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储备

文浩0分享

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同学们在学习语文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储备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1

散文阅读知识的储备

一 含义题

1 标题的含义 (表 层 深层)

题目本义 ╃文本内容 ╃ 主旨

2含义题 :看上下文 +看核心词语+看中心

二 作用题目 :(内容 结构 主旨)

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篇章结构作用 :

标题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提出或暗示主旨,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作品的内容;③表明文章的线索

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首尾呼应,引出下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②尾句——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回味深长。

③转承句——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不同位置的段落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开头段:

总括全文,点明题旨,开启(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引起兴趣,或为后文作铺垫、作对比。

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或衬托(对比)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全文;呼应前文(开头);深化中心,点明题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引起注意 )

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人称:

表达效果与优点。第一人称: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 概括题目

先有筛选,后有归纳

归纳前要理清文章或段落内层次结构

归纳要注意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

要分条陈述

四 赏析题目

常见的问题是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效果,有什么作用

1词语的鉴赏重点考查修辞

格式:用了( )修辞,写出了( ),表达了(突出)了( )情感思想态度

2 一个语句表现手法的鉴赏三方面(表达方式、艺术表现手法、修辞)都要考虑 .

格式:用了( ),写出了( ),表达了(突出)了( )情感思想态度。

修辞 :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层层推进的阐说事理.

:在于强调,既使形象鲜明思想突出感情强烈,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

: 使语言含蓄、简练,委婉.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情感 : 喜爱、敬佩、欣赏、愤怒、忧虑、批判、思考、呼吁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2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3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

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

二、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三、一词多义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

3、从:

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

4、也: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

6、于: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③不拘于时(介词,被)

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7、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

8、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

四、词类活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

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

六、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

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所以无论高贵还是低贱,不分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知道文章的停顿,有的人就去求师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人却不求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啊。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所以弟子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象这样罢了。


高三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储备相关文章:

近五年高三语文必修一最新知识点总结分享

高三语文必修一必背知识点2021

高考语文考点必修一知识点梳理2021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实用

2021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2021

高三语文必备易错知识点最新总结2021

人教版考生必读高三语文知识点归纳2021

高三语文必备基本知识点材料总结2021

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最新

    137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