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2 1158分享

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狠狠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狗十三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狗十三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狗十三观后感1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观后感2

这部电影我是没有耐心全部看完,只看了一半多,全程是皱着眉头的,相信很多看到都会捶胸顿足的批评李玩太不懂事了,为了一只狗,让全家人都不省心,爷爷摔断了脚,奶奶气的有气无力,爸爸发了火,李玩也堕落的去喝酒,一系列的前因引出一堆后果。

在网上看到有人评价这是典型的中国型家庭教育,那么仔细想了下,什么是中国式的教育?中华上下5000年,从祖宗开始就这样教育孩子,难道让我们拿国外那套来教育孩子吗?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教育方针,谁也说不好是好还是坏。难道哪些天才都是受的另类教育出来的吗?不见得。

这又让我想起来杨永信的电击治疗网瘾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被不知道的事情所蒙蔽,中国治疗网瘾有杨永信,那么我们无从了解国外是如何治疗的?无从批判。狗13演的太过真实,很多90后80后一代都会有所感触,因为小时候不听话挨的打实在太多。家长也是五花八门的各种事手段施展,自古云:“打是亲骂是爱”。仿佛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扭曲了本身的意义了。

但我们有必要相信,父母的打骂确实为了孩子着想,所谓的打你才能让你长记性,这真的有用吗?我觉得在青春期的男孩,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打他会更加会让他记恨你,虽然等青春期一过,仔细回忆起来,也会觉得不懂事。而针对青春期时表现出来的叛逆心理怎么解决,暂且不谈。还说狗13。

首先狗13这部电影开头就能吸引人,不看年代,还以为是一部老电影,拍摄手法细腻,语言普通话和地方方言,更加真实的反应李玩真实的家庭。让我想起巩俐的《秋菊打官司》同样是方言,但毫不违和,反而让人更快的融入角色里。故事很好的反应了李玩青春期的叛逆、情窦初开、在家长的要挟下慢慢磨平了菱角。这对于一个人成长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

中国传统家庭的孩子处于这般环境之下,很难挣扎出来。归根结底还是中国父母的思想永远停留在上一辈的教化中,真是可悲。

狗十三观后感3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

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

长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无论对错,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长大即可,紧接着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大人们也就功成圆满,问心无愧。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

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

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独,可以陪伴她化解苦闷,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样的李玩也对爱因斯坦倾注了全部感情。

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

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成长的,而且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

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

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

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

尽管在这个世界活得不开心,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快乐。

狗十三观后感4

偶然间看到的这部电影,挺喜欢这种克制而平淡的叙事手法的,通篇也没有几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女孩在家庭的各种变故中,慢慢适应,慢慢忍耐,慢慢隐忍,慢慢转变,慢慢的成长。

父母的离异,本身已经伤害到了女生的内心。母亲通篇都没有出现,没有问候,直到女生得奖,才来了一个电话问候。父亲也很忙,基本上也没有怎么关心过女儿在他们离婚之后,心里的感受,以及情绪的变化。爷爷奶奶虽然也爱孙女,可也无法理解年轻人的内心和世界。这让女生从一开始就一砖一瓦的在慢慢建立一座心墙。

直到“爱因斯坦”的出现,敲开了女生封闭的心门,可偏偏爷爷一个不小心却把爱因斯坦弄丢了。谁也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孩子会因为一只狗的走失,而情绪波动辣么大,行为辣么过激,甚至推到了自己的爷爷。可是你细想,她丢掉的何止是一只狗,其实丢掉的是她缺乏已久的内心的陪伴。

大人以为,狗丢了,买双溜冰鞋就行了,反正是小孩;不行再买只差不多的狗,谎称是原来那只,来糊弄一下。虽说也是出于好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过女孩儿要的是什么。就像女孩儿说的,她要的不是一只狗。可是大人们就是不明白,好想人们长大以后,就会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小孩儿,就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怎么说,怎么做都对,很少或者从来不站在小孩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她为什么要这样,反而会责怪小孩不懂事,我都为你这么做了,你还不领情,你还想咋样?这么一来,女生被敲开的心门又开始慢慢关闭了,甚至开始一砖一瓦的开始逐渐把心墙垒高。

