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

醒婷 1158分享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资治通鉴观后感范文800字,方便大家学习。

资治通鉴的观后感范文800字篇1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资治通鉴的观后感范文800字篇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的观后感范文800字篇3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的观后感范文800字篇4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的观后感范文800字篇5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的血教训就让我们能够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不在犯古人犯过的错误。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

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听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观后感优秀范文8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800字范文大全

资治通鉴第一章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

资治通鉴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五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10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优秀作文五篇分享

资治通鉴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资治通鉴高中生读后感范文2000字以上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1500字左右

    相关文章

    37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