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醒婷 1158分享

看到楚辞最开始想到的是屈原—一个以死亡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的人,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爱国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

五月在过去现在未来都会属于一个人——屈原。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汩罗江而死。

读着《楚辞》,五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发芽,我仿佛看到了行吟江畔的诗人目视着滔滔江水,感叹着人生的无常。也许,对于屈原和宋玉,人生都或如浮萍一般无根无蒂,陌如尘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和自己的生命,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

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江畔的诗人叩问苍天,苍天无语,凝视大地,大地无声,过尽千帆惊回首,报国无门的诗人只剩下脚边的落英和盈袖的花香。地老天荒,却等不来一个王。屈原的生命,该是一个臻子永恒的过程,因为他在那些落英缤纷的年华里,培育出了千古不灭的故事。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丽的人,说不定何时就想赐你一死。可你忙于政务,又怎能留国王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

你短暂的生命留下的篇章,他们都活了几千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箭的自由就是弓的自由?涛涛滚滚汹涌澎湃,但它淘不尽,淘不尽高尚的灵魂。昂首是春,俯首是秋,如此的气质,如此的灵魂,刚劲坚毅地挺立在天地之间,留给后世的人们永久的仰望、膜拜。

《楚辞》中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2

读楚的演讲,第一个是《离骚》,令人震惊;第二篇是《九歌》,太神奇了;第三篇是《天问》,混淆了;第四篇是《九章》,很痛苦。事实上,我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的一个,《惜往日》,据说是一个公认的伪造品,而《橘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伪造品(你看了就会知道)。拿出这两篇文章,剩下的七篇,读下来才发现,事实上,屈原从出生到死亡的精神历程。

《九章》真的让我感到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五篇文章。我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如果大学生活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第一年是呐喊,第二年是彷徨,第三年是哀悼死亡,第四年是朝花夕拾。其实,我认为《九章》可以概括为:《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哀悼死亡,《怀沙》是朝花夕拾

屈原于《涉江》年被流放。没有其他两篇文章,《惜诵》和《思美人》,他已经意识到他和杜英党不能和平共处。他非常生气。在表达他是多么干净和高贵的同时,他痛斥那些小人是多么肮脏和丑陋。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我在《九章》最喜欢的一篇。它的音调非常高,非常令人愉快、放松和愤青。在下面的文章中,没有什么悲伤能让人心碎。那时,屈原可能还年轻,充满活力和幻想,但只有看了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所谓的叫喊只是犹豫的前奏。

《抽思》是犹豫。这时,屈原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他仍在思考楚国的主题,但这更痛苦。他找不到路,环顾四周,没有人理解他的想法。他不能回杜英,只盼着他的灵魂飞回他的家乡。教科书中的屈原是一个不屈的战士和坚定的学者。然而,从《九章》来看,我只能读懂屈原的孤独,超越天地万物的力量。

《哀郢》是死亡。首都楚国,杜英已经被占领。我的战国历史不是很好。我只记得楚国没有灭亡。楚国王带着他的官员逃走了,并很快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法庭。然而,此时被转移到其他地方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赛跑运动员的脸皮。他写了《哀郢》,令人心碎。我几乎不忍读它。然而,他的第一首诗是皇帝的不洁命运和普通百姓的震惊。天地无情,万物都是卑微的狗,人总是在受苦。对楚国王和攻击奸臣的抱怨越来越少。反复写,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在楚的家的痛苦可能比政治垮台更深刻。有一个家是不能返回的,有一条路是不能走的。我曾经不知道夏天是个好地方。两个东门中哪一个最重要?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小山,而楚国最繁华的东门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废弃。这不仅是对楚国,命运的描述,也是一个关于整个历史周期的问题。如果《抽思》中的孤独仍然是屈原个人生活体验的感觉,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生活、社会和历史的折磨。知道答案后,他仍然不得不思考。

