么这么规定小组呢,那是因为我们习惯性的把A规定为最好的,然后依次越来越差,越往后的感觉越来越不好,所以我就倒过来,让那些差点的孩子觉得他们并不是最差的,老师是很关注他们的。先给A组布置,因为本组的孩子不论是写作业的速度还是脑子的灵活程度都是最慢的,为了让他们交作业不是最晚的,所以我先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先做。然后再给B组布置作业,最后给C组布置作业。

  2.2 在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的分组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由于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都会有相应的提高或降低。因此,根据每个学生提高后所达到的新水平,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组学生进行相应调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不断进步。这样做使每位同学都充满了信心,懂得了要想争当最好的,只有时时刻刻努力,才能得到进层和提高。

  2.3 具体操作过程:学生经过分组后,教师在学生学习每一单元前,制定好单元计划,并根据计划制定每一单元的分层目标。把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分为三层,即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运用与分析的教学目标;中层目标: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与分析的教学目标;发展目标: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分析与运用的教学目标,这一部分是对教学大纲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例如:对“分数乘法”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具体的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会进行简单的分数乘法计算,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中层目标: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写出数量关系式,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熟练、正确的进行简算。

  发展目标: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能写出数量关系式,会画出线段图,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含有二次(包括二次以上)简便的计算, 综合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进行简算。

  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层,使学生心中很明白自己该学些什么,教师心中也很明白,每一个学生该学到什么程度。

  具体操作过程:将学生分成了基础组,发展组,提高组三组之后,根据学习目标也相应地把作业分成四个星级题。

  (1)基础练习题:基本概念、公式、法则、性质、规律等知识巩固,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的练习,作业量稍多,但内容简单,属应知应会,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针对基础组的学生。

  (2)灵活应用题:在基础知识上进行综合训练,作业量适中,题目方式较灵活,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主要针对发展组的学生。

  (3)综合提高题:作业量较少,有一定的技巧和难度,需在掌握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综合才能完成,目的在于深化、提高和拓宽,主要针对提高组的学生。

  (4)思考题:接着,着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每一组的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在作业中规定一星级的题目基础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二星级的作业发展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三星级的作业则提高组的学生必须都要做,也就是说三组学生一定要完成与之相对应的作业,其他层次的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可以试着选择其中一个层次的题目来做,有能力有时间的话也可以选择两个层次的题目做一做。

  2.4 定期调整分组。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通过教师的评价,及时了解了自己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及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尝试让学生之间进行合理的层际流动。对于已经达标的学生,鼓励他们升入高一层,通过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寻求更大的发展;对于退步较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降级处理,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他们帮助和辅导,使之达标。在每次考试中能够达到高一级的目标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不能跟上队伍也可以退回到低一组。如基础组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发展组,提高组的学生也有可能退回到发展组等等。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3 在对作业分层时,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要适合不同组学生的知识水平,难度不能过低或过高。

  (2)层次性原则:作业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作业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习与生活联系,培养实践能力。

  在一道题中我们就能体现出这三个原则。比如有这样一题,将两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求出这个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我对孩子们的要求是A组只要能正确的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B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求周长,C组同学至少用三种到四种方法求周长,结果孩子们一共总结出了7种方法,这六种方法是(4+4)×2+4×2,4+4+4+4+4+4,4×8-4×2, 4×6,4×4+4×4-4×2,(4+4+4)×2,8×3这使我觉得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要是在布置作业时,不对孩子们做出详细的要求,那么我觉得孩子们就不会去更深入的思考,而只是求出图形的周长就算完成任务了。

  4 分层布置作业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动态分层式”作业的实施后,它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学生作业负担大大减轻。尤其是基础组的学生,不用再做摸不着头脑的难题,大量的时间练习基础性的题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再次,有效地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建立了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5 分层作业对老师的要求

  虽然成绩是显性的,但在作业分层这一块,我们碰到阻力非常大,因为 由于进行分层次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致使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熟悉整个教学年段的内容、熟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熟悉所教班级这三项基本功,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原有教学的方式;要改变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方式,充分关注学生: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学情分析,从而进行教案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了教师对教学能力的认识;正是这些改变,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方法

  一、教师要重视作业的布置,以便学生能及时温习

  小学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很多知识在经过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但是这个时期学生也有一个特点就是“忘性较大”,“学得快,忘得快”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在学习之后及时的进行多遍的复习就能够更好的进行记忆,所以在教学之余如何引导学生及时的进行温习就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件大事,而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最佳手段。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的一个回顾,作业能间接的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同时通过学生的作业状况,教师也能够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误区,能够指导教师及时的改变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的高效进行;另外通过作业,学生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能够深化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重视作业的有效性,及时的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回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作业的“量”,要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同时也要提升作业的“质”,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实现他们学习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要布置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作业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作业的布置,但是长期以来,学生与作业之间的“矛盾”却一直存在。很多学生抱怨教师留的作业过多,而大部分教师也为学生不能及时的完成作业而苦恼,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教师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的角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体会。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对于学生学习体验的感受,从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入手进行布置,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了四则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作业,用扑克牌与父母比赛算“二十四”,把碰到的巧算题、难解题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讨论。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我设计一些“开火车”、“小猴闯关”、“夺红旗”、“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培养了他们用数学语言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天地、学习的乐园。

  三、教师要布置探究性作业,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知道,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领悟的一个途径,同时作业也是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以期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进行“重复记忆”,课程改革后,对于学生“减压”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教师便顺应潮流,布置一些比较简单、容易的题目。这样以来,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完成作业,但是却无法实现学生知识的拔高、创新,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进步,所以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能够注重作业的探究性,引导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的跨越。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比如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观察性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因为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另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再者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操作性作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教师要布置实践性作业,实现学生的学以致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特别是对于数学科目而言,作为一项实用学科,数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加上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素材,而数学学习中也有很多生活知识点,所以就需要教师能够将数学知识实践与学生的学习、作业进行有效的结合,以便能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数学技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1、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案美;2、找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这样,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又从生活中发现了数学无处不在。在完成这一系列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学以致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7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