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应该如何培养

庄宇 224分享

  数学是小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学能力的现状

  (一)自学能力的缺乏。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发展并不均衡。有些学生已经通过预习,复习、读书、笔记等良好行为,掌握了很好的自学方法。但有些孩子还没形成自学的思维能力,老师上课讲什么定义、法则,他就只记得那个定义法则,老师上课举什么例题,他就只会按老师和课本的思路解答那个例题。另外,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有的教师仍抱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上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认为多讲多灌输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下来,反而造成学生自学能力和数学能力的缺乏。

  (二)自学能力的差异。

  造成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智力水平,生活习惯、知识基础、非智力因素等;二是外在的因素,包括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和教师的指导意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对学生的评价等。

  二、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原则和策略

  (一)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原则。

  1.采用自学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结合的原则。自学设计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更切合学生发展的动态目标,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得到主动发展。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适当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师主导须在“引导”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如”。

  3.独立学习和多向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在重视学生自主选择、独立自学、主动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课堂内的多向交流,互动合作,如师生间、同桌间、小组间的交流。

  4.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等方式,让学生从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能力就要放手让学生当主人,凡是学生能独立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独立。要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就要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

  2.加强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让学生预习,预习就是一种自学,但这种预习一定要有教师给学生布置提纲。自学提纲是学生自学入门的向导,设计自学提纲的根本目的,是教给阅读方法,提示读写规律,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3.进行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3)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4.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1)课前预习性自学。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2)课中自发性自学。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3)课后小结性自学。如三年级下册中面积的教学中,先学面积的认识,接着认识面积单位,再学面积的计算。这三个内容前后是有联系的。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5.研究学习规律,指导学习方法。 要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在演示时,要教给观察的方法;讲概念原理时,教思考的方法;解例题时,教给分析问题的方法;复习时,教给综合概括的方法等等。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赢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就可以逐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系统讲座,如向学生讲记忆方法和思维方法,把如何学习的理论教给学生,学生就会更加自觉地配合老师,共同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

  1、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必须环节,也是重要环节,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独立理解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准备。及时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减缓课堂容量大带来的压力,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明确,激发孩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学科的学习,应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是一种习惯性的学习过程,要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好方法,老师特别要注意给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老师指导预习,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知识,预习时可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记一记。老师可以先通过布置预习提纲的方法来进行,以后再逐步过渡到只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则,使学生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如果在预习当中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的讲解便是预习的最佳境界了。

  2、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2 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2.3 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身临其境”。

  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事例相联系,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精辟,营造一个活跃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迫切地想学“生活中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再提出一些问题,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自学效果。

  4、复习课上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

  不管是单元复习,还是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我们都要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看书温习和课前预习、课上自学不完全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一节复习课用15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温习,用10分钟相互研究,用1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在学生看书温习之前,我们要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通过温习,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学生通过看书温习、思考,就把这部分知识系统地整理清楚了。在温习中有什么疑难一定记下来,在互相讨论时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最后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的温习比老师主观设计的教案效果好,更有针对性。

    738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