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

醒婷 1158分享

在读完鲁迅写的这篇具有悲剧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后,我心里感到一丝凄凉,一点同情,然而我也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现在的生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便大家学习。

《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1

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对于这个简单而又复杂、平凡而又特殊的问题,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解说:有人说,生活是不断需求的过程,而非享乐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像果盘中盛着的收获与失落;有人说,生活就像洋葱会让你落泪;还有人说,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孔乙己是个人很可怜,用"可怜"这个词,也许会让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别的词语。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也许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就是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啊,衬托出来了那个时代的悲凉。从孔乙己这一面我发现,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衬托出来了那个时代的悲凉。那个时代人的冷漠让我感到震惊,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可以对死亡这么的轻描淡写。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代的发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2

“大街上,一个人,用蒲包垫在身子底下。用手挪着一点点地向前走。他的背影是那么孤独。那么悲哀,那么苍凉!”每当我读起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这个场景便会在我的脑海里若隐若现。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饱读诗书,却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在当时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变得一无所能,潦倒贫困,连仅会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们的笑柄。穷得一无所有的他,偶尔也会偷东西。最后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孔乙己慢慢的死去。

也许,在刚开始读时,会觉得《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语言风趣幽默。可是当你细细品味时,就会觉得《孔乙己》是“喜剧”中的“悲剧”它表达了鲁迅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写出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残害。

“窃书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的经典话语,现在人们听了甚至会感到好笑,偷书不算偷吗?当然是偷!可是,正是孔乙己的这句“窃书不算偷”,恰到好处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读书人的悲惨命运吗?孔乙己想看书,没钱买,偷书看,遭人骂。正相反,那些秀才,举人们却在深宅大院里读着一本又一本书籍,可是他们最后又做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如今,封建社会已不复存在,在现在的社会中,只要有才华,敢于展示,哪里都是舞台。金子无论在哪儿,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而现在的一切,更让我们为孔乙己这样的人,心痛叫屈,饱读诗书的人为什么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我呐喊,为什么孔乙己会生在封建时代,遭受悲惨命运的折磨?我呐喊,为什么无才之人可以作威作福,有才之人却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伯乐”?我呐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封建制度残害人命,却见死不救?

《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3

学习了《孔乙己》这篇文章,我才发现鲁迅的文章并不是我已开始看的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内容。最初读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孔乙己很可怜,除此之外,便没有什么感受了。深入学习才发现,这篇文章蕴含的内容很多,鲁迅写的时候并没有突出表达,而是让读者慢慢领悟的。这种写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

学习完这篇文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当时人们不团结一致反抗压迫他们的黑暗社会。

2。当时的科举制度促使“好吃懒做”“嘲讽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

3。当时人心冷酷无情,互相嘲笑,喜欢做看客。

鲁迅的写作手法总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细心品味,才能看懂并体会其内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满口之乎者也”“长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认为自己是读书人,看不起劳动者,侧面反映各当时科举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应该只盯着读书这条道路。

“又脏又破”可以体现出孔乙己懒惰和贫穷。

这篇文章人物描写也很细致:

“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参水也很难。”“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引人发笑。”

这几个选文,可以看出掌柜做生意不诚实,给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从四次笑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看客心理,都爱看别人的笑话。冷眼旁观,不肯帮助别人,只会互相嘲讽,不知道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敌人。可笑而可悲!

但愿封建科举制度的气息,能够现代教育制度里越发越散。孔乙己的命运已经警告着后人不要再成为下一个孔乙己了!