当垒到一半的时候,新的“爱因斯坦”又让女生停止了“施工”。可因为弟弟的不懂事,惹“爱因斯坦”生气,出口咬伤了。家人立马二话不说就又把狗送走了,不管女主怎么哀求,怎么哭诉,都没有能阻止狗狗被送走。这下女生彻底绝望了,本来再次接受这只狗狗是因为确实与原来的狗狗长得像,更多的是因为新的狗狗在家和她一样,不受重视,没人关爱。买回来就一直关在厕所,没人陪伴,没人关怀,直到父亲用拖把激怒狗狗后,女孩温柔的,慢慢的靠近狗狗,让它平复下来。女孩和狗狗又有了相互的依靠和温暖。可幸福总是短暂的,女生又开始默默的垒心墙。

父亲为了应酬,放弃了陪她看展;父亲为了应酬,让还是学生的她喝酒;甚至为她庆祝得到物理奖,能保送高中的饭局,也变成了应酬局;只有自己得奖状了,父亲才能看到自己,才能提要求让父亲满足自己的一个愿望。多可悲,弟弟只要一开口,全家都想办法满足,不管多无理,都能原谅。而她却要很努力,才能被看到,开能被听到,才能被注意到。

全剧最打动我的有两点:一是女生独自在浴室里哭。谁都在深夜哭过,很多人也许默默在被子里哭,在角落里哭,在没有人的浴室里哭,或许是默默流泪,又或许是嚎啕大哭。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宣泄,都是把万千的无奈和委屈、鸭梨都往肚子里吞。擦干眼泪,隐藏所有悲伤,让所有人都无法看到自己的脆弱。二是叔叔在让女生吃狗肉的时候,女生默默低下头,吃下去,然后对旁边的大人说:“谢谢,叔叔。”我想说,这也许就是成长。当心墙完工的时候,我们就真的长大了,学会了隐藏,学会了撒谎,学会了掩饰,也学会了接受一切。把真正的情绪和感受都悄悄的关在心墙之内,把别人希望看到的懂事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遇“爱因斯坦”,女生没有去要回自己的狗,不是因为不想,不想就不会自己哭的辣么伤心了。而是因为她觉得“爱因斯坦”有了更好的主人,跟着新主人,总比跟着自己在家不受待见好。还是因为,那是自己逝去的一部分青春啊,青春已逝,如何能找得回?终归还是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生活,去面对成长。

这是一个平淡且平凡的故事,但是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读。网上评价也有好有坏,但是个人觉得还是挺不错的一部电影,值得看一看。

最后我想提一下,宠物是人类的好盆友。既然养了,就不要随意丢弃,也不要虐待宠物,人对宠物的关心和关爱,它们是能够感受到的。同样,人类的不友善行为和不好的情绪,它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你对宠物的好,它们是会用全部的爱来回报的。请善待和爱护身边的小动物~

狗十三观后感5

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去影院观赏这部电影,所幸并未因此错过这部发人深省的佳作。

其实,这部电影刚开始或许令人大失所望,它叙述平平,剧情并非一波三折,题材更多的是源于日常生活,换言之,也就是将故事女主人公李玩的成长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影片结尾,我看到李玩认出了自己曾经的爱犬爱因斯坦,却选择放手,不禁浑身颤栗,是啊,当无力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事物时,不拥有才是最好的选择。李玩并非家境贫寒,相反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反倒多了几分跋扈,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子,成了众多青少年的真实投影。成长往往是悄无声息的,惊天动地的大哭大闹只是不成熟的孩童表达个人情绪的方式,李玩的转变可谓是活生生地把中国教育的丑陋揭露出来。说实话,之所以忍着回家数日依旧头晕乏力的不适,强写此文,实在是太多太多感伤一触即发。眼下父母与孩子分节过于严重,处在一言便不合的尴尬处境。太多家长只会言传,从不身教。正如昨日去学校接初三的弟弟,无意听见家长在一旁议论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有一位女士义正言辞地说:“你别说现在的孩子玩手机啊,就是大人,也是每天玩个不停。”此言甚是得理,我相信诸多家长并无异议,但有多少家长正视自己的问题,有所改正?说到底,绝大多数依旧是自持着成年人的身份打着不用学习无需用眼的幌子教育孩子。由此可见,家长的教育太过于空洞,让孩子如何服气,孔老夫子曾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并不相信书香之家会培养出恶劣俗气之人,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滋养心性的滥觞,家长最大的失误便是惯于站在高一等的地位颐指气使,把所有责任推给孩子,一边埋怨孩子不争气,一边艳羡着别人家的尖子生,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尽职尽责,更为可笑的是,尽职尽责的标准也被无限压缩,仅仅是提供物质生活上的丰腴,即可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早已仁至义尽。

