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2020范文汇总

醒婷 1158分享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1

前几天看完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连同以前看完的几本书,都是讲我党那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岁月的。

从两党自身的发展来看。我是研究认知的,认知讲究对于智能“三岁看到老”。把两个政党比喻为两个儿童,自他们开始斗争那天起,面对的外部世界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大相径庭。GCD从诞生那天起就陷入GMD的重重包围中。总是要不停的以弱胜强,游击战和运动战是天生练就的本领,战法灵活,实事求是,不拘一格。GMD从诞生起干的就是用十几万人围追几万人的事,再加上买来的飞机大炮,跟欺负小孩没什么两样。不同的认知造就了不同的能力。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GCD往往能化整为零,深入敌占区,突出包围圈,然后再重新拼凑,信手拈来。今天扒个铁轨,明天吃个小分队,天天有仗打,好不热闹。而打惯了“毕其功于一役”的GMD军队,虽然在正面战场也打的可歌可泣,但是显然游击和运动这种以弱打强的战术并没有掌握,更习惯于集中兵力,攥成一个拳头冲出去,在武器更精良,斗志也很顽强的日军面前牺牲较大,正是电视剧中说的“惨胜犹败”。这两个从诞生起就基本的基本军事特点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习惯于正面集团化作战的GMD弄来强大的美械装备,火力密集,机械化推进。甚至在后来的朝鲜战争中,直接换成美国人,更强大的火力和更坚固的钢铁,都没有抵得过GCD灵活的头脑和比钢铁还坚固的意志。GCD游击战,运动战打的好,铁脚板厉害,狙击战打的顽强,不畏牺牲,这些特点,都可以追溯到反围剿时期,长征时期。上世纪60年代,正是亚非拉许多国家的民族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不少国家和政党的领导人来中国“取经”,他们除了向毛泽东请教武装斗争的办法外,还常常问起毛泽东是如何成为战争大师的。毛泽东的回答是四个字:逼上梁山。他进一步解释说,我没有准备打仗,是一个小学教师。干革命后也没想到枪杆子。没有想到蒋介石那么厉害,到处抓人杀人,不要我们活了,一下字把我们打入地下。这七逼八逼,把我们逼上了梁山。

第二,我们从内因外因的角度来看。在这里,单纯在军事上比较,我们先假设两边的内因实力相当,都是将星如云。GMD有军阀时期就摸爬滚打的,有黄埔,有留美留英的,GCD这边也不含糊,并且有许多像韩先楚这样从放牛娃打到大将军的“战争大学”毕业的天才学生。但是,从刚才第一点看到,不同的认知过程,造成了同样资质的双方,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并不均衡。通俗点讲,一个穷人家孩子,一个富家子弟,从小富家子弟骑着马拿着大刀追着穷人家孩子满山跑。即使是两个孩子都是一个爹妈生的,智力水平相当,但日后发展出的性格和能力迥然不同。GCD能吃的苦,能下的狠心,GMD是断然吃不了的,也算可惜了的。

第三,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和外因一起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由内因决定的。我们在前面着重分析了外因,现在,我们把外因去掉,进一步来分析两者内因的差异。这内因的差异,还要从两边诞生时说起。决定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命运的力量,从来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那么,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什么?是信仰,最高等的智能是什么?是独立之意识,独立之目标,独立之选择。都知道GCD有信仰,这也算是老生常谈了,但这次我想从智能的角度来说说,我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为什么说有信仰就是最高智能呢。你看那些反应AI的科幻电影,到最后一定是机器人不知道那根弦搭错了,中邪般有了独立的意识,独立之选择和自己决定非他人干预的独立之目标。不管我做的事会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这是我自己认定的事,我要做下去。这时的机器人就跟只能遵从人类写的代码进行行动的机器人有了质的区别,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最高等的智能,只有这时候,我们才能将这个机器人称之为“生命”!!!GCD和GMD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就在这里。GMD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在大屠杀,在围剿的时候,许多GMD员也许会扪心自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放着日本人不去打,放着建设不去搞,我们面前的这群人真的那么大奸大恶吗?可他们为什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仍然顽强的战斗,大义凌然,至死不屈。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我自己独立之选择,是否是我自己的信仰……所以我们回到今天来看看,多少励志图书,职场宝典,第一篇第一章总会谈到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目标,这是我们想过有意义人生,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2

