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孤城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2 1158分享

《喋血孤城》,讲述了发生在1943年的一场惨烈异常的中日对抗守城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喋血孤城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喋血孤城观后感1

《喋血孤城》主要讲述的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常德战役,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军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10军坚守衡阳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业绩。

电影放映了,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强烈的震撼,暗灰色的背景,空旷的大地上架着不可计数的架子,悲凉的音乐更衬托出战争带给我们的悲伤。战争是灾难的代名词,带给人们的只能是苦难,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对于被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个恶梦,总期望恶梦快点结束;对于受难的老百姓来说,就像是一个疟疾,避而远之;对于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朵罂粟花,看看都会上瘾。因为战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担惊受怕;多少人要以身殉国,战死沙场,流离失所,“舍小家,顾大家”;又有多少人在灾难的面前本性暴露无遗,又有多少国家和地区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又有多少国家受人欺凌,割地赔款,损害百姓利益。

战争简直就是一个恶魔,野蛮而且霸道。

在影片中,连长冯葆华与美丽的未婚妻婉清在新婚之夜过后便生生分离,冯连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不受侵犯,为了驱逐侵华日军,葆华决定参军奔赴战场,致死追随爱人的婉清也到后方做了一名战地护士。做了护士,婉清总会看到很血腥的场面,为了冯连长,她没有退宿,也许是因为爱的力量支撑着她。每一次只要有前线的伤兵抬回来,她总会急切地问道“有没见到冯连长”,“是不是171团2营5连的”。

当听到冯连长还活着的消息时,她总会感到安慰,似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最后落地般。智勇双全的冯葆华坚守要塞,一次次化险为夷,但是天不怜人,在一次战争中,他把自我的身躯献给了祖国和爱他的人民,那是在二虎的姐姐被枪杀之后的事情,没想到那一次他和婉清的见面竟变成了永别,那熟悉高大的背影,不管是留给婉清还是留给观众,都是唯美的。他在战场上还说过一句话,“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这是在战场需要及时作出的决定,也证明了他果断的思维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和婉清演绎了感天动地的战地生死恋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联想空间,也证明了在国恨家仇面前,儿女情长能够暂时放一边。

在常德战役中,国军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师长余程万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手握“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在明知弹尽、援绝、城已被弃的状况下,带领八千“虎贲”坚守孤城常德,以一轮接一轮的牺牲,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的猛烈进攻。在战役中,他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运筹帷幄之中,无不体现出他的睿智。在得知援兵不能及时到达时,他流泪了,那是辛酸的泪,是对战友牺牲的痛苦,是对此刻弹尽粮绝的担忧,就像冯连长所说,“人没吃没喝能够,这东西不给它吃喝,就变成了火棍。”在危急关头,应对选取坚守还是撤退的问题,他思考甚多,选取坚守则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选取撤退则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时刻遵守党的命令,即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仍不忘给上级司令发电文,汇报战况,“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二虎也是一个爱国将士,也许他是因为父母被日军杀害而投身革命,但是他勇于牺牲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更感人的是,当冯连长不要他当兵的时候,他以自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冯连长的信任,二虎在冯连长牺牲后,在死人堆里大声重复着冯葆华的话,那种凄婉,那种哀恸,那种革命情怀,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人为了革命牺牲了,在影片中让我感到辛酸和流泪的一个场景是在余程万和受伤的战士握手的时候,他走到一个战士的身边伸出自我的右手,那个战士犹豫了片刻,伸出了他的右手,但是他的手没了,于是余师长脱下自我左手的手套,伸出手,战士也伸出左手,我们震惊了,他的左手和右手一样,余师长再一次哭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他当时的情绪是多么悲痛。他们为了国家实在牺牲了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这就是高尚的革命情怀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卑不亢、不轻易低头的民族。在日寇占领常德的时候,战地医院的医生和受伤的战士应对日军要那他们的国旗时,他们拒绝了,因为这是耻辱,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等待他们的只是被枪杀。毛泽东以前说过,“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宁愿为国家而死,也不愿屈辱的活着,死得其所。

