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庄宇 224分享

  小学数学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因此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激发情感

  情感是教师教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愉快地获取知识。在此要注意两点。1.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在一次外出学习中,听了江苏省名教师张兴朝老师的示范课,课前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老师喜欢什么运动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篮球?”“足球?”“游泳?”张老师摇了摇头:“我爱好的运动只需要1平方米的地方和一根绳。”学生立刻猜出正确答案。“那你们爱好的运动是什么呢?说出来大家听听。”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自己的爱好。张老师笑着说:“同学们,我就喜欢你们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你们真捧。”张老师用聊天的方式片刻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2.激发学习欲望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始终保持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学“乘法的引入”一课中,师生共同计算“3+3+3”,“5+5+5+5+5+5”,“9+9+9+9+9”这类算式时,学生感到很奇怪:老师为什么总是比我们算得快?教师一语道破天机:“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方法———乘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调节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除了优化自己发出的情感信息、知识信息外,还要注意“察言观色”,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例如,学习长方形周长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16cm,宽12cm,求它们的周长之和。”学生一看是练习过的题目,便劲头不足。但将题目改一下:“把这两个长方形拼起来,周长会是多少呢?”学生立刻产生兴趣,积极思考。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如果4个这样的长方形拼起来,周长有几种情况?”学生情绪高涨。当提出的问题稍微有点难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或者降低难度的方法,引导学生抬阶而上,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一次,我在县教研活动中听了泗阳县实验小学胡亮老师关于“长方形的特征”的演示课,胡老师出示许多四边形,其中有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请学生找出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也平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教师未做任何评价,适时点拨,“特征”是什么意思?哪些是长方形具有的特征,哪些不但是长方形具有,其他四边形也有的性质,表面上看,教师在学生情感高潮时泼了冷水,实质上这样不但不会使学生的思维停滞,反而会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仔细思考,有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也具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的性质,不能作为长方形的特征,又有学生说:“对角线相等,四个角是直角,也是正方形的性质,也不能作为长方形的特征。”教师反问:“如此说来,长方形没有特征了?”全班学生顿时鸦雀无声。最后,老师给出了长方形的特征,实践表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使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情感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三、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教师要善于接纳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让学生感觉自己被重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学习,建构有效课堂。例如,教学小数的简便计算时,刚教学一题后,就有学生说:“老师,我会做了,能不能不学?”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我们学过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加了个小数点。”原来学生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种解题策略看似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表现。这节课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主人的乐趣,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喜悦之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珍爱学生,想他们所想,做他们所做,适时调整课堂气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激情、释放智慧与个性的大舞会,因此,只有巧借情感的东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72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