有时候,中国孩子并不是在成长中感受到美好与快乐,反倒是越来越压抑。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李玩也是中国式教育所酿成的悲剧之一。她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遭遇父母离异,父亲二婚,甚至在众人隐瞒下,生下了小弟弟。这份缺失的爱,让李玩爸爸对女儿寄予殷切的希望,只为她的成绩而大喜大悲,爷爷奶奶更是百般宠爱纵容,这才为李玩的任性跋扈埋下了深根。将扶养孩子的责任托付给老人,直到发现孩子身上有各种坏毛病,又把一切归咎于老人。这样俗套的惯例已经成了中国式父母惯用的伎俩。记得前不久新闻报道了一个十三岁杀母的冷血杀手,就是被爷爷奶奶惯养,直到在外打工的母亲归来,面对儿子种种不良行为,忍不住要指责,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积累的坏习惯哪能轻易得到根治,母亲迫切的想改变孩子,这并没有错,只是操之过急,或者说,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再想中途涉足,自然会遭到排斥。在我身边,也常常听见诸如此类对话:“他这个样子,还不是你惯的。”“你说我惯的,你又管过他吗。” 当代家长常常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强有力地撇开责任,以为没有管教孩子,自己就可以置身事外,争当评赏家,不追求过程,只求最后的成果。悲哀的是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因有果,想不劳而获,简直是异想天开,当然,并非所有孩子都有觉悟,不用循序诱导,自会步入正轨。家乡的引导作用于大多数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还是能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

然而教育并不是过家家,不是走过场,参与了就万事大吉,重要的是经营与交流。缺乏交流,也是矛盾激发的关键点。中国父母在和孩子相处遇到瓶颈时,首先不是想着如何交流沟通,而是如何用谎言欺骗和弥补。如影片中一家人为了不让李玩生气隐瞒小弟弟的存在,爱因斯坦走失了,就用另外一只相像的狗替代,为了让李玩参加小弟弟的生日会,骗她去看电影……家长把孩子想得过于简单天真,每次欲盖弥彰,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与痛苦。毕竟,生活在谎言中的人何来一颗干净明澈的心呢。有些事情或许会难以接受,学会承担学会面对,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与其编织谎言,倒不如坦诚相待。

电影中还有一个画面让我历历在目,为了宣泄情绪在外饮酒的李玩被她爸爸打了一巴掌,满目狰狞的爸爸质问她:“谁让你喝酒的?”李玩毫不屈服地反嘴:“你不是还让我敬酒了吗?”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少不了应酬,酒场上觥筹交错,便是情深义重,在这样的场合,家长往往摈弃原则,为了尽自己的情谊,为了撑自己的脸面,不惜让孩子成为酒场上的调和剂。我一向痛恨这样虚伪的社会交际,厌恶酒桌上的粗俗交谈,一群低俗之人借着酒肉之情大放阙词,为了个人利益,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左右逢源,耀眼的大灯直刺眼球,却无法照亮人心。大腹便便、故作清高的人裹着一副虚假皮囊,自认为受人敬仰,其实只是他人谈笑之资,倒不如三两好友促膝长谈,把酒言欢。想来,酒曾是寄人情怀,聊慰人心之物,竟也被世风日下的社会玷污,可悲可叹!