常德战役是八年抗战中锥心泣血的一战,敌我兵力比较最为悬殊,伤亡交换比最大,以寡敌众,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困守孤城衡阳47天,以悲壮开始,以饮恨告终。虽然常德失守了,但是我们会永远铭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的革命先烈,每一个牺牲都有一座纪念碑,瑕瑜之间光荣生辉,你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烈后代的中华儿女,你们的革命情怀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有对日寇的痛恨,有对国军的崇敬,更有对此刻生活的反思。在这天的中国,似乎战争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历史也成为了过去,但是当初日寇惨无人性的行为实在是人神共愤,我们永远都有不会忘记这段屈辱而又悲惨的历史。时光能够逝去,鲜花能够凋谢,万物能够重生,但是留在中华民族上的伤疤却不会痊愈,我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力量,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的期望,国家的昌盛寄托在一批有一批的中华儿女身上,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更就应好好学习,增强才干,增强竞争力,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我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就应做的事情。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只能是痛苦,只能是不幸。我们深深明白战争的危害,虽然日本侵略了我们,残害了我们大批的子民,以前和我们结下深仇大恨,他们的冷酷,他们的无情,至今让人不寒而栗,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喜爱战争的民族,也不会是一个软弱的民族,我们渴望和平,我们渴望尊重,我们渴望平等,只有你们不再侵犯我们的国家,我们都愿意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和你们缔结友谊之花,这是我们的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希冀。

喋血孤城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这部电影描绘了以前日本想要侵略我们中国时的情景。每天都要提心吊胆,因为你可能等一下就会被日本鬼子给杀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常德,如今却变成一个让人害怕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每家每户都传出难过的哭声,空气里还弥漫着硝烟。以前的常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每天都是鸟语花香,城里传出的都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笑声。从前的繁华街市,变成现在的孤城,这些都要怪那些可恶的日本人!

这些事情都是从日本人决定霸占这里时而开始的。有一天,日本人突然攻击常德,八路军就过来支援。日本人先攻打了德山,共产党八千代号虎贲的将士在师长余程万带领下,准备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那一天,有一位小伙子想加入,这个人叫黄二虎,后来连长冯葆华说:“想加入可以,先通过测试。”后来黄二虎成为虎贲的一员。突然日军对我们发起进攻,我们也不甘示弱,拿起枪,把日本鬼子一个个都打死,可我们也死伤无数。后来虎贲战士和日军打了几天几夜,有一个懦夫怕死而在大敌当前的时候逃跑了。突然,有一个子弹射了过来,把人都给炸死了。有些还剩一口气,他们打电话给余程万,他们说:“我没有给你们丢脸吧。"德山就被日本人给夺走了,当时战场上的人有些被炸死了,有些被打死了,只有一些人幸存了下来,不过伤的很重。师座余程万得知德山失手了以后,变得更加紧张,他说:“虽然德山丢了,可是河洑山一定要守住。”可是和日本鬼子打了好几天,没有食物,没有水,子弹也不多了,后来就连何伏山也失守了。常德变成了一座孤城。后来余程万发电报给司令,请求支援。可是在来的时候去被日军给困住了,赶不过来。余程万却觉得他们根本就不想来就“我们”,所以变得没有信心,觉得保不住常德了。后来他去探望士兵们,刚进大门,就看到了士兵们凄凉的情景。有些人头被子弹打到了,有些人两只手都被砍了,有的人……余程万看到这种情景,不禁举起手,向大家敬礼。后来黄二虎和冯连长一起杀日军,可是场上的兄弟却越来越少,他就想牺牲自己。他拿着炸药向日军走去,和他们同归于尽。这时战场上全是尸体,没有人存活下来,除了黄二虎。那是,黄二虎说了一句,余程万曾说过的话:“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后来虎贲战士的人数不到300人,可是余程万没有退缩,他带着这不到300人的队伍,与日军决一死战。后来凭着一心想要保护国家的'强烈欲望,最终取得了胜利!  如果没有他们拼死保护国家的话,现在的世界会变成怎么样什么样。可能现在在中国生活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没有中国人说话的余地。给日本人当奴隶,苟且偷生得活着。如果没有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怎能快乐地生活,无忧无虑地成长。所以我们以后也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有志气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强大,变得让其他国家不敢来侵略我们,从此尊重我们。不过能有像现在这样美好的生活,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

