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者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奠基者》讲述了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新中国时,石油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超饰)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创业景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奠基者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奠基者观后感1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康洪雷新近执导的全面反映我国冲破石油封锁搞石油会战的30集电视连续剧《奠基者》,正在北京中南海热拍。这是康洪雷为建国60周年拍摄的一部献礼片。

奠基者观后感2

《奠基者》是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题材中少有的优秀电视剧,也是这些年难见正视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没有做作,令人信任和汗颜的电视剧。

从《创业》到《铁人》,我们都是在一种刻意下的光环中看见大庆人豪迈情结,看到王进喜无畏的工作作风的。虽然这些片子中都喊出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但相比《奠基者》就显得脆弱。片中的结尾是康世恩领命开发华北战场而结束,似乎让人意犹未尽。纵观全剧,感叹颇多。

一是人物刻画的细腻。从余秋里到康世恩,从王进喜到武刹把子,杨红旗、陆维夫、沈霖个个活龙鲜健。余秋里,独臂部署战区计划、与沈霖打赌谋划油层潜力;康世恩,请井队员工吃饺子,自己确夹起盆中剩下的两个饺子;杨红旗,来到井场与员工娴熟扛起水泥;王进喜与马厚生较劲打井;钻井工光着脊梁在漏雨的土屋内跳舞等等这些真实且细腻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大庆时期的艰苦岁月,相信老一代石油人革命加拼命的激情,所有人物的说话语言和场景刻画,无不使人感到片子的真实。

二是尊重历史发展观。以前反映大庆人会战的影片,基本都是王进喜一人,除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言壮语,就是“我不是你捏的,一碰就散”等光辉语录。《奠基者》中不仅反映了四川会战失败,面临困惑,大个子要脱离队伍等事实,同时客观反映了大庆五面红旗的由来,更是真实记录了杏24井的井喷,王大年的牺牲、武杀把子和马厚生、王进喜等一批人彪悍忘我的顽强作风。可以说,大庆会战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得了最后的胜利。与我军长期战术相似,就像余秋里所言,当初的设计,要牺牲4000人一样。只有这样,才能总结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油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的奠基,才能有当今中石油的辉煌。我们面对历史,本着不回避、不牵强的原则来还原大庆会战,这,才是《奠基者》成功的又一奥妙所在。

三是创业者扎实的工作作风。我认识康世恩的侄子,他眼中的叔父是一位非常严厉的人,揉不得一个纳米颗粒,对党和事业的忠诚且强硬的工作作风,使得多少年后,中石油各油田都能看到他慷慨激昂的影子。

中石油的成分,除了玉门、克拉玛依老矿区员工,就是石油三师的转业战士。一边是技术精湛的老石油工人,另一边是作风强悍,不惧任何困难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英勇将士。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工作作风,在片中贯穿至终。陆维夫“恐惧”医院要求回大庆、“乳臭未干”的沈霖敢于石油部长叫板、杨红旗大声呵斥钻井队长等场景,都将中石油追求卓越、奉献能源的精神表现的潇洒自如。

四是影片的缺憾。既然已经反映了石油三师整体转业石油的故事,就不能不表现张文彬同志,毕竟他是一师之长。总指挥康世恩,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物,片中的康老到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此提出异议。

奠基者观后感3

如果说坚持是一道风景,那么能承载这道风景的人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这些天,中央电视台正在上映《奠基者》这部大型电视剧。我们单位很多同事都在热衷地观看,这不免引起了我的好奇与注意。原来,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老石油人创业故事。

我是70后的人,对于老石油人创业的历史,感触不是很深刻。但是,或多或少,知道那么浅薄的一点。而看到剧情,才触景生情,对那个年代和父母一代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其实,感触最深的应当是父母一代的老石油人,还有60后的大哥大姐们。而对于80后的小弟小妹们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历史,父母讲述的沧桑岁月,也未必能够触动他们心灵深处的音弦,也只有这部《奠基者》剧本,成为我们70后、80后活生生的历史教材,其深刻地历史韵味,真正地让年轻人有所顿悟。

还记得剧情中,一位石油大嫂为身边的石油工人做了一锅胡辣汤。让这些远在荒郊野外,爬冰卧雪的石油工人端起了一碗驱走严寒和战胜懦弱的胡辣汤。顿时,这一幕也驱走了观众们对石油艰辛的畏惧,同演员一样,根植于心中的是当时环境尽管如此恶劣,石油人却在日夜坚守,处心积虑地想办法摘掉贫油的帽子,让中国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油源宝藏。

当时的年代,正是外国对中国经济封锁的年代,正是中国人紧衣缩食的年代。粮食不够吃,尤其是对于重体力劳动的石油工人,这种超体力的付出,坚持有多么难!而这时候,石油大嫂们发挥了女人勤劳聪慧的天性。冬天里,她们到荒地里捡拾粮食,通过拾遗补饱的方式,救活了身边无数的石油汉子和石油后代。为石油事业给予了莫大的支持。甚至舍弃照顾孩子的时间,把自己的孩子锁在家里,无人看管,而置身于石油建设工作中去。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在我满月后,就经常被父母锁在家里,他们上班实在没有办法,一锁就是一上午和一下午。母亲下班回来时,常常看到我的两个耳窝里充满了泪水。又过了几个月我开始学会翻身,经常从炕头摔下来。

