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苏菲的世界》改篇自同名书籍,讲述即将迎来十五岁生日的挪威少女苏菲散学回家,像往常一样检查信箱,却意外地收到一封寄给自己的匿名信,信里只有三个字和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是谁?”,由此展开一段奇妙的西方哲学历史之旅。旅途中,匿名信的寄送者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中年人艾伯特,从此他也成为了苏菲的个人哲学教师,他由远古神话讲起,至现代哲学为止,途中所提到的哲学大家均以生动的形象出现——这是书本无法做到的事情,电影在其中一一呈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休姆,甚至到达尔文和我们非常熟悉的马克思等等。还有一点电影中呈现得非常好的就是将各国语言夹杂其中,拉丁语、挪威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俄语、波兰语等等,书中虽然也稍有涉及,不过语言的魅力只有念出来才能更好的呈现。电影将各大哲学家“复活”的同时,也“复活”了各自的语言。

但《苏菲的世界》的吸引力不只体现在西方哲学史入门上,还在于它精巧的故事悬念设置,除了苏菲这条叙事线之外,还有接着出现的少女席德一线。双叙事线交互进行,开始时看不出其中的关联,看到故事快到尾声,同时也是高潮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苏菲不过是席德的父亲,艾勃特少校笔下的一篇故事的主人公罢了,这样的真相有些太残酷,难道我们全都活在某一篇小说里面?亦或是某一部电影里面?苏菲最后和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一起,挣脱了少校的控制,逃到了席德的世界里,却无法触摸席德世界的任何物质。

“我是谁?”

少女苏菲对着信封上的三个大字一筹莫展。相信这个哲学终极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思考过,并困扰过。我是谁呢?撇开姓名、职位,撇开一切后世加诸于“我”身上的东西,真正的、原始的、最初的“我”是谁呢?如果人有灵魂的话,在灵魂找到这一躯体之前是否也存活过?那么它是什么呢?电影中苏菲发出了感慨: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她也没有一点权力选择自己的长相,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这些事情都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也许她可以选择交什么朋友,但却不能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人。她甚至不曾选择要做人。

我们都有想过这个问题,却不得不无疾而终,但是我觉得重要的并不是追究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思考这个过程本身。

仿佛只有曾经寻求过生命本源,才能用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从而获得一个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甚至陌生的新视角。

“哲学是什么?”

电影的开端用一个几乎全人类都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引出了电影的主题:哲学。哲学是什么呢?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中国人都可以背出: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科。而电影用一个非常新颖的形象来比喻。试着想象这样一幅画面:魔术师突然从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然后将小白兔比作整个宇宙,我们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物,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清楚。

真是佩服这个比喻,非常的生动形象。比起直接干巴巴地开始陈诉哲学史的开端,这样的开头显然更加具有吸引力。电影中还提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哲学家,必须要有好奇心,就是对即便是日常的事物,也有惊讶的能力。

在这一点上,我自愧弗如。孩童时期或许还保有充沛的好奇心,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的,自己的好奇心也被所接触的事物给消磨地七七八八了,尤其是还有“好奇心害死猫”这句谚语的存在。这不得不说有些悲哀和无奈,当我们渐渐对日常生活的种种感到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也就将自己变得平庸无奇了,至少在普遍意义上,沦为平庸不是什么好的评价。但杰出的人总归是少数,大浪淘沙,在历史洪流中流传千古的,相比起存活过的总数而言,少之又少。

“我思故我在”

文艺复兴时期,电影中的大文豪莎翁正在排练哈姆雷特,男主角深情地却又好似在喃喃自语对着苏菲说:“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其实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不禁有个出戏的疑问:难道哈姆雷特是天平座?笑。编剧当然不会无厘头安排苏菲也这样想,但也没有深究。

镜头去到一座钟塔楼上,长头发的笛卡尔转过身来,稍作思考,一句简短的拉丁语从他嘴里蹦出:“Cogito, ergo sum.”即便没有字幕,我也知晓笛卡尔最负盛名的一句名言是“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在同学口中出现过,在课外读物上出现过,在教科书上作为唯心主义的代表名句也(频繁地)出现过,但我自己从来没有去了解笛卡尔是经过如何的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电影中,苏菲的导师艾伯特简短地介绍:笛卡尔他怀疑每一件事,而这样的怀疑正是他唯一能够确定的事情。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有一件事情必定是真实的,那就是他怀疑。当他怀疑时,他必然是在思考,而由于他在思考,那么他必定是个会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cogito, ergo sam.(我思故我在)。