正在央视热播的五十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已接近尾声。很多人看此剧正因是孙红雷的粉丝,另一些人看此剧是正因它是一部史诗性质的历史剧,而且触动了国共两党斗争、联合的那段敏感历史,并能够比较真实的反应这段历史。对国民党方面和其他中间力量的描述也比较真实的接近历史,就是说比较公正的书写历史。剧中人物当然是艺术塑造,但也基本有历史原型可依托。

该剧生动再现了从1925年大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历史,透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的命运纠葛为主线,展现了以黄埔早期人物为主体的国共两党斗争史,把24年间历史大事件都囊括进去,书写出来,个人命运交错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大手笔之作。该剧由曾执导过《大明王朝》、《军人机密》、《走向共和》、《中国往事》等一批经典之作的著名导演张黎提纲导演;由《亮剑》、《汉武大帝》的著名编剧江奇涛创作;对编剧和导演,本人怀有崇敬之心。

这24年间,国民党从执政党被赶到台湾,共产党从种种磨难之中顽强的成长,成为执政党。这是一个历史的抉择。最近为纪念建国60周年,各种节目对民国那段历史报道很多。比如新文化户外、五四户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就应说20世纪初,中国的志士仁人、热血青年都对中国的命运充满焦虑,在寻求救国之道。个性是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国人对西方民主寄予期望,能从战败国德国收回胶东半岛的权利,结果是帝国主义之间牺牲中国利益,迫使国人坚定走苏俄的道路。

个性是9。18东北不抵抗把大片国土让给日寇,从那时起在青年中对蒋介石政权普遍反感。共产党的主张和学说受到普遍的欢迎。在百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回忆录里,就讲当年大家十分爱国,对共产党的激进思想青年都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我们看到了这批理想主义情怀的志士和青年,代表人物就是瞿恩和瞿霞兄妹,为理想而献身。当时参加共产党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参加的人理想主义多,投机分子少,为理想而献身,为主义而奋斗,战斗力肯定强,这也是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之一。

瞿恩(孙淳饰)黄埔教官、中共党员、地下党的负责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家的老大杨立仁是国民党的坚定分子,是特务头子。但剧本没有简单的把他脸谱化,而是展示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十分敬业、不贪婪、爱恨情仇、种种矛盾痛苦,活的很郁闷。演员黄志忠把这个主角演绎的十分到位,个性是他阴郁的眼神、肉笑皮不笑的表情,让人恐惧、厌恶。我们也是第一次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这样一个反派形象,这是一个进步。

蒋介石的忠实信徒杨立仁和国民党左派的杨立华,兄妹见面就争执不休。

《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董建昌,是与蒋介石有矛盾的第三种力量,影射的背景是桂系军阀。人物刻画的也十分好,有血有肉。他在政治上的狡猾老道、投机观望;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民族正气、慷慨赴难;在感情生活上的大度和执着。

孙红雷主演的杨家老三,给我的感觉并不好。孙红雷本身就有一种痞气,适合演黑帮人物,比如《刀锋1937》和《像雨、像雾、又像风》饰演的黑帮人物,有情有义。演一些莽汉、流寇也好。在《潜伏》一片中,一反常态,演一个木讷文静的形象,倒也有突破。杨立青按剧本安排是一个玩世不恭、聪明活泼、幽默可爱的青年,孙红雷难脱他痞气的做派,给人感觉不好。

我最不喜爱的是剧本安排杨立青对林娥的态度,林娥是烈士瞿恩的妻子,是杨立青的师母,杨立青在追林娥时是不管不顾,表示要照顾她一辈子。但娶后有意冷落林娥,表示他对瞿霞的怀念,这种剧情安排是不符常理,也不符杨立青的性格,对林娥更是精神摧残。

柯蓝饰演的瞿霞、张恒饰演的杨立华都还不到位,总有差一点的感觉。

一部巨作,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3

人间,以前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正道,以前是多么美好的字眼!可偏偏——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记  身处于21世纪的新一代优秀学生的我们,有太多的不能了解,无法捉摸的事情。黑暗仿佛要吞食这个美好的人间,吞食掉那些拥有正义的能者,善者!! 