喋血孤城观后感3

当年蒋经国在台湾看到《血战台儿庄》说,对岸终于承认我们抗日了。多年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两岸各拍各的抗日,对岸可能对内地的《地雷战》、《地道战》等电影难以认同,而我们对《英烈千秋》、《八百壮士》这样国民党后来在台湾拍的抗日电影也很陌生,所以当《建国大业》由于两岸关系缓和开始在蒋介石的角色塑造上有所改观的时候,《喋血孤城》更是在大银幕上首次全面正面地展示国军抗日,不得不说,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电影本身。

然而此时,对岸的民众已经走在了民主进程的路上,对政治的关心就是用选票决定谁来当选领导,当年“一个抗日,各自表述”的时代已经持续了太久,时代变迁、新旧更替,如今台湾的新世代对抗日的概念已经在慢慢淡化了吧。

所以此时《喋血孤城》的出现,更像一个迟来的安慰。大小蒋公泉下有知,当作何感想?

然而我还是很肯定这部电影,不管到了何时,如何时过境迁,当年面对日寇,多少人捐躯赴国难,本来是不能因为政治色彩而区别对待的,很多人长大后都有一个对教科书的历史慢慢推翻的过程,其实我们也只是想回归最正常的判断吧。何以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都是民族英雄,而当年同样浴血抗争侵华日军的同胞,却把一半涂抹上政治色彩或否定或置若罔闻?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战役,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电影的宣传语里所写的“八年抗战最惨烈一役”毫不为过,孤城常德以8000守军抵御4万进犯日军,最后几乎全部战死,但有效牵制了日军,为后来国军对日军的反包围创造了条件,也直接促成了中方在常德大会战中取得了最终胜利,让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投入战斗,日军在战略方面已经优势尽失。在这场战斗中,57师师长余程万一战成名,著名作家、报人张恨水将余程万比做唐朝“安史之乱”时守雎阳(今商丘)的张巡,并在重庆《新民报》上赞扬余程万师长的固守。但战后,舆论对“全师阵亡何以独活”的质疑使余程万深感委屈。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这个关键战役显然没有做重要的描述,不然我们不至于对常德会战如此陌生,我们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能略知一二,却对自己国家生死攸关的保卫战几乎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历史教科书的成功之处啊。

即便就地百度,你也能知道这常德会战的惨烈,在二战胜利65周年之际,这样的历史战争事件,直接为电影提供了上佳的故事来源。

然而遗憾的是,就电影本身来说,由于编导功力有限,本片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还不如我们的精装群星武侠大片,所以最终呈现出的影片就比较平庸而草率了。

剧本有先天缺陷,虽然抵御抗日是主线,但在抵御的战略执行上,国军从军官到士兵的交代都含混不清,作为师长的余程万在一半的时间内还没有认识到这是委员长的战略考虑,这在当时显然不可能的,而编剧在这里当做一个悬念来布置显然低估了观众智商,而袁文康饰演的军官这条线也走着走着就迷路了,他和安以轩的感情戏更是生硬。人物塑造方面,吕良伟饰演的余程万大部分时间都在愤恨不已,恨援军不到,甚至喊“我们比他们更惨!”这样的战争领袖的统帅能力和个人能力让人质疑。而对于整个战争大局的交代更是蜻蜓点水,连战争气氛的营造都只在几个战壕里交代,而常德这座孤城当时的情势都忽略了。

随便上网搜搜这场战争的历史记录,一些细节都让人难以忘怀:

