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愤怒的葡萄》中人们面对生活的艰苦,现实的无奈,他们依然对生活怀有希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愤怒的葡萄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愤怒的葡萄观后感1

《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所着。这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部激励无数人民的伟大作品。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崩溃时代,一大群中西部的农民忍痛离弃家园,像逃难一样往西迁移到加州追寻较好的生活。现实虽不如理想,但他们并不放弃希望。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她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于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她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

我们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各方面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是这些挫折与书中的人物的遭遇比起来,差得远了。我们要学会坚强勇敢,要学会去战胜这个挫折,要学会在过程中充实自己,而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灰心丧气。  读完这部作品,我被书中人物的那种顽强的精神所感染。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当我们遭遇挫折时,要学会勇敢的面对,在一次次的面对中让自己的心灵成长起来。

愤怒的葡萄观后感2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小说讲述的是饥馑年代(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破产农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大批农民被银行和大公司剥夺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背井离乡,向西到加利福尼亚寻找传单上宣传的那些果园里的诱人工作。没想到加州并非破产农民的天堂。大业主们利用过剩的劳动力大肆压低工资,拼命干活也仅仅够一家人不至饿死。果园里的桃子,棉花地里的棉桃一旦采摘完毕,做工的人就立即被驱赶出去。在一份份短暂的苦力活之间辗转,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难以维持生存,只有不断迁移,不断寻找。一路上饥寒交迫,从富庶自足的农户,沦落为衣衫褴褛的难民。

我不想谈论愤怒的葡萄属于“左翼文学”的说法。我所看到的愤怒的葡萄,是一部传神的描摹苦难,刻画了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类的作品。在浮躁虚华的现今,拙朴沉痛至此的作品,令人陷入沉思。

现代人大多数已体会不到饥馑,这并不代表饥馑已从地球上消失。且不说遥远的非洲,就在中国宁夏西吉那个我有不少校友在支教的地方,如果没有捐赠的棉衣,学生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也只穿秋衣和校服。意识到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我必须从此以后带着罪恶感吃肉喝牛奶穿棉衣,而是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贫穷和公平的理解。

是否那些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人就可以一律用“懒惰无能,不思进取”来概括?是否农民不会使用现代化工具就只能怪他们自己愚昧无知?是否有的农村孩子言辞狭隘见识有限只能怪他们自己不学习活该?这种过分强调竞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人很容易貌似客观理智,其实冷漠无情。

这就是我从《愤怒的葡萄》中所思考到的。

愤怒的葡萄观后感3

《愤怒的葡萄》书中开场所描写的沙尘暴,即1930-1936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该事件被称作黑色风暴时间(Dust Bowl),灾害的中心区域为德克萨斯州和奥克拉荷马州的走廊地带,以及新墨西哥州、科罗拉多州和堪萨斯州的衔接区域。干旱致使上百万英亩土地荒芜,成百上千人背井离乡。许多家庭(在美国被称为“俄克佬”(Okie),代表那些来自俄克拉荷马的人)被迫迁往加州或其他州,而处于大萧条时期的当地经济状况却未有太多改观。由于失去土地,他们寄人篱下,往来于农庄间靠替人采摘葡萄或干农活勉强为生。

北美大平原(包括了黑色风暴事件发生地的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新墨西哥州)的土地并不适合耕种,在一次大战之前主要以放牧为主,由于参与一次大战需要大量粮食,该区域开始种植高产作物,滥用灌溉技术使得大平原的畜水层耗竭速度超过了其地表恢复能力。书中描写农民种植棉花使土地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棉花是一种非常耗水的作物,本来就干旱贫瘠的土地种植棉花需要使用大量人造肥料,加上不当的灌溉和排水,最终使土壤含盐度过高而无法耕种。

1930年代的干旱期,由于缺乏自然植被固定土壤,干旱使其转变为沙尘,向东和向南的大风卷起沙尘,形成巨大的深色云雾。此时美国不仅被沙尘暴和由此带来的饥荒威胁,还遭受这异常国际经济危机——由1929年华尔街股灾为标志的大萧条是的粮价暴跌:一次大战结束后对粮食的需求量降低导致美国粮食过度生产。美国农业出口的崩溃导致美国农民拖欠贷款,小型农业银行出现挤兑被认为是导致美国大萧条的原因之一。

