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精选集锦

醒婷 1158分享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

《金陵十三钗》上映的第二天晚上,一个人去影院看了老谋子谋划了四年、投资6亿人民币、准备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奖的这部片子。片子拍得壮丽、凄美、动人。

《金陵十三钗》不像类似题材的战争片那么的场面宏大,它仅围绕一个点、一个故事情节展开铺叙。凄美悲壮的故事情节、主人翁精湛的演技、逼真的现场特效,成就了这部影片。2小时20分钟的片子,惊心动魄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观众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带进了那个年代,感同身受着他们的遭遇,呼吸着他们的呼吸,为他们的命运祈祷着。

以玉墨为首的13个女人演活了唐诗宋词中描绘的秦淮河畔青一楼女子的音容笑貌,她们的一颦一笑都带着那个年代的胭脂的味道。可是,正是这样一群最卑微的女人,在生与死、勇敢和懦弱面前,她们决然的选择了舍生取义,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她们用生命捍卫了尊严,她们用生命给了自己一个华丽的蜕变。

影片中,主人翁约翰从一个市井的殡葬师转变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神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人一性一中隐藏着的善与美,他在影片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也启示着人类,大爱才是正道。

任何一部影片都会众说纷纭,《金陵十三钗》如是。我认为,即便这部影片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它的故事情节能打动观众的内心,能让观众与导演所要表达的“珍爱和平生活”的主题产生共鸣,即是成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

看了《金陵十三钗》。突然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前几天刷了微博还是其他什么看了关于倪妮的成名作,那篇文章有介绍到这部电影。二是因为为学校的时候就知道了这部电影,当时有截屏出来,想着有时间去欣赏一下的,今天算是了了这个想法。关于剧中的服装。在学校的时候,在《服装与演艺》这本书上看到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和对服装的评价,实在是中国服饰在演艺界的一股清流。剧中精致雅致的旗袍完美提现了女性曼妙的身姿,风情万种。中国的旗袍似乎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力量,在简单与复杂之间平衡得刚刚好,美得动人心魄。剧中女学生的旗袍款校服也很有年代感,灰色调,粗糙的布料很容易把人带入到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关于剧情。在看之前有看过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剧照,金陵十三钗?不是有幅美人画就是这个名字么,《红楼梦》里面的美女,只是关于这十三个人到底叫什么名字我真不愿意记得住。起初我还以为是关于这十三个女人之间发生的一些电视剧里老套的剧情,我还想着十三个,也太多了吧,一部两个小时影片怎么安排剧情,看着看着都会搞混乱这十三个人到底谁是谁,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儿吧,这样还看什么鬼。因为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就放着这部影片迟迟不搜索。果然是我想多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唯一就记住了女主叫玉墨,嗯,这名字真心好听。还有配角香兰、豆蔻。其他人的名字根本就没提到过好吗。。。。。故事发生在日本占领南京这历史背景之下,一开场就是“子弹与手雷齐飞,枪声和爆炸共响”,充分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剧情发展到后面,十三钗勇敢站出来帮助十二个女学生逃走,牺牲自己,很勇敢。演员们也把那种悲伤,无助,憎恨,坚强表达得淋漓尽致,不知不觉我竟也跟着她们流泪了,很感动。剧中有提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她们做出了最“有情有义的行为”,商女,也知亡国恨。我们都应该多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只要四肢健全,只要付出劳动生活依然是生活。而战争让人们时刻生活在恐惧当中,一不小心就失去宝贵的生命。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体会不到那种感受,就让这和平的世界,美好的时代一直这么美好下去吧!影片始终只是影片,或许有一天我会忘了这部电影,所以总是想要写点什么来记录关于这部电影的记忆。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3

对于金陵十三衩,我并不陌生,因为在它刚刚上映的时候,我就已经体验了其中的彻骨心酸。今日坐在教室里,再一次的回味震撼。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无从逃离的恐惧,该如何去面对,该如何去铭记。真正的,看着大屏幕,深一些,如果我处在其中,我想对那满目的疮痍,我只会感到无力了吧。人人都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对于这个年代的她们,近日网上的新诗应该更能道的真切些,商女熟知亡国恨,赎幼之身永贞真,山崩地摧志犹在,兴我中华休忘魂。兴我中华,休忘魂,魂,这是一个带着尊严与信念的载体。

整部影片,阴沉抑郁,灰暗的整体色调,看着就让人揪心,想着那里,人无安逸,恐惧扎心。小的时候,还记得在美术课上的水彩课,在多么美丽绚烂的色彩上,只需一点黑色加入其中,他便蔓延开来,腐蚀着多彩。但是,在一片黑色之上,多少亮丽的色彩只是转瞬即逝,刚刚延开的触角一眨眼便淹没在一片黑色之中,沉了下去,永远不会再起来。她们,一群拥着色彩的女子,被那一双双暗淡的眼睛透过美丽的窗子凝望着,有欢声飞扬,有笑语回荡。为了这群孩子,她们失了色彩,掩埋了,在这炼狱般的世界。金陵十三衩里包含着与以前电影一样的情感,爱国,奉献。中国人,很伟大,或者,人都是伟大的,在一个场景中,一段年代里,一波,又一波的涌现。教堂,在那么一个满是流血的土地算是一方避难之地了吧。外出却受死的她们,到底为了什么,琵琶弦,亦或是耳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东西,她们也愿冒死而寻,处在世界的边缘,在边缘有如何呢,战火还是烧到了她们。当她们乔装学生,那怀中的剪刀,是她们赴生死之约的武器。一直记得在地窖里,她们的光彩,那般夺目,她们的歌声,虽然穿着朴素的学生棉衣,但那首透着苍凉凄美的秦淮曲,直到现在,任在心中,每每想到在一方小小的地窖里,却飘浮着多少的侠义真胆与真情心语,眼湿了,心碎了。