一、“我早就准备好了,只要鬼子进屋,我就一剪刀捅死他。”1943年11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手举剪刀,向前来劝其疏散出城的县警察大队分队长陈光圻表示不愿离家。

二、1943年11月,57师师长余程万根据形势判断,守城一战不可避免,民众没有必要作无谓的牺牲,于是跟常德县政府协商,将全城居民完全迁出。现年84岁的老人陈光圻回忆,封城前几天,警察在城内逐一进行排查,如果夜里发现哪家有灯光,就用粉笔在门上画个记号,第二天派人劝说这户居民撤到城外。除了转移民众,中国军队还把常德北门外的房屋拆倒,造成开阔地,便于射击。57师170团副团长张庭林的勤务兵顾华江称,护城河浅的地方也被钉上了竹钉。当地民众非常支持这场战役,许多人不愿置身事外。陈光圻回忆,一位50多岁的老人主动和他联系替军队当船夫。因年纪大几乎遭拒,老人很不高兴地嚷嚷:“我水性好,不管上来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搞翻,让他们到河里去喂王八!”

三、“弟兄们,我这个师长对不住大家,你们挂彩,连饭都吃不饱。”57师师长余程万知道城内粮食不足,一进卫生队包扎所便向伤员致歉。伤员们一脸激动,不知如何应答。

在包扎所外,余程万看到一间破房子里有4桶花生,便问,这个营养好,为什么不拿给伤员吃?有士兵回答:“进城前有命令,没有经过允许,谁也不能动民财民物。”余眼眶一下红了,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先煮给伤员们吃了,等把鬼子赶出去后,别忘了再来照价补钱就是。”

四、顾华江至今难忘这样一个镜头:有一个呆在坑里的兄弟受了伤,还没喝完水,看见敌人往上冲,手里又没有枪,只有手榴弹,只见他一声不响地握着两枚手榴弹,等一伙敌人冲上来离我们约20米远的时候,他拉开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与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  至12月1日,守军终因力量悬殊,防线越来越收缩,除大西门、兴街口、水星楼、上南门外,全城所剩据点悉数被日军占领。顾华江和他的队友拆除了担架竹竿,将一边削尖,制成竹标枪,以备不时之需。  当晚12时许,日军偷偷架三架云梯准备爬城进攻水星楼,此地是全城最高点,一旦被攻下,57师师部就暴露在枪口下。“我们守在城垛上,上来一个,对着脸刺一个,鬼子们哇哇叫着跌落下去,大都没了命。那一次,我们刺了12个鬼子。“62年过去了,顾华江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十分解恨。

这些细节如果在电影里有所体现,都是很有表现力的,其实编导手边的资料肯定远远不止这些,何以在叙述中如此混乱而苍白呢?

当然,这些也是在欧美同类电影的对比之下,才觉得缺陷很多,我们之所以拍不好战争片,也是因为以前的拍法意识形态化太重、技法陈旧,而新的叙述和拍摄的方法还没找到吧,就一个《集结号》完全说明不了问题,何况《集结号》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希望《喋血孤城》这样的战争片多拍,才能拍出我们自己的国家英雄,我们自己对战争中人性光辉的追寻。

喋血孤城观后感4

无数的红色文学作品、红色影视作品,在无数的日夜里给中华民族带去满腔的热血,人们记住了那些巨人一般的英雄人物,人们纪念着他们,议论着他们。

然而,又有谁记得那些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

“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还有没有活着的?”这是怎样的决绝?最后,二虎所属的队伍只剩下他一人,他就是那个领队的人!中国只要有一人活着,那就是一支强大的队伍。

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战士,他们都是战争中的领队,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抱着为祖国牺牲的心来的。中国没有敢死队,因为中国的每一个战士都是敢死队!当日本鬼子派出那一队头上绑着带子的“敢死队”时,我只觉得可笑,他们表情严肃地准备为祖国牺牲,然而中华儿女们哪一个站出去不是那不怕死的力量?中国何须组一个名义上的“敢死队”?