朱光潜先生曾在书中说:“人心之坏,在于未能免俗。”不知为何,如今大多数家长反复地灌输着社会很黑暗、很现实的观念,同时又希望孩子能无忧无虑的成长,试问鱼和熊掌如何兼得?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强大到容纳得了污秽,又能朝向光明吗?我记得之前受朋友相邀,却被某人冷眼相拒,理由是为什么非得吃人家一顿饭,欠人家一个人情。当时觉得百般委屈,朋友本是秉着好意,何曾想过要我还人情。明明是使彼此愉快的一件事,竟变得如此复杂可怖,仿佛吃一顿饭,就已经欠下了几百万的债务。此后,每逢饭局,我更心生厌恶,目睹着大人们辗转反侧于各种饭局,想法设法还人情。自己俨然也成为了看客。除此之外,家长自以为在人情世故中做得百密不疏,又以教育家的姿态教诲我们在饭局要说客套话,要学会聊天,对不喜欢的人或物学会收敛情绪,在外人面前要装得彬彬有礼等等,这种种繁文缛节像一个套子,把我们的快乐紧紧套住,于是,我们终于遂家长愿,变得成熟世故,越来越不听从内心所愿,学会伪装,学会假笑,学会迎合。我们的成长仿佛不是为了自己而成长,而是为了达到家长的期望,成为言听必从的好孩子。电影主人公李玩就是这样一次次被磨平了棱角,终于屈服顺从,她接受了叔叔好心夹给她的狗肉,开始学习英语,一改之前的脾性……说到这,不得不提及另一件令我痛心疾首的事情,同样与一只狗有关。记得在我七八岁那年,外婆家养了一只花色相杂的狗,性格温驯,很快就成为我和表哥的爱宠。十年时光悠悠而去,人大了,狗也大了。本以为它会在外婆家“寿终正寝”,事与愿违,某日这条硕壮的狗突然消失,只剩下狗链和几撮毛单调地丢弃在地上,我心头一颤,预感大事不妙,果不其然,狗被卖给了狗肉场,仅仅是因为它掉毛太多,不易清理又导致人皮肤瘙痒。说实话,那一阵子我的心始终空落落的,时不时想起和狗相处的场景,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细胞都在身体流动,寒意布满全身。如今回想起来,我更庆幸没有让我直面这种痛苦,数日后,伤口终会愈合,我终会淡忘,会强忍着情绪,假装着并无此事,然后继续扮演懂事的角色,对大人这种做法给予理解。但相比起李玩,我宁愿自己曾经也挣扎过,大哭大闹过,至少也是勇敢了一次。就像李玩对家里人说:“你们要是尽力去找爱因斯坦了,找不回来,我又不会怪你们。”听到这,屋子里都沉默了,我也沉默了。

我多希望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观后大力吐槽一番便快速忘却。可是我竟然会如此感同身受,止不住的眼泪滂沱而下,内心的创伤被无情撕扯开,血肉模糊。人啊,真是矛盾体。在艺术作品中陷入太深,就像掉进无底深渊,一片黑暗,满目荒芜。那些不关痛痒的悲伤就在拉伸延长,永不停息。

杂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必诸多孩子都害怕听到家长说:“你们现在还不幸福吗 生活条件这么好 只要认真读书就好了。”每每至此,竟无力反驳。我想,我要是生活在不发达的年代,饱衣足食即可。偏偏是过着惬意的生活,只允许安身立命、循规蹈矩。我的确感恩拥有着的一切,同时遗憾失去的自我。记得高三收尾时高爹曾经感叹过:“你们怎么都这么现实了。”并不是我们现实,是潜在的压力逼迫着我们向前,这也是为什么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愿坦坦荡荡的说出自己的录取学校,他认为这样的结果会落后于人,无形中产生焦虑,却没有珍视自己的努力成果,看到人生的无限可能。有时,我是真的喜欢这个功利的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摆脱无所谓的交际;有时,我又很痛恨这个功利的社会,它让我们成为最不想看到的自己,一昧比较和盘算得失,时时处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害怕之中。儿时极易满足,一颗糖果就足以欢欣雀跃,长大后才发现要一直快乐是莫大的奢侈。这或许就是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拥有了更多的见识,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换个角度思考,我明白家乡的用心良苦,无非是想让孩子在成长中少一些坎坷,少走一些弯路,尽早地融入社会。但是,这些说到耳朵起茧的大道理如若真有奇效,大概成功人士会成堆出现吧。在《谈美》一书中,作者就提出了别出心裁的高见,他不建议青年人对老者的经验全盘吸收,毕竟人生百态,生活是要真实地活过,而不是听过看过。同理,家长自认为无可置否的真题又能肯定不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有所变迁吗?正如穿搭而言,往昔衣服注重实用,款式单一,而如今衣服风格迥异,类型多样。以家长固有的审美去苛责孩子,这种做法无疑是鼓瑟胶柱。时代更迭,处在一隅、安于现状的家长眼界狭窄,只会叹息生不逢时,却从不想改变,还为自己逢场作戏换来的交际圈洋洋得意,他们何尝不是人生的迷失者呢。我理想的人生其实很简单,无论何时,都不能停止学习的步伐。美国的摩西奶奶九十多岁依旧不缀画笔,潜心作画;鲁迅先生在弥留之际依旧拿起笔做武器;众多事例都说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跟不上时代,而是自己早就放弃了自己,选择了任务式的人生。在与自己的家长或是接触过其他家长后,我深深感觉到刺痛感,她们的爱太沉重,沉重得让她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养儿育女竟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事业,孩子长大成人可谓是功德圆满。这也许是曾经匮乏的年代留下来的弊病,我无权干涉每个人的人生选择,只是提出自己的拙见,表明自己的心志。