“我怕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

英国哲学家伯克莱的名字在电影中很早便出现过,但直到讲到他的年代的时候,艾伯特才给苏菲,也给无数观众讲解了他的思想。根据伯克莱的看法,我们的灵魂可能是形成我们本身各种概念的原因,就像我们做梦时一样。提到梦,不得不提庄周。果不其然,虽然主要是讲西方哲学史的《苏菲的世界》,在梦的领域也提到了这个伟大的中国人和他的蝴蝶。关于梦境,我虽然知道它是大脑皮层的产物,而且人们在每天晚上都会做梦,三到四个是常态,那些以为自己一夜无梦的人,只是并没有在REM(Rapid Eyes Movement快速眼动)时期醒来罢了。但是我自己本身也禁不住在每一个梦境中醒来时,迷迷糊糊地想:“究竟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回到电影,艾伯特继续介绍伯克莱,伯克莱认为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本身都是存在于天主之中,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有我们心灵虚构的产物。

由此苏菲害怕地说:“我怕没有一件事情是真的。”最后观众会知道,编剧对双线故事的设置也正是按照伯克莱的世界观所设置的,苏菲只是席德爸爸笔下的人物,席德爸爸对于苏菲来说就像是天主一般的存在,而席德爸爸也会有一个天主,苏菲正是借此逃脱了席德爸爸的控制,抛弃了他所创造的太虚幻境,来到与自己造物主相同的世界里面,虽然存在的形式相当于我们普遍意义上的“鬼魂”。

我其实是看完书之后再看电影的,电影将书籍的内容形象化,但相对的,书籍能够讲述的东西会多得多。书里有一段话让我感触莫深:“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来到世上一般。”我自己有一段时间曾因为苦寻生命的意义未果而烦恼,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目光放远,万事皆悲”,这时候有位朋友开导我,正因为有死亡这件事情存在,才显得生命的宝贵啊。而这次受《苏菲的世界》书籍和电影的双重带领,我大致了解了西方哲学的走向,也在各大家的思想闪光处,收获一些关于“存在焦虑”的共鸣。在看的过程中,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最好就是高一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当时所学的马克思基本哲学原理。不过庆幸的是,并没有与之错过,这样掠过西方哲学史,认识了几位从前未听说过的大家,真的十分庆幸。

但是正所谓懂得越多,不懂的越多。浅略的了解所带起的好奇心就会想要加深了解,比如说庄周的梦、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柏拉图的洞穴、康德的道德、黑格尔的理性……学无止境。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接下来我将要介绍一本好书,就是《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就像一个谜团一般在她的眼前展开。当刚刚拿到这本书时,听到看过的同学都在说这本书十分难读懂,于是我便没看这本书。

但有一次,我在家里闲着无聊,就从书架上拿下来了一本书,就是那本《苏菲的世界》。我随便翻开一页细细的品读起来,顿时我被这本书中的情节吸引住了,觉得越看越有趣。另外,在这其中也有很多的好词比如“花木扶疏,无中生有”……一些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词语和许多句子如同这个句子“当天气变暖,积雪融尽时,千千万万的花草树木便陡地自荒枯的大地上生长起来了”。使我非常有画面感,仿佛置身于其中,也在那个氛围中,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同时文章中的一些好词佳句都十分准确,使文章大大增色不少。其中故事里的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的十分具体,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数都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修辞手法,这样的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优美的文字的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一书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世界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每一个人都是一弯载满基因的小舟,当我们将小舟装满货物并且耗尽最后一滴燃料,到达生命的彼岸时,小舟会随波而逝,但货物不会。

——题记

生命源起于何方?普及世界的科学早已完美地向我们诠释了生命这样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但是生命会是一尘不变的吗?还是……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我又捧起了《苏菲的世界》,陷入记忆与生命的空隙……

一、你是谁

“苏菲随手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有一张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苏菲接连收到许多这样的怪信之后,也同我一样,陷入了无尽的困惑当中。那么一刹那,苏菲突然觉得生命是那么渺小,世界也那么得渺小,甚至宇宙也是如此,进化论以及DNA等等科普技术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无法超越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我是谁?如果你愿意这样反反复复地问问自己,你也许也会渐渐坠入恐惧的深渊——人的心灵是空虚的,生命之舟在永远无法饱和的海水中航行。

这时,我空虚的眼泪终于流下我的脸颊:生命的价值何在?

二、生命的诠释

“我们应该体认到我们是大千世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细微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苏菲坐在石阶上,她同我一样,空虚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慰藉。那么一瞬间,苏菲的生命与价值终于有了交接,而回转一响,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吗?