现在幸福生活的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对那惨绝人寰的场景最多只有哀痛,难以置信,生活前进中,人也慢慢忘记了哀鸣的痛楚。只盼全世界能平安永世,此般地狱的世界只存在于过去,放眼未来,是拉起的友好之手。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

今天,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电影——《金陵十三钗》。

1937男,日军侵占着中国南京,千万条生命死于日军手里,这就是当时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群刚从日军手里逃出来的女学生来到了教堂,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为神父遗体化妆的美国人约翰·米勒,这时还有十四个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最后为了保护那群女学生,她们梳妆打扮去了日军营地唱歌。

看完了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佩服的人就是王墨,这个风尘女子,在最危险的时刻,她勇敢的站了出来,她忘记了她的职业,她忘了她的安危,她忘了她的生死,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在女学生们准备集体自杀的时候,她立刻阻止了她们,同另外十三名女子替女学生们去了日军营地。或许有人说,去日军营地不是送死吗?对,她们就像是去送死。可是为了女学生们的生命,为了新一代的希望,她们也是在所不辞。

南京大屠杀可想而知,战火硝烟,血洒战场,在那个多彩大窗户的教室里,在那个古钟声声的教室里,见证了她们的勇气,她们是英雄!

当我来到了南京,历史的悲愤好像都涌上心头,当导游与我们讲起《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画面中,十三个女子毅然坐上了车,开向了不归路。回到今天,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在这一刻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心中就像被沸腾着的热血填满,我们不会忘记大屠杀那一年,1937年;更不会忘记今天属于我们的荣耀。让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永远记住辉煌的这一年,此刻让我们尽情绽放!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5

一日,夏洛特厌倦了同居四年的男友克里斯蒂安,不辞而别搬走,当天便认识了住楼下的“女孩”维罗尼卡。这其实是个英俊小伙,却头戴假发、身着短裙。诧异之余,夏洛特没能掩饰好笑,全不理会对方的尴尬,更不会知晓,小伙因为一心想变成女人,付出了怎样的惨痛代价。    父亲厌恶儿子,断绝与其联系,维罗尼卡的母亲只好抽空偷偷来看他,但这位爱恨交织的母亲却从未试过理解儿子,对他有朝一日“病好”,始终抱有幻想。这阻碍了儿子和她的交流。另一面,和男友的分手,并未消除夏洛特内心的寂寞和空虚,她常带男人回家过夜,但又总是忍不住要嘲弄他们的欲望。与此同时,在苦苦等待变性手术的维罗尼卡,终于承受不了长期的压抑,服药自杀,幸好夏洛特及时赶来把他送进医院。出院后,维罗尼卡来找夏洛特,夏洛特在兴奋之余提出想和他做爱,维罗尼卡感到尴尬,只好说出自己正打算变性这个秘密。夏洛特大受刺激,把他轰了出去。    第二天,难舍旧情的克里斯蒂安酒醉后来找夏洛特,动手打了她,幸而维罗尼卡赶来制止。当晚,受伤的夏洛特得到维罗尼卡精心照顾,从这时起,她开始真正理解维罗尼卡。很快,他们之间再次爆发激情,但关键时刻,维罗尼卡决定中止这种“游戏”,两人都有些失落。不久,克里斯蒂安带着鲜花来向夏洛特道歉,两人上床,次日一早,夏洛特提出要搬回去住,克里斯蒂安欣然同意,恰巧此时维罗尼卡来访,夏洛特便利用克里斯蒂安回报了他前天对自己的拒绝。维罗尼卡失望而去,令夏洛特也倍感失落,她向克里斯蒂安表示,打算搬回去的说法只是一时兴起,克里斯蒂安心中不快,悻悻离去。    沮丧的维罗尼卡收到了医院寄来的手术许可通知,他再次向母亲重申了自己要变成女人的坚定信念,一直心存侥幸的母亲方感绝望,但随后到来的夏洛特,却对维罗尼卡的这一选择表示了理解,两人相视而笑,形如姐妹。    夏洛特一直没意识到,自己那“直率的性欲”(应该也夹杂少许朦胧之爱),对维罗尼卡其实是种误解和侵犯——而这恰恰是别的男人在她身上实践的,令她感到不快的一种欲望——这种误解和侵犯又对维罗尼卡产生了心理混乱。即使维罗尼卡还没有术后彻底变成女人,但他一直将自己认同为女人,因此无法接受夏洛特的异性之爱,而这一点,夏洛特要经历一次次的挫败才能真正理解。观众也一样。    在生活中,理解一个企图变性的男人非常困难,但通过一部电影,观众不仅找到了谅解的切入点,甚至找到了感动的切入点。我们清楚地看到维罗尼卡这个企图变性的男人内心的煎熬和挣扎,他那具有象征意义的自我否定和自我仇恨,令我们刺痛,而他那绝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的信念坚持,甚至令我感到一丝羞愧——我的信念从未遭受如此挫败和折磨,但却每日都在缓慢消磨。    尊重别人的愿望,比尊重自己的欲望更难以做到,在茫茫欲海回廊之中,我们谁不是夏洛特,谁又不是维罗妮卡?



    11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