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学能力有哪些培养方法

庄宇 224分享

  老师应该把自学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自学,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真正有质量的自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学生自学要有充足的时空

  着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 “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 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自学的第一步是要学会预习。而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空。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低年级时,学生的预习目标、任务、方式可以由老师统一制定,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意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预习,切不可一手包办,牵着学生鼻子走,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空,才能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切实发展。

  二、注重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知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1. 课前看一看。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 要看哪些知识是自己可以独立解决的,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不能自己解决的要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2. 课前做一做。有些知识,仅靠“看”还不宜掌握,可以课前做一做,检验自己的理解、想法和思路是否正确。?

  3. 课前想一想。用教师提供的课前小研究的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增强自学的效果。例如,《百分数》一课的课前小研究:

  自学《百分数》:

  ( 1) 什么叫做百分数?

  ( 2) 人们为什么喜欢用百分数?

  ( 3) 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 4) 你在哪里见过百分数?

  ( 5) 关于百分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4. 课前练一练。自学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做一做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5. 要让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法,必须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所以教师不能专门给学生讲解必须如何思考,而只能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深入浅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授,这就需要教师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并把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巧设悬疑促养成

  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该注意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正面强化学生自学习惯。每一单元的知识都有一定的连贯性,在课后巧妙的设计一个悬疑,几句话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主动自学。如学完了“平行”后,教师在最后几分钟适当引导: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平行和相交两种。但相交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你想了解吗?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学下一课。”简单的几句话,往往能不费吹灰之力,使学生主动投入到自学当中,很好地促进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四、妙用评价激进步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保护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可以采用评*的方法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就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不同颗数的*,也可采用评价激励语。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都要及时回馈意见,以推动下一次自学。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自学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看中思,利用预习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以书本知识为主,因此,让学生先预习,自学教材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平时学生的预习就是漫无目的的翻书,随便一看就完成了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预先设计好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边看边思考,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真正地参与,培养自学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约数和倍数”前,布置了这样两个预习的问题(1)30÷2=15,1.2÷0.6=2是不是整除,为什么?(2)什么是约数、倍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约数、倍数关系?学生通过预习,这两个问题就不难解决。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由于预习充分,课上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就轻而易举地攻克了。学生这样学,不仅印象深刻,而且自学能力也在逐步地提高。

  二、读中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读,一般人总认为是语文的专利,认为数学课本不想语文课本那样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什么可读的,实则这样大大忽视了课本的作用。教会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培养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数学课本中有好多内容值得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像例题中的“想“,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从中学习分析、思考、探索解题的策略,使学生从读中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让学生粗读第一遍后,我问学生哪几处地方比较重要?学生先说出了“如果分母中含有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和“如果分母中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两个重要部分;而当学生再读第二遍时,又发现必须是“最简分数”这一关键词,如果换成是“一个分数”就不行了,学生吉尔深思,为什么呢?学生通过举例112,14,312来证明这一关键部分;最后再读第三遍,让学生细细品味重点部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还教会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

  三、讲中练,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口去讲解,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创造极欲一说的机会。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迁移,正是最适宜学生讲解的知识,既有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利用旧知识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使学生在做15+16这道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就让学生来分析,说方法。学生都能说出先把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没有感觉到困难,而是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使得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培养。

  四、动中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只有学生动手操作,才能有效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而这种发现也是理解最深、印象最深刻的。正如“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当然,操作也绝不是信手胡为,它有一个“度”,看似“无序”,却应该是灵活、多样、科学的。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先用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且让学生通过剪、拼、研究,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发现两者的关系是相等的。从而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交流,在活动中学数学,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学能力。

  五、议中明,组织议论,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地学习,使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页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是重点,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哪些方法可以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讨论后得出:

  1、6×5+6×4+5×4+6×5+6×4+5×4

  2、6×5×2+6×4×2+5×4×2

  3、(6×5+6×4+5×4) ×2

  我出示以上三种方法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从而得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汲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73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