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之如何触发学习力(下)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如何触发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力?(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学习的研究探讨的道路上应该如何分析触发学生内心中的学习动力呢,不妨来看看吧。

  对话

  早在2009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李松林教授、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贺慧副校长及成都市锦江区的“品质课堂”研究团队就对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对话教学、聚焦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等问题展开研究。从2012年开始,团队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转变学科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教学研究”,对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成果。目前,团队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顶层理念下,将深度教学研究向深度学习领域拓展。为了更深入地把握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围绕深度学习开辟此栏目,对李松林教授进行系列访谈以飨读者。

  【在线】学习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成长的基本方式,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是个体的“我”要学习、要发展、要生成,这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生成和发展中自身的生命能量和活力,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力。那学习力中我们如何有意识触发和利用学生生命成长的本源性力量?

  【李松林】对于学生生命所具有的这种内源性学习力,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只能顺应它、保护它和唤醒它。雅斯贝尔斯所言即是:“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唤醒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力?卢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换句话说,课堂教学首先要想办法触发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力,但前提又是教师能够准确地捕捉学生内源性学习力的触发点。在课堂条件下,教师应该如何捕捉和定位学生内源性学习力的触发点?基于大量的课堂教学经验,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去捕捉和定位学生内源性学习力的触发点。

  3 困惑处:学生倍感困惑的地方在哪里?

  困惑是个体感受到疑难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心理状态。例如,学生会觉得如果在海上航行就不用担心缺水喝,可事实上则是我们口渴喝海水会越来越渴,此时学生就会产生困惑。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困惑其实就是个体的认知冲突。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课堂中,利用甚至制造学生的困惑或认知冲突有助于迸发和涌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产生“启发”之前的“愤悱”状态,最终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改造与优化。

  在学习《迷人的夏天》一课时,学生知道人们一般说春天是迷人的,为什么课文说夏天是迷人的呢?既然夏天如此炎热,为什么还说夏天是迷人的呢?既然秋天才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为什么课文中又说“一切都在夏天走向成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可能会产生的困惑。

  4 挑战处:是否有挑战学生能力(创造力)的地方?

  今天很多课堂变得机械、沉闷而缺乏生机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挑战。事实上,富有挑战的课堂往往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与探究欲望。因此,触发学生内源性学习力的课堂必定是富有挑战的课堂,必定是挑战学生潜力的课堂。

  潜力是指个人潜在的能力或力量,用以表达的是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个人的潜力会因为外部环境和教育条件的限制永远都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在外部环境和教育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个人的潜力又可以变成现实的能力。成功的课堂教学当然是想办法将学生的潜力转变成为现实的能力,但前提就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潜力区,捕捉能够挑战学生能力的教学时机。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实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能够达到的问题解决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水平,也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所获得的潜力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能够挑战学生能力的地方,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源性学习力。

  在《西亚》这节高中地理课中,有三个地方可能对学生的能力构成挑战:①学生对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已经有所理解,是否能够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为什么古巴比伦文明孕育在西亚的两河流域?②美军在2003年能在短时间内占领伊拉克。近年来美国多次扬言要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学生是否能够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美军能否在短时间内占领伊朗?③西亚水资源短缺,丰富的石油又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能否分析:西亚的未来如何可持续发展?

  作者|贺慧

  公众号:深度学习在线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5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