还记得前些年曾有某位导演拍过一部名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戏,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这部戏形象的表现出现代社会的世态炎凉。正道!有谁还敢说,又有谁还敢做!!  事过近迁。 

前几日,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巧逢到出交通事故的现场。是一辆电瓶三轮车和一辆黑车小轿车相撞,三轮车的车主,因头部出血,腿部受伤,无法站立。汽车的车主又是一位年轻司机,两者相遇一起,又仿佛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时乱了阵脚,不知所措,扶也不是,推车也不是。 

而旁边也围满了大批“看好戏”的看客,有的摇摇头,有的指指点点,还有的嘴角挂着一丝幸灾乐祸的“灿烂笑容”。可迟迟不见有人上前帮帮那位年轻的司机。我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都只是打酱油的路人甲,路人乙······如今的人可真是冷血!!看见跟没有看见似的。原来现实真的是蒙蔽了他们的双眼。难道他们这么确定以后自己不会有无助的时候吗? 

年轻的司机这时才理智的拿起电话拨打120急救电话,急救车到后,就将伤者用担架抬到车上前往医院。随后,110也来了,处理好了现场,而周围的人群也都一拥而散了。  我嘴边不禁扬起一抹冷笑。 

身旁的朋友用手捅了我一下我,笑道:“戏都散了,还不走啊!”我无奈的摇了摇头,微凉的心仿佛在北极又过了一季。  别人的悲剧,成了观众们口中的“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谁在排演着这部戏收尾? 

当“戏”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状况,又有谁会出手帮主,解决?也许你会想到古侠小说中的正义之士。可现在已是冷血的21世纪了。 

正义之士?正道?渺茫的如同沙粒,让人触摸不及。也许用一个词便可以形容现代所谓的正道——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人们最受难时,多么渴望得到正义者的帮助。我为现在残忍的现在而悯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4

寒假期间我又重温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并不是一个很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港台、日韩的所谓的青春偶像剧基本不看,看了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再加上各地方卫视台将资源开发到极致,广告利益发挥到极致,一年时间,基本上有耐心看个 2-3 部电视剧。比较偏爱带些历史厚重感和英雄情结、理想主义且爱憎分明的电视剧,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恰好对我胃口,该剧以中国 20 世纪民主革命为大背景,讲述了几个热血革命青年的故事,诠释了共产主义者的纯粹信仰和理想,酣畅淋漓的看完整部电视剧,依然是那么感动、激动、热血沸腾。 贯穿 50 集的主线是信仰。正是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剧中人物又近乎固执的追求各自的信仰。才有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以至于每看完一集,我总要重新梳理一遍剧中的人物关系。对中国近代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和太庸俗的人的确不适合看这部剧,他们根本无法理解剧

中人物那种纯粹的信仰和理想。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

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

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剧种主要人物的成长都和黄埔军校有关,都和他们成长中信仰的建立有关。黄埔军校构建了无数个生长着崇高追求的精神世界,塑造了无数个怀抱着伟大使命的高尚人格。 电视剧中所表现的爱国心、师生情是对黄埔精神的最好诠释。瞿恩、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这些黄埔人,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

重的,因为他们是万千黄埔人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精英群体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写就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由的历史。 无论是三民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主人公吧!这些人物虽是虚构的,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真实感人的,他们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有勇气,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万千黄埔人身影、眼神、思绪、微笑……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这些人因为信仰的不同,在历史的路口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们都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于是,我们看到他们分道扬镳、同室操戈,历史的道路就是这样的曲折,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这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走过去的,共产党员有这样的精神、国民党员也有这样的精神,他们终于第二次携手,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青、杨立仁、范希亮就是英雄们的缩影,为民族付出的先辈,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 我多次被剧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所感动,“钢刀是钢刀,同学是同学!”这是范希亮在毕业聚会上的箴言,黄埔军校继承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作风。瞿恩是一名好老师,他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大爱;剧中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学员。黄埔军校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严格执教,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带领下,黄埔学子怎能不成为有用之才。 看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我又想起了一个大家曾经反复问过自己的问题:现如今,我们的信仰在哪里?说起信仰这个词语,在这样物欲满街的社会,很多人会觉得很假。很多人觉得那是革命时期的事情,现在是经济社会,金钱和物质最有权威,占主要地位。 其实不然,片中的“老爷子”杨廷鹤临终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是有信仰的。” 我们看到正是以杨立青,瞿恩,瞿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信仰,才换回新中国的成立。 黄埔军校也是因为培养学院有坚定的信仰和远大的抱负,造就了一大批改变中国命运的政治军事英才。 历史教育了我们,历史给我们启发。 中国的青年之血性在哪里?现在关注的仅仅是能否买上房子,能否买辆车,能否存点钱?中国的革命精神在哪里?醒一醒吧,花点精力做一点和中国潮流趋向的事业,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争我抢,勾心斗角,简直可笑,可笑之极!生命能够将就么,当然不可以!不管别人能否将就,我们决不能将就!所以挑剔是正常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写!杨立任,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中将,未婚,为什么,因为他没找到他爱的,他爱的人不爱他。一位中将,应该算是什么都有了,金

