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历史课外阅读英雄故事集分享

海愈 1172分享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篇关于英雄的故事吧。

  “铁人”王进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石油战线上捷报首传,大庆发现了大油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立刻飞向了神州大地,也飞进了一个人的心里,他正是石油战线的杰出代表——王进喜。

  王进喜,出身于甘肃玉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靠讨饭为生,十五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钻井工人。王进喜异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钻井工作中。他勤劳肯干、吃苦耐劳,积极改进钻井技术,由他带领的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五千零九点三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并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

  1959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王进喜到北京参加“群英会”。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个重重的壳,觉得很奇怪,问道:“车顶上背的是啥呀?”同行的人告诉他:“因为中国缺少石油,没有石油就没汽油烧,汽车就只好烧煤气了。车顶上背的就是煤气包。”听到这儿,王进喜沉默了。他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虽然新中国成立十年了,但我们的国家还 是那么缺乏石油!从此,王进喜经常告诫自己,也提醒工友们:“石油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没有石油,工业无法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很难实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考验,作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理应为国分忧,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1960年3月15日,一列破旧的火车轰鸣而过,载着王进喜和他的一二○五钻井队,日夜兼程地从甘肃玉门油田赶到大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在此拉开序幕。作为石油大会战的主力军,王进喜和他的队伍肩负着让新中国甩掉“贫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车,王进喜第一句话就问:“钻机到了没?我们的井位在哪里?”终于,钻机运到了!大家欣喜若狂。王进喜等不及天亮,就兴冲冲地带领工友们到车站取钻机。一到车站,满头大汗的大伙儿傻眼了——六十多吨重的钻机,沉沉地躺在车厢里,挑衅似的冷冷对着大家。没有吊车也没有拖拉机,只有几辆解放牌汽车,大家议论纷纷,焦急地想着办法。王进喜果断地对大伙儿说:“同志们,眼下我们的困难还 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算用大绳拉,用肩膀扛,我们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安装,早开钻!大家看行不行?”“行!”工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大家纷纷摩拳擦掌,找来能撬、能抬、能扛的工具。

  在王进喜的指挥下,钻机被拆成几大件,用方木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手掌被棕绳勒出了血,肩膀被压得又肿又痛,大家都没有吭一声。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硬是把六十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运到十五里外的井位上,让四十多米高的井架终于在茫茫荒原上矗立起来。

  1960年4月,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在一次意外中,王进喜的右腿被滚落的钻杆砸伤。他顾不上住院,拄着拐杖就连夜回到了井场。谁知,第二口油井正发生井喷,没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水泥沉到泥浆池底,起不到作用。紧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双拐,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在他的带动下,工友们纷纷跳进泥池。经过三小时多的奋战,井喷终于被制服了。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领着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一口,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铁人”的名字从此传开了,而蕴藏在他身上的“铁人精神”也传开了,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奋勇前行。

  欧阳海的故事

  舍身救火车的欧陽海

  2009年9月,欧陽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虽然距欧陽海壮烈牺牲已近五十年,但欧陽海的舍身精神和伟大光辉仍然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欧陽海,1940年冬诞生在湖南桂陽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8年,欧陽海报名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一年后就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同,被提升为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苦练军事技能,仅仅几个月,就成了全师的战术标兵班。

  1960年5月,欧陽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党员的他,更加努力和勤奋。他牢牢记住党的教诲:荣誉是对你的鼓舞和鞭策,不是自我欣赏和夸耀的装饰品。

  一次,欧陽海探亲后回连队,走到半路上,忽然看见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连哭带喊地跑过来:“叔叔,救命啊,救救我妹妹……”原来,小女孩的妹妹不慎掉进了深井里,正在井中挣扎。欧陽海二话没说,甩掉外衣就跳下去了。他先把小女孩托上水面,然后一手夹着她,一手边往上爬。井壁湿滑,好几次他都差点没抓住,险些掉下去,但他没有放弃。终于,小女孩被救上来了。等小女孩的父母赶到,还 没来得及说感谢的话,欧陽海就拿起外衣继续赶路了。可有谁知道,井水已经湿透了欧陽海的衣服,他冷得嘴唇发紫,回到连队后就病倒了。

  欧陽海就是这样,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把老百姓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 重要。

  1963年11月18日,部队进行野营训练。一大清早,欧陽海和战友们就出发了。很快,部队进入到一个大峡谷。这个大峡谷位于两山之间,京广铁路正好从中穿过。部队沿着铁路旁边的一条小道行进。

