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有孤独症的表现是怎样的

书奇 1172分享

  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搞清引发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但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是种先天的基因缺陷。孤独症越早治疗康复效果越好,那么该怎么才能知道宝宝是否有孤独症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宝宝孤独症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

  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应,对父母缺乏依恋,对同伴缺乏兴趣等。

  语言交流障碍

  半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还有些孩子即使有语言,也不会和人正常交流,说话时不与人对视。比如,有些患儿说话像"鹦鹉学舌",大人说"问阿姨好",他也说"问阿姨好";有些则是重复语言,不停地说一句话。

  刻板重复行为或兴趣狭窄

  如迷恋轮子、圆形木棍等东西;他们还经常有一些刻板重复的动作,如啃手指头、不停地转圈等。

  选择性缄默症

  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偏食

  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神经性呕吐

  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智力降低

  专家认为,60%至70%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至30%在正常范围,约有10%为智力超常。大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在机械记忆方面等,但这些儿童认知功能异常,长大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

  儿童孤独症的3大原因

  1、社会发展环境和信息污染

  在一系列被称为"现代病"的名单中,孤独症位居前列,信息污染是有关专家认定的使目前孤独症儿童日趋增多的罪魁祸首之一。人类被信息包围、淹没,造成一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对信息的排斥和对人际交流的厌倦,从而"影射"到了后代身上。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生存压力的加大,导致家庭没有亲情爱意,也是孤独症的一大诱因。

  一些家长平日里忙于应酬、工作,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态度粗暴,受了气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来只有一些孤独倾向,父母却因他表现不如别的孩子,就对他大肆指责,甚至大施拳脚,使倾向演变成真正的孤独症。

  还有一种"蛋壳理论"认为,现代住宅过于封闭,孩子被关在里面,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容易导致孩子患上孤独症。饮食、水源等污染,不仅会影响胎儿,也会导致儿童患上孤独症。

  2、与生物体本身有关

  欧美科学家经过5年的联合研究,在第2、7、16和19对染色体上发现了导致儿童孤独症的切面。这一发现为彻底解开孤独症之谜,为预防和治疗孤独症带来了新的希望。至今,科学家一直观察不到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发育和活动情况。

  但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在神经病理学方面,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一些研究者发现大脑边缘系统可能与孤独症有密切关系。

  边缘系统中主要是杏仁核和海马回与孤独症有关,杏仁核呈杏仁形状,是控制人类情感和攻击行为的皮层下中枢。社会行为退缩、强迫行为、不了解危险处境、不能从记忆库存中提取信息、不能调节自己以适应新事件或环境与海马回受损有关。

  杏仁核还负责对多种感觉的应答反应,例如声音、光线、味道和与感情以及恐惧相关的刺激。已经发现孤独症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是存在障碍,通过外科手术损伤或去除杏仁核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感淡漠行为。

  海马回是负责学习和记忆的一个中枢。孤独症儿童在遇到新情况时不能运用已往储存的信息可能与海马回有关。损伤海马回可以在动物身上重现刻板行为、自我刺激行为和多动行为。

  3、家庭气氛紧张让孩子备感冷落

  据统计,目前,儿童患孤独症的人数是以往的3。5倍左右。专家认为,这与家长工作紧张,无暇陪伴孩子或对孩子表现得急躁、缺乏耐心有关。

  儿童孤独症过去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二左右,现在为千分之七左右。患孤独症的儿童多有语言障碍、多动、不合群等。这些孩子上学后多会出现学习障碍,长大后在与人交往时也会遇到困难。如今患孤独症的儿童增多,除可能是母亲怀孕时过多接触电磁波等先天因素外,还与婴幼儿的家庭氛围有关。

  据调查,患孤独症的儿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经常训斥孩子或家里只有老人单独带孩子。

  如何教育有孤独症倾向的幼儿

  父母亲如仅依据几项征兆就研判并认为自己的小孩患有自闭症,可能会流于太过主观,及不够专业。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要经过专家的鉴定。通常孤独症的孩子有以下几种行为特征: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与别人有眼神的接触,即使有,也是一瞥而过;常常无端地哭或笑;对于危险毫无警觉性,即使爬到高处也不怕;语言发展缓慢;有反复的手部动作、玩固定的东西,或一下子玩 这个,一下子玩那个,却不和别人一起玩;对于某项特定事物的能力很强,对其它事物的能力则很弱……等,有以上这些症状的孩子,就比较有可能是自闭症患者,但也并非绝对。

  不要太早就替孩子扣上孤独症的帽子,因为有些正常的孩子看起来也会有点像患有孤独症,尤其是那些语言发展缓慢、视觉偏用者,由于他们是以眼睛来学习,喜欢东张西望、双手东摸西摸的,却不爱用耳朵去听,社交能力发展也不佳,这种孩子很可能会误认为孤独症儿童,笔者经常发现有不少这样被冤枉的例子。

  因此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此倾向时,首先应该立即去请教医生或专家做一分析与诊断,而不是自己乱下定论,同时要注意孩子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因为即使是孤独症的孩子,如果训练得当的话,他们的能力依然可以如同常人一般,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常人。

  目前孤独症教育失败之处,在于一般教育工作者皆没有深入了解孤独症孩童学习能力的状况,反去怪他们封闭自己,使师长无法教他;事实上,如果能够先分析及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各项学习能力,然后在他们不理会师长的情况下,引发出他们的动机与兴趣来,譬如刚开始可以从感觉动作(运动)教起,和他们一起拍拍球、跳跳绳、溜滑梯……等,师生建立起关系后,就可以增加一些视觉方面的教学,而后再进到听觉、语文部分的训练。孤独症孩童的潜力依然是无限的,端看大人如何去教育与雕琢,所以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热门标签

    4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