什么?人的生命就在寻找生命?那么人的生命结束时,一切难道都回到了原点吗?生命是轮回的,而生命的价值没有轮回,只有直线。

此时,我的泪水仿佛在我的脸庞上渐渐凝固了。

三、生命之舟

“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每一个字都重重地敲击着苏菲的心弦,在她那美丽的少女的心上弹奏出了一曲壮观而宏伟的交响乐,生命不是一样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它却时时刻刻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

我愿意把生命比作一弯小舟,当小舟被制造出来时,我的船舱内空空如也。然而,当我渐渐开始装载货物,我的心灵便得充实起来。后来,人们为了让我承载更多的货物,将我改造成大轮船,我开始用我那坚硬的甲板抵挡一切困难,用我那充实的灵魂掌握船舵。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我偷偷地开始远航,我不敢回望我那身后的故土,我的生命终于开始远航。我不敢奢望我能得到多少的赞誉,也不期待我能做出多大的壮举,我只是享受成为我自己的那一份光荣,享受能够亲手填充我生命的那一份光荣。

我亲身经历过暴风雨,也切身体会过冰山的锋利,但是我未曾后悔,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命不就是那小舟吗?我的心终于不再感到空虚。我会用我饱满热情的心灵去实现我自己生命中的那一份价值,最后满载货物到达生命的彼岸。

我擦干了泪痕,合上了这本能教会我生命的书,我把它轻轻地放回书柜中,我不会忘记它,因为它擦干了我模糊的双眼,让我看清了生命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在读《苏菲的世界》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看清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不是一件积极的事?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贯穿全文∶“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里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而我们的主人公苏菲,虽然她不满15岁,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深入到兔子毛皮的人——因为她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存在。所以当哲学导师艾伯特暗示苏菲他们其实不是真正存在时,苏菲首先是震惊与痛苦。她形容这种感觉为“就好像你中了100万大奖,正要拿到钱时,却发现这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她发现自己是虚无的,自己所爱的、所追求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了。这会让人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理想,怀疑活着的意义。

看到这里,我的心揪了起来∶苏菲会不会因此丧失生活的希望?或是竭尽全力忘记事实,成为一个享乐主义,继续无忧无虑地活在虚无之中?

但苏菲重新振作了,她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就像艾伯特鼓励苏菲时说的一样∶“问题不在于我们究竟存不存在?而是在于我们是什么?我们是谁?就算最后事实证明,我们只不过是少校的双重人格里的一些念头,那也并不一定能否定我们这一点点存在的价值呀”。

真相经常是残酷的,真相的出现很可能伴随着某个认知观的崩塌,某个梦境的毁灭。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努力认清真相。首先,因为所有做梦的人总有醒来的一天,我们不能靠不断地欺骗自己活在世上,这是毫无意义的。其次,认清真相可以使我们进入新的境界。真相是客观的,它可以使我们发现真相与我们所“以为”的世界的不同,进而思考不同的原因,“矫正”我们的行为或思想。

所以,对待真相的态度才是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关键。比如小红天天去健身房锻炼,结果两个月之后她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减肥,反而还胖了两斤,于是她得出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锻炼对减肥没有任何帮助。但只要她反思一下,她便可知道∶锻炼后奖励自己两块巧克力无法减肥。也许她经过一番分析之后改良自己的做法,下次迎接她的便是目标的实现呢。再比如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学习很努力,结果考试成绩出来后往往不尽人意。这时我们不要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然后陷入迷茫之中,而是总结经验,反思提升,争取下次突破自我。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真相”帮助我们找到知识或学习方法上的漏洞,进而完善自我。

所以如果一个人看到了真相,然后因此恼怒、痛苦、咒骂上天不公,那么他看到的就是一个无意义的真相。他不是离真相更近了一步,而是离悬崖更近了一步,离堕落更近了一步。悬崖下面,就是深渊。

反之,如果他看到了真相,然后反思,振作起来,寻找新的人生意义,在新的维度里重新开始,那么这个真相,就是一个通向新意识的台阶。真相不会使他沉沦,而是使他觉醒!

勒内·夏尔曾经说过∶“理解的越多,就越痛苦。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权衡的坚韧。”

这让我想起《黑客帝国》中“红药丸与蓝药丸之选”。尼奥生活在一个被机器控制的虚拟世界中,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位来自真实世界的名叫墨菲斯的人给了尼奥两颗药丸,吃下红药丸,尼奥将告别虚拟世界,来到残酷的真实世界去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吃下蓝药丸,他将忘记墨菲斯告诉他的一切,并继续活在幻境当中。尼奥毅然决然地吞下了红药丸。要是我,我也会如此选择。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

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14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