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醒婷 1158分享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1

小组读书日活动,恰逢前段时间刚刚读过《穆斯林的葬礼》,记忆尚可,于是自告奋勇为大家分享了该书。

早期经常闲逛书店时,总会看到这本书摆在很显眼的位置,那时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舶来品,以为又是翻译自某国外文学获奖作品,因个人偏好的问题经常错过,所以一部盛传国内近30年的名著,说来惭愧,近期刚刚读完。

小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清末至建国初期生活在北京的三代穆斯林玉器艺人的人生变迁,恰巧作者霍达出生在玉器世家,又有回族穆斯林的血统,于是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以及玉器手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民族情怀。

整本书的基调还是较为悲情的,怀有满腔热忱的梁亦清一心想要完成《郑和航海图》的玉雕以示对回族先祖郑和的敬意,最终猝死在了水台上,韩子奇拥有高超的技能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最终获得了物质和名誉地位的极大成功,但却遭受着伦理道德的长期折磨,并遭受着亲历女儿早逝的巨大痛苦。

女主人璧儿一心为了家人,在父亲早逝后努力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在韩子奇逃离战争时也尝试着维系玉器店生意并守护着家庭,但最终却要面对丈夫与妹妹所生的女儿并在妹妹远离后担任母亲的职责;韩新月,一个如名字般纯洁无暇的女子,初次露面便让人觉得清新、活力,充满了新生的希望,却遭遇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的命运,最终因先天心脏病早早离开了深爱着她的人们…

读完书的时候,内心还是极大的不平静,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惋惜,为逝去的人们悲痛,正如小说名字一般,书中多次大笔触描写葬礼,特别是穆斯林特殊的葬礼形式。在这个葬礼中,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人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流露,也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民族在礼仪上的区别。

悲伤,总会激发人们前行。

小说创作于80年代,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在更亲密的融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希望通过小说传达的是各民族间的和睦与平等,特别是在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脉络上,能够看到作者倡导跨越不同民族的爱情的平等与自主。当然,在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新月的母亲璧儿,一个坚持着穆斯林固有思维的传统女性,一方面阻挠女儿的婚事,一方面设计破坏儿子的跨民族爱情,最终让儿子选择了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穆斯林姑娘。

一心精心算计的璧儿,却从来不知道,这世间最大的讽刺,是自己一直相守终生的丈夫,一个她认为地地道道的穆斯林,其实本身只是一个汉族人家的流浪儿。在作者看来,感情的东西,本是不受外在干扰的,特别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人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迈进新的时代,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书中人物的命运千回百转,而作者在其中的文学表现手法,现在读来依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为突出的是通过三代人时空并行的方式,分别表达三代人的故事。开始读时有些迷惑,但越深入越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读来豁然开朗。将人物关系层层剖析开来,故事脉络渐渐理清楚之时,竟有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之感。这种表达,即便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了。

读书会中,我为大家分享了梁亦清与韩子奇初次见面的一小段,主要是对于穆斯林的礼节做了一些分析。穆斯林,似乎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遥远的群体,大街小巷常常遍布清真餐厅,西安的回民街更是全国闻名,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是借着读书会大家一起探讨。

参加读书会的朋友们,有无神论者,有____徒,有接触过佛教等等,大家在探讨时还是比较激烈。但究竟哪个宗教更好,已经完全超出我们的知识范围,所以大家只是简单的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历。

栗子讲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时遇到的淳朴的藏民朋友们,犹记当时在高原旅行体力不支时当地人主动分享的奶茶。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否信奉宗教,又或者信奉何种宗教,人心都应是向往和平与美好的,坚信真善美,才会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融洽。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2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家族六十年的盛衰兴亡,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而最终,这个家族也演变成了悲剧。在书中,霍达将回族人对玉的那种痴迷,对宗教的信仰,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如:新月死后的凄惨,家里人的泣不成声,楚雁潮的独守墓地,以及新月的亲生母亲梁冰玉结局时的凄婉与无限悲哀,都无一不在扣动着我的心弦……

书中的女主人公韩新月让人心驰神往,她的确是如一轮新月一般,清新脱俗,纯真善良,而又敢于冲破家族观念追逐自己的理想。她是美的,是新颖的,却又是可怜的。在北大上学的岁月,一切莫不静好。画舫平临蘋岸阔,飞楼俯仰柳阴多。央镜光澄风四面,垂虹影界水中央。她青春,她优秀,她出众。她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爸爸,妈妈,哥哥,姑妈,都是她亲密的家人;她有一个可以诉说一切的知己,一段真挚的友情;她还有一个懂她的恋人,楚雁潮。一切的一切对于她这样年龄的少女来说,美得如梦如幻。