这种深深的悲伤一直持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是抒情的,而且文章也很长,可以说是咏叹调。在这篇文章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亡。然而,他正在挣扎。他应该死吗?死亡有用吗?我从没想到教科书中比天空还大的屈原,会在自杀前如此痛苦地挣扎。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楚国,的影子,没有奸臣的影子,没有人民的影子,甚至连他自己的身体也没有。他似乎只是一个灵魂,在上面,他寻找绿色的虚空,在下面,寻找黄色的春天,只是寻找一条出路。然而,没有出路。你知道在你心中,什么比死亡更悲伤吗?一路阅读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思。屈原不得不死,不仅是因为愚忠,因为他的国家和家庭的毁灭,也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像屈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出生在这个世界是错误的。

最后一个是《怀沙》,这不是《朝花夕拾》先生能概括的,但我认为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是时候收拾一切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文章的语气都很低,很压抑,每一篇都比另一篇更压抑,让人感觉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九歌 山鬼》中的那种幽灵,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让你窒息的力量。然而,《怀沙》突然改变了他低沉的声音,用简洁的短句有力而干净地写下了他绝望的话语。没有大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国王他的大臣们、人民和他自己都回来了。这就像回顾一个人的一生,做出最后的定义。然后他说,民生有它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如果你冷静而心胸宽广,余为什么要害怕死亡?不要爱我。人类的生活早就被上天安排好了。对我来说,最后期限应该到了。放松你的思想,不要悲伤,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再浪费你的生命了。从前面几段的决心到最后的和平与释放,我终于看到屈原冷静地迈出了最后一步。

我曾经认为屈原的死不值得。这是因为教科书告诉我们,屈原的死不能改变楚,国王的愚昧、奸臣的谄媚或楚国毁灭的命运。秦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大趋势。屈原的死只不过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自己,高估了愚忠,甚至是愚蠢。然而,在阅读了《九章》之后,我认为他的死是合理和自然的。一个人经历了如此多的艰难困苦,游历了如此多的地方。屈原太孤独,太累,又太小。世界如此之大,群山、河流、激流、红尘,他只是一粒芥菜籽。生与死对强大的宇宙来说不算什么。再说,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能了解自己了,所以像这样活着真的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你就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楚,湍急的河流高耸陡峭的峭壁,屈原高高的王冠和宽大的衣袖,一个苗条而沉默的身影就这样站着,中间只有两个字:孤独。当试图阅读《楚辞》,尤其是《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楚辞》,《楚辞》时,一个人的心会激动。就像一场风暴,指责人类的邪恶,尤其是屈原的冷嘲热讽和特立独行让人紧张不安。奇怪的语言和疯狂的想象让人感到不安。

无论如何,我明白我目前的心态要求回环回报而不是疯狂。此时,对我来说可能是一剂良药。多吃点是明智的。

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3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4

《楚辞》取得了足以碾压当时世界其它文明的文学成就,代表着诗歌无法超越的巅峰。中国诗歌的早熟使它受其他艺术的影响极少,有着极为纯粹的抒情,极为浪漫的想象,极为浓烈的情感。

屈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作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判断,数千年枝蔓纷杂的文学历程便有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简明归纳。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总结了自杀的六种类型:

1因道义而自杀这是文化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认为名誉、信仰、尊严比生命更重要。2因关爱而自杀这是利他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为了不拖累家人、朋友或组织而自杀。3因恐惧而自杀这是自保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害怕自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采取的手段。4因谢罪而自杀这是回报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想用自己死来为自己辜负重托赎罪。5因报复而自杀这是攻击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用自己的死来报复那些深爱他的人。6因绝望而自杀这是解脱性自杀,动因在于自杀者想用自杀来解脱现实的痛苦。

司马迁曾说,“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屈原何尝不明白,即使不远走他乡,为别国效力,当一介隐士,怡然于山水之间,也能保持自己一世英名。国君不明,臣子不贤,楚国覆灭,复国无望,却对故国爱深情浓、别无他恋,使他毅然选择了陪葬故国,葬身鱼腹与故国生死相随。故国便是他的全部情感寄托和人生意义,这才是他千古被传唱为爱国诗人的理由吧。

