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有感范文400字

醒婷 1158分享

刀锋的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沿用作者的真实姓名毛姆,是一位小说家和本书的主要故事主角都有接触成为朋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刀锋有感范文4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刀锋有感范文400字1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过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句话出现在书的扉页,出自《奥义书》。我想每个人在咬紧牙关试图越过自己那把刀的刀锋时,目的总各不相同,作为第一人称的主人公毛姆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投去赞扬的目光,只是有的目光在赞扬中有些调笑,有的夹杂着洞悉,有的就是仰望。

小说的背景设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并且小说以英国人的视角看待在欧洲的美国人。主人公是身体力行探寻生命意义,最后大隐隐于市的拉里。他的第一位未婚妻叫伊莎贝尔,她致力于追求物质生活,最后因为与拉里价值观的差异而离开了他,嫁给里头脑简单但心地善良的格雷。伊莎贝尔的舅舅是一个励精图治混进上流社交界、终其一生在饭局和party上打拼的古董商人,名叫艾略特。他的第二位未婚妻是被厄运击倒就此堕落、最后死于非命的索菲。第三位与拉里有关的女性是苏珊,她成功从妓女和模特转变为了女画家。

伊莎贝尔是全书塑造地最成功的人物。前期她是天真单纯的,但在舅舅艾略特的精心培养下,成了一位有生活品味的美妇人。因为与拉里价值观不同,她选择和拉里分开,嫁给一个爱他的人,但当别人问起时,她说他这辈子除了拉里没有爱过第二个人,她选择把对拉里的爱放在心中。索菲的出现无疑是激起了伊莎贝尔内心的嫉妒,她不愿把拉里让给别人,于是她略施小计便扑灭了索菲刚刚燃起的希望之光,让索菲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拉里。在全书的尾声,索菲被人杀害,“我”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揭穿了伊莎贝尔地阴谋,她说索菲注定如此,并恶狠狠地看了“我”一眼。

相比伊莎贝尔这个角色,拉里在整本书中显得很虚幻,在经历了二战失去战友后他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由于欧洲精神空虚,因此他一路上晃膀子,最后在印度找到了吠陀经哲学,并以它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在书中描写的故事中他的性格并没有多大的转变,好像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要以他的生存之道济世助人。

最后,拉里在回答对未来的打算时说到:“回美国,生活。不急躁,对人随和,慈悲为怀,丢掉一个我字,不近女色。”

刀的锋刃不好越过,可是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越过它的方法,正如他们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那样。(叶王恺丞)

刀锋有感范文400字2

上一次读《刀锋》,是在六年之前,那时我才大一,眨眼间已经研二了啊。当时读书只是恍惚记着这样一句话:一把刀的刀锋不容易越过,得到东西并不那么简单。这一次重读,却想起来嵇康《绝义书》的一句话:四民有务,各得其志为乐。

在这个故事的结局里,似乎每个人都如愿以偿了。艾略特成为了社会名流,宴会交游不断;伊莎贝儿在一个文明社会得到了地位和财富;格雷找到了稳定而赚钱的工作;鲁维埃呢,得到了一直渴望的生活的保障;索菲得到了彻底的解脱,而拉里,他获得了安身立命之道,我呢,(也就是作者),继续写作,继续讲故事。

在这个简单至极的甚至不能称作一个好故事的故事中,除去了对于毛姆的钦佩,对他无与伦比的人物塑造能力的钦佩,对他游刃有余的情节掌控力的钦佩,更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和故事外的人生感到一种缥缈的遐思。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一生的,也是可以过好自己的一生的。在有这种权利的社会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对于拉里来说,战争中朋友的死触动了他最敏感的那根弦,他开始问,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这些已经被前人追问了几千年的问题,仍然还有追问下去的必要和价值。对于拉里来说,好工作不能阻止他,即使是伊莎贝儿的爱情,也不能阻止他(这也警示了姑娘们,选择了一个有想法的男朋友可能很酷,但未必是件好事)。

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你想做什么事,想住在什么地方,想认识什么样的人,那就去做。每个人都只有自己的一生,这样难得而唯一的机会,千万不要放过。爱写诗的顾城去小岛上写诗,爱篮球的科比去NBA打球,爱经商的人在商场上挣扎,爱做官的人在官场上浮沉是的,你只需要选择你爱的,去升华或者去堕落,一切都取决于你。

至于拉里,只是这茫茫人海中典型的一个。我们芸芸众生中,其实很多人都是拉里,都是愿意去思考去选择去承担的人。

《刀锋》是本好书,至少,它能让人思考。

刀锋有感范文400字3

没想到我能看完这本书,这本书已搁置许久,曾经看过几页,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段时间没能坚持看完,想来,可能看书也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吧。

美国,拉里,一个笑起来惹人爱又温暖有教养的孩子,二次大战时做了两年的飞行员,有一个彼此相爱的女朋友,伊莎贝尔,那是个聪慧、阳光、开朗的孩子。伊莎贝尔家境殷实,生活在美国上层社会,社交广泛,而伊莎贝尔对这一切很满足并打算一直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拉里在飞行的时候亲眼看到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用他的话说:人死了可以这么的死。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虽然大体上还以前表面上变化不大,但内心已改变了很多,这边从他拒绝格雷安排的工作就看得出,他和伊莎贝尔约定,他去法国巴黎这个世外桃源的地方去“晃膀子”两年,如果两年之后他愿意回到美国 ,那么两人结婚,如果两年之后,他还是希望继续“晃膀子”,那么,他只能过他想要的生活,而伊莎贝尔也会按照她想要的生活方式以及她父母要求的那样重新开始她的生活。