影片中的俘虏们,被日本鬼子侮辱式地拿起日本国旗,但是他们转手就扔了那可恨的旗帜,狠狠地踩住。日本的军官需要一张照片来记录他们的劝降,他们选中了一个战地医生,他们让医生来接下日本国旗,以为一个有过良好教育的人是能够看清形势的,但是,他们错得太离谱了,医生或许是知识分子,是留学生,但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不怕死,中国的脊梁不能被压塌,医生左手接下国旗右手掏出了剪刀!影片中,日本的将军坚持不用毒气就是想击垮中华战士的斗志,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中华儿女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让别人侵占自己的祖国。

中华民族在战争岁月里,有多多少少的儿女们充当着中国的敢死队?那些先锋队们,那些堵枪口的勇士,那些卧在坦克下面的英雄。他们甚至连名字都不能被后世记住,他们只有一块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来印证他们光辉的存在。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去扫墓,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在某一天主动地去看看那些烈士们。他们是孤单的,他们的每一个都有故事,他们每一个都曾经拥有幸福,但是他们“睡”在了战场上,永远地睡在那里。

我是九零后的中国人,以前也在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驻足过,但是我无法体会英雄们的气息,我无法体会他们的精神,但是现在,我长大了,看过了太多的记录英雄们的影视作品,不论是哪一部,都让我有浑身战栗的感觉。假如我们这一代也需要这样的中国敢死队呢?我们会像先烈一样奋勇杀敌吗?我的答案很坚决:我会。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当中华母亲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哪个中国人不会站出来?因为我们的血液里有着那一股狠劲,那是日本鬼子以及列强们都害怕的东西,那是大炮弹药都敌不过的东西,那是民族的根本——强烈的爱国主义。我们九零后经常被社会批判为没有爱国主义情节的一代,但是什么是爱国情结?爱国情结是深深埋在骨血里的,是无法剥除的,我们是英雄烈士们的子孙,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是打不死的敢死队,因为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国旗一样炽热!如果我们被困在那个孤城里,那么我相信,无论是哪一个九零后,都会战斗到最后一刻。

中国没有敢死队,因为中国的每一个人都是敢死队。

如果真有那么一刻,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我们会准备好我们的武器,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大声地对祖国说:“我们准备好了!”

喋血孤城观后感5

对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我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上大体是这样评价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抵抗,但是却一溃千里,兵败如山倒,致使大片国土沦陷,亿万万同胞沦为亡国奴”,课本还将国军兵败如山倒的原因进一步归结为老蒋骨子里的消极抗战心理,比如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单单依靠正规军抵抗、将大量精锐部队屯在大西南按兵不动等,由此,课本最终得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结论——GCD及其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八年抗战的中流砥柱。10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课本是否还是这样解读抗日战争,但影视界似乎已悄然刮起了一股为“国军抗战”正名的热潮,《中国兄弟连》、《我的团长我的团》先后热播荧屏,如今一部以常德会战为题材的战争电影《喋血孤城》也即将公映,它讲述的是八千国军浴血奋战、坚守常德城的抗日往事。

文艺创作中有一个“陌生化”原则,指得是将受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个花样表现出来,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变体”来吸引受众的兴趣,就好比二十多年的老夫老妻,妻子突然换个新潮发型就很可能引起丈夫的新鲜感。对于“几个地雷、几条地道、几个老百姓、几个小屁孩、几个游击队就能打得日军落花流水、哭爹喊娘”这一类的抗战电影来说,展现国军英勇抗日的《喋血孤城》就是“陌生化”的变体:片子里没有人民游击队也没有觉悟很高的老百姓,只有清一色的正规军;没有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只有蒋委员长电令;没有“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只有“为了校长”“为了黄埔精神”,总之《喋血孤城》全片完全没有我党的痕迹存在,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国军抗战电影,比它的前辈们诸如《血战台儿庄》、《大捷》等片还要来得彻底。