在《心理刘备》中,陈禹安说:“很多人不是死于绝境,而是死于绝望。谁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绝境是一个相对客观的存在,但是,绝望是一个人对于情境的认知。”屈原的自杀是典型的“因绝望而自杀”,为故国殉情,因复国无望而自杀。

当前欧美东亚原主体族群正加速走向萎缩灭绝,欧美腾笼换鸟已经如火如荼,东亚也拉开了腾笼换鸟的序曲,轰轰烈烈的黑绿墨印人种替代已经无法避免。在欧美东亚文明消失、人种更换即将到来之际,普通人应该怎么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呢?理性接受,还是以死抗争?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命定的结局。屈原家国尽失的悲剧,我们这代说汉语的人同样会遭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韩愈说: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言易好。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特别是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比国家、诗人遭遇不幸更黑暗的时代是,国家、诗人、文学同时遭遇不幸。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5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离骚》作为《楚辞》的源头,读来总有一种震人心魄的力量。穿过千年历史的帷帐,去触摸那汨罗江畔带露的文字,任蒹葭苍苍结成溯流的兰舟,踏向那久违的圣地。

岁月太长,时光空隔,《楚辞》在流光溢彩的今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样的解读太艰辛,它不是都市丽人们手中的玩物,也不如《孙子兵法》一般可以成为商战的法宝,它是一个孤独而干净的灵魂,期待着那些沐浴而歌的心灵,去完成穿越时空的对话。

太史公在《史记》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志洁高雅,萋萋芳华,屈原低吟浅唱,走在楚国的衰亡之路上。

满腹才气,一身抱负,屈原自信地笑了。那喜悦的场景在江边重沓,意气风发的少年才俊们踏上了不归的仕途。当才华遭遇潜存的规则,当傲骨碾成了尘埃与粉末,当真情换就了生存的筹码,还有谁能把憔悴的枯颜赌向那不可挽回的时代。借用了林妹妹的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他走得那样决绝,不给自己任何余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他冥冥中的谶语——执著的信念永不改变——即使是死亡。

溺水,生一世,竟是为了这一瞬。千年的流水载着愁思,江南的湖塘中映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他,生于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处,以惊世之才破空而出;他,誓为国学的守望者,开拓着新文化的方向。一部《人间词话》撼天动地。王国维,静安,或者是先生,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卧水而眠——不是与一切告别,是灵魂对空明境界的奔赴。

历史反复回旋,汨罗江的诀别,一袭白衣,两身倒影,铸成《离骚》风华绝代。

湘流应识九歌心——《九歌》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读《楚辞》,不可不读《九歌》。其实“九”应是虚数,《九歌》共计十一篇。我暂同意闻一多先生的分法,《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正文,虽然依旧有些牵强。所谓《九歌》,实是楚时巫师用于祭祀的礼曲,屈原对它们进行了改编。

诗歌也好,神曲也罢,《九歌》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十篇《国殇》。再也没有哪首诗如它般惨烈雄壮,箭矢如雨,白骨层层,战士们来时手握长剑,震天动地的厮杀声里,他们身首异处却心犹未死,战争的史诗画面在眼前闪过,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旷野里升腾。

千年后,李清照幽而发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生倾注婉约词的女词人,在经历了生命的坎坷波折后终于触摸到了生存的真意。原来《楚辞》中也可以有兵戈刀光,《漱玉词》外也可以有刚毅雄浑。悲吟《国殇》的屈原褪去了美人香草,他灵魂的黄钟大吕激荡在那战后荒芜的土地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一代精英横扫沙场,却谁知十二道金牌催命箭,风波亭染英雄血。纵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屈原的投江,虽不比捐躯沙场的战士们来得壮烈,但那是一个文人的不满与抗争!有如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嫣红,热烈绽放的一瞬里完成的升腾,成为岁月尘封的记忆中无法拭去的泪痕。

《九歌》翻开了远古的的记忆,开辟了人类精神的憩园,让后人只能用精神膜拜。

青天一顾谓何求——《天问》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后记:魂归来兮,诗言三千行,一人独饮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临江的斜阳中拉得很长很长……

    相关文章

    1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