钱、权力、地位,但是没有爱人,这是如此的可怜与戏剧。没有办法,这就是命。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因为他有他的信仰,他有他的原则。人生如梦,那为何不让梦,更精彩一些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

看完全剧,感叹有之,唏嘘有之。杨家和瞿家理不清的纠缠和血脉相连、情义相系,应该是作为那个时代,千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信念和理想这个东西,真是无价。在那样的时代,信念和理想就是支撑一个个体人生的基本动力,国家民族风雨飘摇,几多磨难,但多数个体都始终能坚持各自的信念和理想,我们大可不必用“非黑即白”的准则去判断一个人,没有随波逐流的人,起码他们体现出各自的主体性人格。反观今时今日,信念和理想在人很年轻很纯洁的时候,还是那样地饱满那样地有张力,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人的信念和理想就丢了,变色了,混乱了,随波逐流者众。正如立青最后的内心独白:今天的年轻人绝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被判!我们要记住的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先烈,更要记住的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精、气、神,就是理想和信念。《人间正道是沧桑》告诉现在的人们,当你坚持着应当坚持的信念和理想,信念和理想的力量是你想象不到的,信念和理想是能够支撑起你的人生的!! 

有时候,认真看一部好的电视剧的时候,就像在读一本书一样,台词和情境,不同的电视剧高下之分还是很明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算是当作看一部小说一样来欣赏的。贯穿始终的,在我看来,就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用事实讲述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另外一个就是一个情字,爱情在剧中没有,有,但与以整体态势出现的亲情、血脉相连之情比起来,并不是剧本要强调的重点,贯穿全剧主要人物的是亲情和民族之情。 

立仁是做情报工作的,说白一点,就是特务工作,他最出色的工作表现就是在八年抗战中对日本人的的情报工作,这个时期,亲情和民族之情成为他不竭的营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是跟自己的兄弟终于在同一个战线上,所以收到立青发来的“白毛浮绿水,黄掌拨清波”时,那种感动,再也抑制不住。立仁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他作为杨家长子,始终都希望维系一个温馨圆满的家庭,所以才有败退台湾前,看着少了立青的全家福,那句伤感的“少了一个人啊”!想来最后一个人到台湾,怕是要朝思暮想在大陆的弟弟妹妹和长眠的父亲了。杨老先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不管国民党、共产党,不管怎么斗争,作为杨家大家庭的一份子,他都将他们写在了一本家谱上,一家人就是一家人。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曾经我对这一点确信不疑。现在我倒是认为历史还是充满着偶然性,台湾和大陆的现状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国共合作破裂也不能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靠人民推进的,但在某些关口,可能被某些人、某些团体作了错误的导向,人民在背后推动历史,从而也可能走到岔道上去。蒋中正先生就是做了错误的导向,从而最终让台湾走到的岔道上,然后中华民族又被老美摆了一刀,没有牢牢把握住自己民族内部解决问题的主动权和时机,造就今时今日两岸的分离局面。这其中必然和偶然的碰撞,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人间正道是沧桑》间接地告诉我们,世界上从来就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中国,大陆这边的、台湾那边的,其实都在一个家谱一个民族谱上啊! 期望着在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碰撞中,在人民的推动下,立仁、立华、立青、立秋和他们的子孙后代们,终将在杨老先生的墓前重聚!


    相关文章

    12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