经过多年来的学习与摸索,对于现代战争场面的拍摄调度,国内的制作团队可以说已经轻车熟路。去年《南京南京》开片部分的巷战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段国人自制的伏击坦克战,无论是对战斗现场感的营造,还是对战斗节奏的把握,都都处理的有板有眼,将整个战斗过程交代的一清二楚,品质绝对超越了棒子团队为《集结号》打造的那场“稀里糊涂”的巷战。相比《集结号》和《南京南京》,《喋血孤城》的战斗场面更加密集,更加残酷,有炸弹飞舞、炮声隆隆的战壕阵地战,有枪声四起、危机四伏的巷战,也有血肉横飞的刺刀白刃战以及惨绝人寰的毒气战,在残酷性上绝对对得上片名中的“喋血”二字。为了营造战斗现场的真实感,《喋血孤城》也像其他战争电影一样,大量运用手持摄影,多用特写镜头,在这种极具压迫感的晃动特写镜头中,诸如子弹击中脑门、胳膊瞬间炸飞之类的细节,逼真感就会格外强烈,而战斗的残酷性也会在这种血腥细节中得到极大的强化。可以说,在对战斗细节的把握上,《喋血孤城》已经初具好莱坞大片范儿,国产战争电影在特效方面接下去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完美展现大规模的战争场面或者说现代战争大剂量的破坏性,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当然,抛开国军抗战的题材以及战斗场面的逼真表现,《喋血孤城》在叙事上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袁文康饰演的冯连长与安以轩饰演的护士之间的感情戏就处理的很生硬。“爱在战火中蔓延“这一情节设置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看如何加以表现,影片非要在战斗最残酷的时刻加入两人的结婚场面以及床戏,并且用非常诗意非常含蓄非常舒缓的拍摄手法来表现,这就与全片的“纯爷们”热血气质非常不搭。其实,爱人要去赴国难,送一块护身用的信物,讲几句“我等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之类的情话,就已足够了,搞一段华丽丽的结婚甚至是床戏,完全画蛇添足。写到这,不禁想起《兵临城下》里的床戏,男主和女主在满是睡觉士兵的帐篷里偷偷“野合”,这种原生态的野性感觉与战火纷飞的残酷背景相得益彰,令人印象深刻。

《喋血孤城》在叙事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结尾收得过于匆忙。影片在最后阶段不惜笔墨的刻画了男主角余程万师长在最艰难的时刻不抛弃,不放弃,“誓与常德共存亡”的英勇气概,但当余程万一身戎装的率残部冲出去与日军拼个你死我活之时,影片却戛然而止,以字幕交代了随后的战斗进程。对常德会战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常德城守到最后的战斗非常具有传奇性,突围战人选上的纠结(谁留守战死,谁突围出去与援军会合),50多位壮士最后的死守,美国空军的参战,日军遭围歼,常德城的失而复得,这些跌宕起伏的段落能给观众带去非常强烈的情感冲击,而影片却统统用字幕一笔带过,实在是可惜。这样匆匆收尾的后果是,观众刚刚看到余程万以壮士断腕的赴死心态率残部与日军做最后一搏,悲壮的情绪刚刚酝酿好,却突然看到了黑屏,而且还在字幕中看到余程万原来没有战死,而是突围了出去,激昂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就减了大半。这就好比男欢女爱之中,双方都已做足前戏,什么内服的外敷的各种药物能用的也都用上了,正当开干之时,却突然被一个外力打断,比如婴儿车里的孩子哭了,实是扫兴。

不过,即便是在叙事结构上存在一些遗憾之处,但《喋血孤城》作为一部国产战争电影来说,已做得十分出色,在人物刻画与战斗场面的表现上,堪称一部“纯爷们”的热血电影。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以一个“国军英勇抗日”的故事,向观众描绘了一幅不同于历史教科书的抗日战争画面,再现了一段经常被国人遗忘的抗日往事,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喋血孤城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喋血孤城》,讲述了发生在1943年的一场惨烈异常的中日对抗守城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喋血孤城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喋血孤城观后感1《喋血孤城》主要讲述的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常德战役,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军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7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