四五岁起,我开始对生活有了记忆。还记得,父亲和身边的叔叔们一年一次要被单位派到洮儿河农场割麦子。母亲白天到家属队干活,所以我们只好被锁到家里。有时候母亲回来时,我们姐妹俩早已经睡着了。我们姐妹俩白天的生活也是很忙碌。不知道我们一天爬到墙头上要多少次,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眼巴巴地看着有爷爷奶奶照看的小伙伴在外面玩儿。天黑了,我和妹妹饿了。我们就找来两个凉冰冰的馒头,用筷子串好,然后搬起板凳,想办法爬到天然气的灶台上,蹲在那里烤馒头吃。馒头外面烤糊了,我们也顾不得想,只要烤热了,我们就一层一层地扒皮吃,还觉得很香,到现在都能想起烤馒头的香味儿。后来听说,常吃烤馒头还能治胃病。看起来,当时,我们姐妹吃得还是营养餐呢!我们渴了就喝口凉水,实在觉得淡而无味时,就去翻母亲腌制的咸菜坛,当时我最爱吃的两样咸菜是咸蒜和咸豆角。吃饱之后,我们姐俩也会跑到收音机旁听广播,最喜欢听的是《小喇叭》节目,里面有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每天都用亲切的声音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我们怎么听也听不够。就这样,我们的童年时光被一点儿一点儿地打发走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衣食无忧,随处可以买到自己喜欢吃得食物,和好看的衣服。甚至不够时尚的衣服,我们也会放置一旁,重新选购。我们同龄人去饭店聚餐,也常常不考虑价格,只顾排场,甚至饭菜没吃多少,弃而不顾地离开了。而每次和父母那一代人在一起吃饭,他们常常嘱咐我们一定要学会节俭过日子。起初,我还在心里笑话他们,太传统,太保守,都什么年代了,还不懂得消费和与时俱进!然而,面临着世界能源缺失,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不能不引起我的重新注意和思考。

这时,常让我想起一个诗句: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实在是恰到好处,感触颇深!

而今,我看到《奠基者》这部电视剧,反倒觉得自己从前不懂得节约的行为有多羞愧!

其实,《奠基者》这部电视剧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应当作为70后、80后员工人生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反思录,如何承传家业?这是历史永恒的话题,富过三代、富过五代,这不该仅仅是老人对子孙后代的一种希望,不该只是子孙后代的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代承上启下,担负重任的使者所深深思考的课题!只有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够有力量冲到历史的前沿,坚持是一种风景,创业人需要坚持,而守业人更加需要坚持!

奠基者观后感4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人祸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说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部剧,更像是一个国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站稳脚跟之后为第二个十年的开宗明义。石油是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片中借邓小平之口说出了石油工业对于国家的意义。

五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队伍走遍全球,为国家的石油需求拓土开疆——昔日奠基者,今朝拓疆人。如果我们知道历史怎么写,也许心情会更舒畅。

奠基者观后感5

电视剧《奠基者》看完了,感觉拍得好,等不及电视播放速度,就在网上看完了。虽然导演在个别细节方面作了“现代化”的修正,以适应现在年轻人的感觉。但总体上讲,仍然比较准确的反映了当年石油工人开发大庆的奋斗史。

最有感触的,是在当时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和条件,老一辈革命家与石油工人,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用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开发了中国的大油田。“要挺住”,“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豪言壮语,展示了先辈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展示了每个英雄个人的人格、境界、心胸----。

今天看《奠基者》,之所有深有感触,一是因为我们虽然当年小少,但后来也经历了几乎同样的生活,二是因为我们是军人出身,懂得军人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时应当具备的精神和气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不相信、不理解当时那种困难的环境和条件。或许不理解那时人们的思想。或许会认为,条件不具备时就不应该这样或那样做。

然而,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我们无法预料,无法准备,或者说我们能够准备的就是自己的信念。

面对困难,许多人会埋怨客观环境,会埋怨他人,甚至埋怨社会。而在许多时候,恶劣的环境及困难,不是某个个人在面对,而是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都要面对。而在这种情况下,埋怨客观环境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唯一的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个话有好多年没有听人说了),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记得以前和人举过一个例子:一个人掉在河里,快要溺水身亡。这个人大骂老天爷怎么弄出这么深的河,大骂周围的人不能见义勇为,不断的大骂,最后在自己的骂声中溺水而亡。与其在骂声中死去,不如奋力挣扎求生。

曾经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在批判“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这句话,意图证明要遵循客观规律。虽然这样思考有一定道理。但理论从来就不是空的,理论问题必须结果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埋怨、等待都是没有用的。当没有任何外界帮助时,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不是什么主观因素第一还是客观因素第一的问题,而是如果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问题。离开现实困难,离开现实问题,就理论谈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军人生涯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品质与意志”。在任务面前,从来没有“我不会”、“我不想”、“我不行”之类的话。军人,就意味着要去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完成任务。在军人面前没有不行。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原则,而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志。是军队每一个军人的意志。

如果没有这个意志,红军长征就完成不了,解放战争就不能打败国民党军队,抗美援朝就不能打得美国人坐下来谈判。没有这种意志,我们的两弹就不会成功,航天事业就不可能进步。汶川地震时,空降兵在三无的情况下纵身一跳,跳出的是军人的品质和意志!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说起来简单。但这句话中,蕴含着中国人无数英雄品质的沉淀,无数历史经验的沉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困难,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面临的难题。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永远是在克服无数的困难中发展着。不同时代的各个家庭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延续。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这种精神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就会坦然面对一切,就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当一个人以物质利益为目标时,就会变得没有快乐,永不知足。而当有了正确的精神之后,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充实,生活才会变得快乐。

距离大庆开发建设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我们的国家有了巨大的进步。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石油部门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公司的领导们怎么样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怎么样了?

大庆成功开发五十年后,我们的领导怎么样了?我们的人民怎么样了?我们的年轻人怎么样了?

想想历史,比比前辈,我们今天是否还有这种精神?

    相关文章

    17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