《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4

《孔乙己》这一篇文章初中的时候就阅读过 但是现在再次阅读仍然有不同的理解。这一篇文章,结合历史背景,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但是新的教育体系还并没有建立,许多的知识分子并没有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逃脱出来。鲁迅先生想要改变中国人那一时期麻木的精神状态。把人民群众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引发社会的公识,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进行革命。

我认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他在我心中有这几个形象:

1、心地善良,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那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倘若肯多花一文 便可以买一碟盐竹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一碗茴香豆对孔乙己来说已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可他还是愿意把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他非常愿意教小朋友学写字,说明他喜欢教书,但是没有人理解他。

2、迂腐,观念陈旧。认为唯有读书高,是封建守旧的典型代表 也是被八股取士所残害的人,孔己已的心中依旧是万般皆上品 唯有读书高。说什么都不愿意放弃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3、好吃懒做,但又买东西又信用。做事坚持不到几天就放弃了,偶尔做一些偷盗的事,但是每次在店里面买东西,品行都比别人好,拖欠的时间也不超过一个月。

4、好面子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并且在他偷盗后,仍然认为自己偷书没有错。在到后来被打折腿之后也是不愿意让别人提起这一件事。

5、可怜又可恨,但是又对这一人物真的讨厌不起来。当我阅读的时候先是觉得孔乙己很搞笑,后面又觉得他很可怜,可恨的是因为他这个人而看到的他背后的社会,这个封建的社会,由于这个社会而残害了他。

文章是从第一人称来介绍孔乙己的。是作者自己所经历的事,文中的“我”仅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为了突出咸亨酒店这一个大背景,使故事看起来更加的真实动人。文章中的我其实也是一个麻木的嘲笑孔乙己的人,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其实也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残害。从各个人物,各种事件,通过我所经历的来进行叙述。其实通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刻画人物的写作功力,对于对整个社会的深度思考。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员猛将,深刻形象的表现出了封建迂腐的受科举制度所残害的人。作者对孔乙己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众人都哄笑起来”等,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文章一一使用的非常流畅,对于这一写作技巧,我应该认真学习。孔乙己这个清未下层知识分子的个性特征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将他的可怜、可笑、可悲、懒惰、卑微的各个方面揭示出来,并从环境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反映出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文章的结尾说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们也并不知道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结尾的结果也只是作者的猜测,所以这里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回味无穷。引发了孔乙己死亡的原因的思考,从而进一步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进行深度思考。鲁迅先生用锋利的笔作为武器,用文字化为强大的力量,指向了封建残留势力,对封建思想文化、封建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猛烈的攻击吃人制度,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孔乙己》观后感600字范文集锦5篇5

《孔乙己》这篇文章,在初中的语文课程学习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出自鲁迅的笔下,描写了一个名叫孔乙己的读书人在残酷的生活下无情压迫下,最终走向堕落的故事。

‘孔乙己’其实是鲁迅他哥哥的原型,那个咸亨酒店也有实地。刚开始,孔乙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但是他总是喜欢咬文嚼字。有时,他明明偷了邻居家的书,却毫不承认,对着别人却皇而堂之地说:“这是我在‘借’别人家的书,我是一名读书人,这不算偷,不算偷!”在别人的啼笑皆非中,他只能灰溜溜的离之而去。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嗯只靠嘴皮上的功夫,而没有实际行动,一定不会成功。

还记得这篇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吗?孔乙己买了一盘茴香豆,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小孩纷纷来抢他手中端着的茴香豆盘子。他不给,便说:“不多乎,不多哉,不多矣!”这些小孩们听不懂什么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孔乙己没有办法,将茴香豆给了他们一些,用手赶紧紧紧的捂住,继续说:“不多乎,不多哉,不多矣!”……这样的一个短小精悍的描写,将孔乙己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内心本质的善良,还有他较真的性格也也跃然纸上。

《孔乙己》这篇文章中,集中了鲁迅在写法的精华。最后一句话:这孔乙己也确实大约是死了吧。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是否定,一种还是肯定?细细品读却是一种对旧社会黑暗腐朽的文化制度,读书人的悲叹之情以及无限的怜悯。

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孔乙己》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精神力量及传奇魅力。只有细细品读中,方可领悟那深厚的内涵价值。

    13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