拉里,用了两年学习看了很多关于哲学的书,想弄清楚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之后,走了很多国家,靠自己的体力和那点前期原因留下的固定收入,最后在印度,精神得到了升华。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像是在做一次心灵路程,各色人物尽在其中,最后因为性格、观念、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便有了各自的人生,可悲的是有个女人(真可悲,我看完连她名字也忘记了)因为生活不顺遭受了打击而选择了自暴自弃,最后下场很惨,被人杀掉仍到海里,警察联系上毛姆和拉里,帮她做了安葬。

“毛姆的文章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刀锋》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

刀锋有感范文400字4

读完了毛姆的刀锋,多少有些许的感触。

拉里作为与他人无异的年轻人,在经历了战争好友的离世,便发现了人类是多么的脆弱,便对人性有了困惑,他不愿作为正常人般为生活而生活,为了解开心中困惑开始游荡,其经历让他得到了升华,最终是否找到答案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作为旁观者的我,从书中得知大部分角色得到了他们期许的生活,但是否满足与他们的生活,作者也明确并未指出。

伊莎贝尔作为拉里一开始的未婚妻,他们彼此相爱,但作为一个年轻充满活力,出生长大于美国富贵人家中的儿女,接受的传统思想,无法选择与拉里去她觉得毫无目的的游荡,最终选择与格雷,一名商业巨亨子嗣结合,但她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忘记拉里,尽管她十分满足现状,尽管格雷对她也是百般呵护,但对于拉里一切的行踪都格外感兴趣,并对拉里的生活也极为重视,爱情这种东西说不清道不明。

格雷作为商业巨亨的子嗣继承了他父亲的一切优点,作为一名商人无疑也是十分成功的,甚至在面临经济危机时,也依旧想着不能让自己的客户赔钱,作为丈夫也无疑是成功的,他的妻子也无法从他身上挑出一丝毛病,作为父亲也深深地爱着他的孩子,作为男人尽管经历了破产,经历了低谷,但也并未完全击垮他,最终走出低谷(其中不乏妻子伊莎贝尔与拉里的帮助)。典型的美国成功模范男士,但在精神爱情方面是否就被绿了呢?

艾略特一生都在以他的方式生活,甚至偏激于他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交名流认识各界人士,无疑是成功的,但正如作者所说,也是可悲的,其奔波一生都致力于社交之上,最终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善变使他这种极端的社交份子最终没有好的归宿,将他人的目光过于重视,觉得自身被人遗忘,带着懊悔离开人世,但最起码单拿其一生的经历来说肯定是成功的,并且也是享受其中。

苏珊一个女强人,经历许多的坎坷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港湾。对现实不抱怨,明白自身的需求以及优势,无法逆水行舟便顺流而下,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找到归宿。

索菲一个悲剧的女人,小时的她天真烂漫喜欢文学,心思细腻,与拉里伊莎贝尔格雷是儿时玩伴,在经历丈夫与孩子离世,被现实击溃,任凭堕落,再遇到拉里后拉里想娶她为妻,但不愿成为抹大拉的马利亚,不想拉里牺牲自己去当基督耶稣拯救她,便逃离了,其中虽也有插曲,但总归还是堕落的自己战胜了理智的自己,依旧放纵自己,最终衣衫不整被割喉弃尸于河中,也算是悲壮的离世了。很真实的一个人物,在整片小说中她或许是最悲剧的,但或许也是最真实的,试问多少人能够在至亲突然离世时能够平静心神,拉里在部队亲眼目睹好友离世时心态发生了转变,从一个天真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变换成对生命对未知充满疑惑的人,试问一个年轻的女性在经历这样的悲剧后,又怎么笑对人生呢。

拉里作为主角,通篇围绕着他,所有出现的主要人物或多或少都与其有交叉点,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对这个人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说一名通透者不为名利,只为追求心中一份平静,这样的人在我们之中或许存在。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也越来越会被一些富有哲学的问题牵绊,为什么人要工作?人死了会去哪里?人是否会轮回转生?为何我真心待人却不得真心回报?这些问题是从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的,有些人不去想它任凭它发生现实生活的压力没空让他去想,但又有谁敢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呢?

我们可能无法像拉里那般抛弃一切只为寻找心中答案而游荡,但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有更好的环境让我们了解更多,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闲暇之余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或许可以从先专心读完一本书开始吧!

刀锋有感范文400字5

一把刀得锋刃很难越过,因此智者说得道之路是困难的。这本小说描述了很多人物:一生醉心于挤入上流社会的艾略特、追求奢华生活享受的伊莎贝尔、可怜的苏菲、探求人生意义而不断阅读旅行最终开悟的拉里……

其实这篇小说相比于《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塑造,基调及结尾都更加积极美好一些——除了主人公及作者,其他人物都有美好的一面,同时又有一些小恶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人性。

其实,这本书的各个人物,即使在如今这个社会,仍然不过时,仍然能够找到一些对应。尤其是拉里一直追寻的问题也困扰了当今很多的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所谓明了的答案,答案需要每个人经过一番苦苦寻找才可能最终领悟——而且每个人领悟的结果可能也有所差异。

其实,我觉得文中已经给了作者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上帝可能根本不存在,轮回可能存在(既相信又不相信),得道之人具体在哪里做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世界热情、无私、平和、宁静、节制。

其实我觉得: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值得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16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