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培养数学自学能力

庄宇 224分享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必定是那些不懂学习的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个人能力的主要指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对他们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数学学科,由于其特殊性,在自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教师只给学生布置自学的内容,而缺乏相应的指导,则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自学也只能停留在口头。因为很多的学生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随便翻阅书本,将其作为完成任务,自学完全成了形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一起开展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自学。

  如教师和学生一起潜心读书,和学生一起理解哪些知识是值得重点泼墨的,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从而让学生学会什么地方应该动手画出标注?哪些知识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去向老师多问一些“为什么?”这样的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从而在课前主动开展自学,而且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给他们出示几个油针对性的思考题:如怎样通过割补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割补之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有何关系?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等?这些问题不仅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更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大有裨益。

  2.让学生读懂例题

  数学例题是数学教材上典型问题的代表,学生看懂理解了例题,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即掌握了本节内容的要点。但有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能理解例题的精髓,不知道例题设计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读懂例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列出关系式和找出数量关系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

  3.寻找生活中数学的影子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将数学知识置于生活中,才能学到鲜活的知识,才会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自学,尤其是预习时必须给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生活中原型,让学生讲数学知识纳入生活之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如学习“循环小数”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循环”现象,体会“循环”的含义,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概念。

  二、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触发学生投身学习的内在动力,对数学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自学的效果。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由实际生活抽象概括出的数学概念,规律,再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必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数学学科本身内在的一些美的因子,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点题,推导学生感悟体验,都可将学生引入美妙的数学世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也不会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不断的培养,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自觉主动的投身数学学习,自学才可能真正付诸行动。

  三、强化合作,提升学生自学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其运用于学生的自学中,既可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更可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实际上,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如果教师能适时引导,都可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创设机会、激励学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比如,教学“长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去测量操场;在教学“统计”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在课后走进社区,家庭,统计家庭用电、用水的情况,最后小组总结,提出节约水电的合理化措施。这些做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的意识。

  四、组织探究,体会自学的乐趣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动手动脑,从而让学生在课前精心,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如对于“三角形的面积”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前自学时学会用铅笔写出自己的思考:“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学生的思考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催发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深化了对新知的理解。

  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老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73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