可惜命运不会永远眷顾她,美丽的花儿还未及绽放,便遭遇了倾盆灭顶之雨,年幼的新月被发现患有心脏病,整个家也跟着颓废,而给她致命的一击是,她爱了二十年的母亲却不是她的亲生母亲!且她的妈妈,一直不知去向……

在家族,宗教的巨大阻碍下,新月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诗人艾青说:理想狡猾的像蝴蝶。但它却会一直存在于你的生命中,直到你的呼吸停止。是灵魂的伴侣,是人的一种至高境界。就像书中所描述的一般,它就是超越了生命,并居于生命之上的。而它,难就难在,你可以拥有它,却不可以接触它。无论是逆水行舟还是淋着暴雨奔跑,困难,永远都不能成为你放弃它的理由,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拳头,继续向前冲!高中三年,漫长而短暂,我的理想就像前行路上的一道光,不惧风雨,始终为我指清方向。而我,亦如奔跑中的新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这样一本书,在冷静叙述故事的字里行间,给我们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一个穆斯林家族的生活轨迹,是一本艺术,是回族人的骄傲。读它,是徜徉在一条穆斯林的长河,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是一个灵魂升华的过程。

霍达曾这样描写自己的写作状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曾费尽心力塑造的主人公,看似陌生新颖,其实谁身边没有一个“她”呢?有时甚至自己就是她吧!人生在世,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那也是幸运的。因为她毕竟经历了对自己心灵冶炼的过程,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更何况她还活出了自我的状态,真我的追求。人就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啊!

人生匆匆,若能读懂一本书,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那也是非常惬意的一件事吧!走进她吧,走进《穆斯林的葬礼》,你会发现一个从未有过的世界。然后你会坚定的告诉我,不负此行!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3

回族女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和“月”作为线索贯穿《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在跳跃的时间中缓缓地讲着故事,在爱与被爱中来回: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大约远在公元七世纪,一群群头上缠着白布的中亚和西亚商人,追寻传说中东方帝国的繁华,辗转数千里,来到东土大唐。神州大地富足的水土,让他们从此停留。岁月流转,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在千年的历史中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我对于这个民族本觉陌生,但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拉近了我与他们的距离。在一个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这本书带着我与一个穆斯林家庭一起,走过时代长河中的许多跌宕起伏。

主人公韩子齐嗜玉如命,战乱年代,为了保护自己的藏玉,他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他抛下妻儿,远渡重洋。仿佛命运的作弄,在异国他乡,他与妻子的妹妹梁冰玉走到了一起。战争结束,他迫不及待的回国,带着爱情结晶女儿韩新月。他的`妻子纵有再多的委屈,面对自己的妹妹,自己的丈夫,面对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她怎么可能让自己没有丈夫,让儿子没有父亲?只有梁冰玉知道,这个家是容不下她了。于是,韩新月便失去了亲生母亲的陪伴。韩新月委屈,不解,为什么照片上的妈妈看着那么慈祥,而现实中的妈妈,却是那么的陌生……随着新月的长大,一代人的恩怨情仇渐渐落幕,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又在上演。

韩新月,如玉一般的女孩,美丽,聪明,善良。与一个女孩的所有的赞美词汇都可以加在她身上而毫不夸张。她爱她的家,却不理解她的家,她不明白爸爸妈妈的争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妈妈的盛气凌人,她更不明白妈妈看到她似的眼里偶尔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与楚雁潮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却被无常的生命,斩断了所有的梦想……

在新月离去多年之后,远走异国他乡,做了一辈子如无根飘萍的梁冰玉回来了。这个不被人承认的妻子和母亲,为了寻找遗失的亲情,为了寻找日思夜想的女儿,踏着自己的痛苦急切地回来了。然而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博雅宅仍在,可她渴望见到的和不愿见到的却都已被岁月带走。

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结构形式,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玉,象征着财富和地位,“玉”的章节写是主人公韩子奇从易卜拉欣成为一代“玉王”的艰难历程;月,象征着纯洁、善良,写的是韩子奇的女儿新月和楚雁潮凄美动人的爱情。