  欧陽海抬头看了看前方,蜿蜒的铁轨在前方不远处消失了,前面是个急转弯。“嘟——”一声火车的长鸣打破了山谷的寂静,火车疾驰而来的轰鸣声从前方不远处传来。很快,带着大烟囱的火车头出现在大家的视线里。突然,一匹驮着沉重物品的战马嘶鸣着冲上了铁轨,它被巨大的火车吓呆了,喘着粗气惊惶地横在铁轨中央,一动不动。

  这时,火车离战马只有四十米远了。大家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千钧一发之际,欧陽海不顾生命危险,猛然冲上铁轨。只见他双脚蹬住铁轨,以罕见的力量把马从轨道上推了出去。

  火车安全了,车上的乘客安全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事故避免了,可是勇敢的欧陽海却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

  副班长和战士们大叫着“班长、班长……”大家冲了过去,可欧陽海已经不省人事。受到惊吓的火车往前冲滑了几百米后,慢慢地停了下来。还 没停稳,火车司机就跳下车头,朝着欧陽海倒下的地方直奔过来。他急切地说道:“快,快送医院……他救了我们几百名乘客的生命啊!”此时,副班长和战士们已经泣不成声。

  欧陽海被送到了衡山医院,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三岁。欧陽海用自己舍身救火车的英雄壮举,实现了自己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人生理想。

  焦裕禄的小故事

  一提到河南兰考,大家便不约而同地想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那是他生前战斗并为之献出生命的地方。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没有干部愿意久留的地方——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那时,“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已经过去,但兰考的“三害”——风沙、盐碱和内涝十分严重,导致农业产量极低,全县粮食亩产仅有百来斤,兰考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百姓愁眉紧锁。

  一踏上兰考的土地,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看不到半点绿色;盐碱地白茫茫一大片,寒风中摇曳着毫无生机的枯草。这里的人告诉他:“今年春天,二十万亩的麦子丰收在望,却被黄沙一夜之间摧毁;好不容易到了秋天,本来盼望能有个好收成,结果,连绵的秋雨,三十万亩的稻田也打了水漂,几乎颗粒无收。你再看看这盐碱地,就更不用说了……唉!”

  看到此情此景,焦裕禄默不作声,过了好一会儿,他语气坚定地说:“请大家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绝不离开这里。”

  焦裕禄说到做到,上任第二天,就深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中间调查访问去了。他心里非常清楚,想除“三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1963年2月,县委成立“三害”调查队,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当时,焦裕禄已经患有严重的肝病,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基层,等着听汇报就好了。他执意不肯,背着干粮和大家一起日夜奔波在兰考的土地上。

  从此,每当风沙肆虐的时候,总能最先看到焦裕禄的身影,他总是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每当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又带头涉水查看洪水流势。他不辞辛劳地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他知道,这才是掌握风沙、水涝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有一次,焦裕禄在回县城时遇到了大暴雨。这场雨已经不停歇地下了七天七夜,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焦裕禄认为这是查看洪水的好时机,就带着县委的三个同志,径直奔向了洪水源头。

  焦裕禄拄着木棍边往前探着走,边观察洪水的流向,并不时地与同事交流。过了一会儿,他停下来,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拿出纸和笔,画起洪水的流向图。突然,他的手抖了一下,笔差点掉进水里。同事见他的脸色有点难看,知道他肝病又犯了,恳求他回去休息。焦裕禄摆摆手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

  就这样,焦裕禄边走边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等他找到洪水的源头,见到了当地的支部书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顾不上休息,马上拿出画好的一张张洪水流向图,高兴地对支部书记说:“问题终于可以解决了。你看,从这里开一条河,再从这里挖一条沟,就可以把几个大队的积水全都排出去了!”支部书记听了也十分兴奋,高兴地说:“这下我们的好日子有盼头了。”在得知焦裕禄还 没有吃晚饭时,支部书记赶紧张罗着给焦裕禄派饭。他连忙摆手说:“这么大的雨,群众弄吃的不容易,不麻烦老乡啦!”说完,他冒着风雨往回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焦裕禄的带领下,一百二十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奔波,调查队摸清了“三害”的底细,他们把全县八十四个大小风口、一千六百个大小沙丘、大小河流走向分布都查清、编号、绘图,整理了一整套具体翔实的一手资料,为尽快改变兰考的面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64年春天,兰考人民同“三害”的斗争胜利推进,而焦裕禄的肝病已经到了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请求死后埋在兰考的沙堆上,他要看着后人把沙丘治好。

  这就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县委书记、党的好干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焦裕禄精神,成为几代人的楷模。

    97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