罗斯福上台后推行针对农业和乡村的新政,最早的农业法案(AAA)通过人为降低供给来抬高农产品价格,例如犁除棉花地,让玉米腐烂,把小猪宰杀并遗弃,这些在《愤怒的葡萄》后部分章节有提到,但是AAA收效甚微,并被多数美国大众反对。最后该法案被其他法案取代。

愤怒的葡萄观后感4

拖拉机赶走了土地上的农民,工业化的农业生产虽然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农民们却因为劳动力的贬值陷入极端的贫困当中。原本拥有土地、财产的原住农民不得不变卖世代耕作的土地,或者抛下自己的土地前往遥远的加利福尼亚谋生。但在路途上,大批的农民却因贫穷成为“流民”,当地的大农场主、地产商、资本家们顺势压低雇佣价格,让流民们去采摘成熟的桃子、梨、樱桃、葡萄、棉花等农作物;流民多,但丰收的农产品更多。流民们只能做着超出原本雇佣价格的体力活来赚取微薄的薪资供养拖家带口来的老人、女人、孩子们。

在此路途上,更是心酸又痛苦,诸多的颠簸、磨难、死亡;亦有人坚持不了这种无望的痛苦,抛弃了家人们逃回原来的土地。绝望在人群之间蔓延。

第二十五章私以为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章,“那些能接枝和能改变种子的人,却想不出办法使饥饿的人吃到他们的产品。那些创造水果新品种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让人们吃到他们的水果。”改变种子、改进种植技术、给果树喷上杀虫剂,科技带来了大丰收,果子们长得成熟肥美,味甜多汁,却只能静静的腐烂在仓库里。人都穷得快死了,根本什么都买不起,但资本家们又怎么可能贱价卖出这些果子,更甚至于免费发放给流民。不劳而获怎么可能,你买不起,我也卖不出,干脆把它们全都扔掉、烧掉、毁掉。哈,你还要去捡那些扔掉的作物,那就直接叫看守们拦住。成群的人挣扎于饿死的边缘,而成批的食物又被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销毁掉。饥饿和绝望渐渐酝酿为一股愤怒。

书中的“葡萄”,最直观的寓意即是丰收、确实是自然界的大丰收,作者用了大篇幅正面铺陈,以及夹杂在角色对话中的只言片语就描绘出了一场大丰收。而更深沉的,即是人们心中压抑的愤怒,像葡萄成熟的过程一样,开始只是一点不起眼的白籽,随着时间、日晒慢慢成长,白籽变为小白果,随后青果,又由青转红,变得发紫发黑,饱满的垂在枝头,将枝头压得弯弯的,非要用撑子撑住才不至于掉下来。真的是一个美妙的隐喻,饱满的、紫得发黑的葡萄含满了汁水把皮挤得发亮,将将要爆浆而出似的,就像一股要燎原的愤怒,由内而外的呈现在人们的脸上,还差一丝火星就能将其引爆。

愤怒的葡萄观后感5

该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时期,书的内容比较容易读懂,书中刻画的三个主要人物比较成功,妈妈总是在最困难最糟糕的时候表现得镇定坚强,总能看到明天的希望,深刻地认识到穷人的路会越走越远,她是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而且她特别理解别人,当怀孕的女儿抱怨家里坏事太多会导致她腹里的胎儿发育不良引起汤姆不快时,她安慰汤姆怀孕时就是容易这样,让汤姆多体谅她,当小女儿不小心把汤姆杀人藏身的时候泄露出去,她并没责怪女儿,反而想的是女儿太小,她并不太懂这些会造成什么影响,当汤姆杀人以后,当弄明白为何杀人以后,她没有责怪汤姆给一家招致祸事,而是想方设法地保全儿子等等这些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其次就是牧师,牧师一路上一直在寻求些什么,当他意识到祷告不会解决农民的实际困苦,他就放弃了牧师这个职业,当他真正走向穷人中间时,他依然在思索着现实,寻找着解救劳苦大众的办法,他在汤姆打了那个可恶的警察时,为了保全汤姆,不惜牺牲自己,当在桃园里看破了资本家的伎俩时,他选择了带头反抗,他的身上带有伟大的觉醒意识,反观为了挣一天三块钱而不惜把邻里的家拆了的拖拉机手,为了挣一箱五分钱的工钱不惜牺牲其他人斗争反抗的结果的那些人,看到前途渺茫时不惜抛弃自己怀孕的妻子的康尼,高下立见。

汤姆,他并不因为一件事会为他自己招致祸事而罢手,相反他总是站出来反抗,绝不冷眼旁观。

    相关文章

    18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