两个世界被一道无形的大门所分割,却又不得不重逢。读者刚刚在这个世界读到动情处,这一章节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整理好情绪,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去读。这种交替式的叙述带给人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读者就这么跟着霍达,仿佛穿梭在一条两面墙壁在上演两条命运线的细长胡同中,当走到尽头时,胸中是一股硬实的填在心头,挥之难去的忧伤。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4

听说这本书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但是一直没有读。因为在读《挪威的森林》的时候(记不太清是不是这本书了),看到主人公和朋友有一段关于选择书的对话。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只有作者已经去世超过30年仍然受欢迎的书才值得一读。对这个观点我深有同感。这些年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书,有经典名著,也有各类机构推荐书目上的热门书。每年总结下来,总是有很多书被我中途放弃,而且是多次硬着头皮想读完,因为这些书有很多人,很多在我看来是文化人推荐。但是,到后来还是只能感叹一句“臣妾做不到!”其中一些诚然是我自身经历和阅历不够,对作者的感情、观点或态度不能感同身受。更多的是那些书没有深度,没有思想。这些被中途放弃的书,大部分都是热门畅销书。

至于后面又拿起了这本书,说起来也是偶然。读完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之后,准备些一篇读后感。就想着暂时不读别的书,免得冲淡了对《杀》的感觉。然而,酝酿了很久迟迟没有动笔。一方面是值得写的的点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另一方面是没有安排好时间。当时想一鼓作气把它的读后感写完。但现实是,作为一个职业人,一个有家需要照顾(虽然没有照顾多少),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这些闲散的东西。现在这些文字能够出来,也是在看完《穆》之后,我仍然想写读后感,也仍然没有整段的时间。陷入这个死循环之后我只能转变思路,不去想怎么留出专门的时间来写这些。而是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一刻钟也好,半个小时也好,只要有空就写一点。一扯就扯远了,还是说读完《杀》之后的事吧!因为空了好久压制自己不读书,读后感也没写出来。有一天就随便在手机上翻了一下,看到了《穆》。当时想,本来也没准备读,随便翻翻随时放手。这一翻就翻到了书的介绍和冰心的序。这才发现这本书在30多年前就出来了,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畅销书了。这一读起来就放不下来了。

对书里的人物映像最深刻的是韩太太,也就是碧儿。少女时期的她够鼓起勇气主动要求嫁给师兄韩子奇,和师兄共同撑起一个家徒四壁、风雨飘摇的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末时期),那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小妹未成年、家产几乎赔净,她能站起来挑起这副重担,虽说有师兄一起,但没有媒妁、违背穆斯林传统、主动提出的婚姻,光是世俗的眼光和舆论就是巨大的压力。包括在她父亲没有去世前,帮父亲经营玉器行,各种安排都很内行,没有上过学当帐算得很清楚。可以说前半生,她是值得我们佩服的,是代表着新生的、前进的、积极向上的力量的。但是,自从丈夫和妹妹从英国回来之后,她的整个人生发生了180度的转折。她变得保守、固执、狭隘、世俗、充满心机。从阻挠女儿上大学并以此为条件逼丈夫卖掉珍藏的国宝级古董,使手段破坏儿子与初恋的感情,利用女儿撮合女儿同学和儿子的婚事,到后来丈夫因见到古董被贱卖而生病,这些都是韩太太直接或间接促成的。我承认,我们都是凡人。在得知妹妹和丈夫产生了感情并有了女儿之后,我们可能都会怨恨、嫉妒,都做不到心平气和,当做一切都没发生过,甚至我们的行为会更偏激。所以,我理解韩太太对女儿的冷漠,也理解她对儿子没有受到丈夫的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而产生的不平,甚至理解她逼迫丈夫卖掉珍藏的古董为儿子办婚事的做法,因为她也是受害者。但是,她使手段破坏儿子和初恋的感情,这就和她受害者的身份完完全全没有关系了。在这件事情上,她使一个彻彻底底的狭隘、自私、固执、门户之见的家庭主妇。

