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学中要怎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小学阶段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分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该循序渐进原则,不同的学段采取相应的自学指导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让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以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点拨。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己看书分析;也可边看书,边做尝试题,也可先做尝试题,再看书。

  因此,刚开始引导学生自学时,应以自学书本内容为主,只要求学生能自学课本中一些容易自学的片段,以获取自学带来的愉悦。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积累,逐渐要求学生自学整课内容,甚至整节内容,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地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探索热情

  只有质疑,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激活思维,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设法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激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情趣去探究,引发学生去质疑,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迸发。要使学生自己提出质疑的问题,创建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至关重要。只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开启智慧的大门,进行积极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新的飞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飞速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可见,教师是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的。只能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空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学生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见解或疑问,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大胆放手,关注点滴成功

  现在的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对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哪怕是小小的发现,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信心,保持积极的思维投身到解惑和创新的学习当中。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就给每小组的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圆,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各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做好记录。结果,有些学生就发现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就及时肯定鼓励,因势利导说出圆周率的意义,放手让学生推导圆周长公式。这样,学生在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之中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出圆周长计算公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广泛应用于现实。在教学中,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对称美、简洁美等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可以进行如下的启发式讲述,“为了满足课外活动需要,学校决定购买一些器材:25元的排球,20元的小篮球,2元的跳绳和15元的乒乓球拍,请大家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自然就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仅享受到了乐趣,探究到了规律,而且开启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之门”。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自学动机,提高自学兴趣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让学生战胜自我,投入进去,坚持到底,争取成功。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时不可操之过急,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虑。

  教师还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大力宣传倡导自学的重要意义,介绍自学经验,强调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学,让他们产生自学的愿望,以便形成正确的自学动机。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能力时,一方面要对学生说明进行自学数学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进行自学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培养课外预习习惯

  课外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首要环节。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自己预先对有关内容进行自学,以掌握知识,了解重、难点,为上好新课作准备阶段。通过课外预习可以将要听课的内容有初步领会,扫除知识障碍,对难点和重点经教师的讲解,启发指点能更深刻的领会,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不同学科的预习方法不同,本文介绍数学的几种课外预习方法:

  (1)读

  读:就是阅读课文,学生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明确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识的基本结构(如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从总体上作概要性把握。

  (2)查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课前查阅有关内容搞清楚,力争经过自查不留问题。或者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示”查阅有关资料。例如预习《年、月、日》中的四年一闰,为什么分大月、小月、还有2月的天数等概念有些模糊,就要查阅一些课外书籍或网上查询关于年、月、日的相关资料,扫除绊脚石。

  (3)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所预习的内容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预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对于它们的进率与长度单位的进率为什么不同有疑问,这时,学生预习的时候应当暂放下课本,思考如何推导对照,或在课堂上和教师推导的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自己有无推导错的地方。当然,对于课本中的其他例题,也尝试先做一做,再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或更简捷的做法(一题多解),如此既是自己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总之,预习的时候要多思考,要学会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总问号。

  (4)记

  对于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结合新旧知识进行分析,思考,若寻求出答案的,可把答案记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到这些地方时,应把自己预习时的理解和老师讲的相对照,看自己有没有理解错的地方。若想不出答案的,也要把问题记下来,待老师讲课时,再听其所以然。

  (5)练

  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之所以说试做,是因为并不强调定要做对,而是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练习是可以做出来的。

  让学生自己根据具体的预习内容选择适当的课外预习方法,使学生“要自学”,“会自学”。

  2、重视课内学法指导

  从哲学角度看,“自学”是学生的内因,教师的引导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及时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只是空谈。我们通过潜心钻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不同年段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列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示范引导,传授方法。(示范点拨给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从低年级开始渗透。)

  (2)提示规律,指点学法。(根据年段特点,不同的训练重点,教给可操作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实践、练习。)

  (3)凭借教材、设计学法。(根据高年级不同体裁的教材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生能迁移学法,进行自学。)

  (4)诱发内化,创造学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能力自定学法。)

  3、注重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数学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从低年级开始,鼓励诱导学生质疑问难。

  (2)提示质疑问难的思路。

  (3)教给释疑的方法:找一找,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和工具书;想一想,联系新旧知识思考;读一读,把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分析、理解问题,尝试着解决问题;问一问,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听一听,同学发言和讨论的内容是否自己的思路一致;做一做,动手摆一摆,动手画一画,写数学小日记(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感受)等。

  (4)教师对学生质疑问难处理: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实验操作,组织讨论;难点的问题,引导帮助,开拓思路;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老师适时评论。

  三、实行分层自学,增强自学信心

  1、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差异较大,造成自学能力有很大差距。对于优秀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强,理解能力强,掌握知识快,能顺利完成自学;而对于有些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弱,理解能力差,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学不得法,思想不灵活,在自学中困难较大,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设台阶,逐步引导。

  2、教师的点拨、指导当然是主要的。我想,是否可利用学生的层次、水平不相同的情况,劣势变为优势:先让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那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自学效果显然要比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要好很多。

  让学生通过自学,正确地对待在实践中成功与失败,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要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信念。

    73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