感性之人,往往难以自控。我向来厌恶被强迫做所厌恶的事。知悉自己喜欢清净,偏要在热闹场合故作老练;不喜欢说漂亮话,偏要昧着良心取悦他人;此后接触了更多的人,在火车站车站来来回回历阅人事后,发现成熟睿智的人大多不是口若悬河,而是谨言慎行,少说多做。正如我表哥,他的的确确真是不善于表达的男孩子,说话也是细声细气,从小养尊处优,却被家人视为不谙世事,可我甚是钦佩他,始终坚定内心的想法,我行我素,活得透彻开朗。和他交谈,我明白未说出口并不代表一无所知,只是心知肚明,转化成言语,难免言必有失。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要活得像一个模板,如果在成长中,保持个性,不忘初心,这也是极大的幸福。

可我还是成为了另一个李玩。从活泼无虑、无所顾忌的小女孩到生性懦弱、逆来顺从的成年人。心存洒脱,终成妄想。家庭环境固定成型,也就无力改变。就是在一个地方跌倒,还会继续重复这条路。和友人谈笑时,总会聊到自己所羡慕的人或事,我从一至终反复重申我极其羡慕活得洒脱之人,就算是生活受挫,只要痛痛快快大醉一回,烦恼便烟消云散,不用顾忌酒有多大危害,喝醉酒姿态有多丑陋。本是生着一颗放荡不羁的心,却宛如林妹妹心思细腻,愁绪万千。想要豁达,也只待日后慢慢转变了。往事不可追,未来仍可期,我只需要明确自己的一生,他人终究是过客,无需因他人而改变,无需背负太多压力,无论造化如何,无怨无悔亦无嗔无喜。

高中有一个男生在我的书《挪威的森林》中给我留言:“我们不是为了成长而成长,而是因为成长而坚强。我们都在成长中失去了某种东西,需要掉头去捡回来。”当时,由衷的感叹他确实深知我心,同是缺失者,为了快速成熟,丢失了一份纯真。

话说回来,并不是说孩子的成功与否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朱光潜先生也说:“人一半是由外力造成的,一半是由自己造成的。”教育还是双向的,如何保持平衡,以达到最佳效果,还需要两代人不断磨合。

我当下仅仅是处在受教育者的身份来抒发己见,或许有些方面言辞偏激,颇有不当,然字字句句,真心实意,皆有所考,并非无稽之谈。中国式教育也是目前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它像一个巨瘤,给整个社会都来疼痛,我们每个人都是医生,不仅医治社会,更应该根治自己。


狗十三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

2019中学生《狗十三》观后感优秀范文精选5篇1000字

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动物世界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八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釜山行的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军犬黑子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甘地传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珍爱生命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小兵张嘎》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夏洛的网》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狗十三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我们的周遭,我们的生活,这个世界,在你毫无保留的时候狠狠推开你,当你有了戒心,懂得距离,它才会过来拥抱你。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狗十三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狗十三观后感1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196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