或许韩太太后半生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人性的阴暗面并不能称之为转变,而是每个人本身就固有的。从几个细节可以发下这些苗头。最初是奇宝斋重新开业之后,随着生意好转,韩子奇开始逐步由琢玉向玉器收藏发展。韩太太内心里的看法是不务正业,这些在夫妻俩日常交流中偶尔有体现。只不过,那时的奇宝斋生意红火,已经不需要韩太太在店里帮衬了。韩太太转而专务家事,加之儿子的出生让她也没有精力去店里照应。丈夫的经营理念虽然和她不同,但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虽然偶尔表达了不认同的观点,但还不至于让她拍案而起强令丈夫回到传统的模式。这些不经意的牢骚还只是她目光短浅、思想狭隘的苗头,后来丈夫远赴英国之后发生的赶走账房先生一事就完全暴露了她的固执、冷漠和短视。这件事不仅导致了奇宝斋的再次倒闭,还导致了若干年了之后丈夫被举报抄家。到赶走账房先生为止,其实韩太太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正面的。虽说这两件事已经有后面悲剧的影子,但在看到后面的结局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这两件事有多大的影响。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认为经营理念不同很正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无可厚非。情势所逼之下赶走账房先生确实有点冲动,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冲动、倔强的人碰到一起,发生这种事情在所难免。这是我没有看到后半部分时的想法。只能说,顺风顺水的生活掩盖了我们的缺点。而作为一个有自我存在意识的人,我们不应该被一帆风顺的表象所迷惑,对那些被掩盖、被缩小的确定我们应该反思,应该审视。因为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会突然跳出来,被急剧放大,大到掩盖你所有的优点,摧毁你所有的善意和理智,进而摧毁你和你身边人的一生。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5

我认识霍达,是从语文课本里的名着引读开始的。

那时还在应付紧张中考的我,便对《穆斯林的葬礼》有着由衷的好奇。终于,中考之后,慢慢舒缓自己急促的心情,漫步书店,不匆不忙的买下了这本书。

封面是一幅西方哥特式建筑的画面,下面的印刷体打着穆斯林的葬礼这六个黑体字,简单而又透着庄重的气息。暑假连续几天的绵阴小雨,使我徜徉于书海中,读完这本书,一种肃穆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里,在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倾情的演绎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间的兴衰存亡以及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天生聪颖,为报师恩的韩子奇娶梁君璧为妻,事业之路蓬勃发展,最终成为北京的“玉王”。抗战爆发期间,他与梁冰玉携带珍宝远赴英国发展。在二战的硝烟之下,韩子奇与梁冰玉竟萌发了爱情,韩子奇从前只知道事业,只知道报师恩,却不懂什么是爱。直到那一刻,冰玉病重,他们两颗心紧紧地相贴,眷恋的眼神透露着缠绵。已近中年的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了,而新月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也许这是一段不令人许可的爱,也许他们的爱被天下人广为嗟叹,也许韩子奇早有妻室,可封建的束缚终究没能约束他。其实,我很赞赏他们的爱,虽然我不懂什么是爱,也没经历过爱,但是我知道,在爱面前,所有的世俗凡尘都是无法阻挡爱的。

尽管是两代人,同样不会阻挡爱情的萌芽。

新月就读于北大,对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女来说,也许还不懂什么是爱。可是梁老师却是对她情有独钟。当爱情悄悄到来时,一切话语都如此苍白无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之后,楚老师毫不顾忌,勇敢的向新月表白:“新月,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试想当时的场景,新月那青涩的脸庞,透露出一丝丝的纯真与无知,当听到这番话语时,她是何其的激动与忐忑不安,“老师,我们这是……爱情吗?这是爱情吗?

当然,无论新月是否接受,这段爱情始终无法走到岁月的尽头。他们美好的爱情被韩太太阻止了,仅仅只因为楚老师是汉人,想想都令人无比的心酸。也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封建的束缚,世人的眼光,就连身份背景都可以成为爱情、婚姻的绊脚石。更何况他们的关系令人无法揣测。在我眼里,他们虽是师生,可却不是师生恋,他们的爱情超越一切,超越的过概念,可没想到,始终没能冲破封建束缚的大牢。

他们的爱情是梁君璧无法想象的,她无法体会爱,她的一切就像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这也是她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哀。韩子奇与梁冰玉,楚雁潮与新月,他们的爱是无比纯洁的,是对抗封建束缚的又一股力量。

再回头说说这部小说,读这部书,犹如在读《巴黎圣母院》,奥妙无穷。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本书,情节的转折,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都是我今后值得学习与深思的。也许我没有多么华丽的文字,丰富的辞藻,但是这部书让我懂了许多,起码懂了什么是爱。今后,对父母要爱,对老师要爱,对同学也要爱……

这是一部穆斯林的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


穆斯林的葬礼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五篇

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五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00字五篇作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范文五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心得作文5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作文5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作文

    19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