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淑燕1170分享

“嘭嘭嘭,啪啪啪”随着这几声清脆的鞭炮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那么关于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欢迎查阅!

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目录

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春节五种吉祥物

春节拜年文案句子

春节的源流及演变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

春节的由来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传说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发展历史

春发展历史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 叫“元日”、“新年”、“正旦发展历史”、“岁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返回目录

春节五种吉祥物

春节期间,各种祭祀、社交、礼仪形式繁多,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吉祥和祝福,而爆竹、春联、年画、压岁钱、灯笼等五种吉祥物颇具代表性。

1.爆竹,又称鞭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丞相王安石一首《元日》诗描绘了一幅爆竹声中春满人间的美丽画卷。

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最初古人燃放爆竹是为了驱除妖魔鬼怪,祈求平安,如今已成为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之说,即在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愉快,是辞旧迎新的标志,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2.春联,又称对联,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故叫“春联”。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把精心挑选的大红春联贴在门上,并配以“福”字。

春联源于“桃符”、“春贴”。贴春联这一习俗从宋代开始流行,真正普及于明代。据清人陈尚古在《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在过年前下令,每户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对联更是风行,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贴春联不只是为了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它象征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春联的内容多是家庭团圆、富贵有余、五谷丰登、辞旧迎新等,表达喜庆吉祥,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

3.年画。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称之为“门画”、“门神画”。晋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给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如《福禄寿三星图》、《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精典彩色年画。在诸多年画中往往都少不了鱼、鸡、娃娃,因为鱼意味着钱粮有余,鸡表示吉祥,娃娃则象征人丁兴旺。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合二为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了挂历,至今家家仍不可或缺。

4.压岁钱。春节期间,晚辈要给长辈跪地叩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压岁钱的风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有的地方叫“压腰钱”、“压魂钱”、“派红包”。据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逢凶化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兴奋的孩子们用压岁钱忙着买鞭炮、玩具、糖果等节日用品。可以说压岁钱习俗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健康快乐。

5.灯笼。春节期间挂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圆满与富贵。

甲骨文中的“东”字就是对灯笼形象的描绘。汉明帝建武中元二年称帝之后,敕令全国每年正月十五燃灯,从而形成后世过节张灯的习俗。过年挂灯笼这一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不管是在中国本土还是在海外,只要是在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春节期间都会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

>>>返回目录

春节拜年文案句子

1. 走亲探友奔饭局,山珍海味都尝尽,少食肥腻少喝酒,身体健康才如意!祝春节吃开心玩开心,身体棒棒滴!

2. 除夕除夕,除去烦恼,迎接希望;守岁守岁,守住好运,岁岁平安;迎新迎新,迎来快乐,万象更新;祈福祈福,祈祷送福,祝福添福!

3. 祝你春节快乐,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飞黄腾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间沧桑越流越淡。祝新年快乐,时时好心情!

4. 不管天多高,海多深,钢多硬,风多大,尺多长,河多宽,酒多烈,冰多冷,火多热……我只想告诉你,这些都不关你的事!新年快乐!

5. 拜年思念扬,多少问候岁月藏,出手就是你吉祥,好运顺心伴身旁;拜年祝福到,多少关怀心中跳,首先愿你口常笑,成功幸福最关照你!

6. 万象更新贺新春:新桃符,新燕语,欣喜迎新年;新理念,新思路,统筹新发展;新丽景,新风貌,和谐新画卷;新开局,新锦程,祝君创新篇。

7. 零时的钟声响彻天涯,新年的列车准时出发。它驮去了一个难忘的岁日,迎来了又一轮火红的年华。祝你新年快乐,鹏程万里!

8. 新年祝:工作舒心,薪水合心,被窝暖心,朋友知心,爱人同心,一切都顺心,永远都开心,事事都称心!

9. 被惦记是温暖的;被祝福是快乐的;被祈祷是神圣的;被保佑是安全的。你是被我惦记着祝福着祈祷着保佑着的朋友,愿你新年快乐!

10. 又是一年,时间又一次停靠新年驿站,跟过去的一年告别,向未来的一年祈愿,感受岁月无情流逝,心中又升腾起新的希望。让我们拥抱新年,共赴未来吧!

11. 新春吉祥潮,红火灯笼飘,美满春联绕,祥瑞鞭炮响,团圆美酒倒,和谐举杯庆,家和万事兴,国强民欢笑。祝你春节愉快,合家幸福,新年新收获。

12. 新年到了,这年头,祝福也不好送了,快乐被人打包了,煽情被人赶早了,万事如意跟身体健康也不知道被谁拐跑了,可我的祝福还是送到了。祝福老师新年愉快!

13. 春节转瞬到眼前,提早给你拜个年,祝你风风火火招财年,顺顺利利如意年,开开心心好运年,快快乐乐欢喜年,平平安安吉祥年,团团圆圆幸福年!

14. 祝:新年吉祥前程似锦吉星高照财运亨通合家欢乐飞黄腾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美满美梦连连!

15. 来来来,废话不多说,春节在眼前。燃一束礼花,绽放好运给你;开一个红包,喜庆祝福给你;道一个万福,合家欢乐给你;发一条短信,真情友谊给你。

>>>返回目录

春节的源流及演变

相传帝舜继承天子时,带领人们祭拜天地,于是人们便把帝舜继位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岁首,这就是夏历的新年。不过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夏历的新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

先秦时期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叫三朝、岁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又称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唐宋元明时又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1914年,袁世凯批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年首为“元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春节假期,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在古代对春节的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也最长。不过,那时候,新年的具体日期是不断变动的,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开始使用《太初历》,恢复了夏历,明确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并把二十四节气定入立法。

到了先秦时期,开始有了新年习俗的萌芽,不过那时的庆祝活动主要是在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灵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祭先祖)、“蜡(zhà)祭”(祭百神)活动。后来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百姓经历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也苦不堪言,虽然秦朝统一了中国,但是徭役赋税极其苛刻,民不聊生,直到西汉初期开始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后,社会生产开始慢慢恢复和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开始高涨,形成了一系列的节日习俗。后来《太初历》开始推行后,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被正式确立下来,于是原来各地区不同的酬神、祭祀和庆祝活动开始逐渐统一到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浓烈。汉朝时,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魏晋时,开始有了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这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新年习俗在唐朝发生了裂变。唐朝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那时内外文化交流很频繁,于是新年习俗从过去的祈祷、迷信的神秘气氛,开始向娱乐、礼仪方向转变。过去过年的爆竹不再用来驱鬼,而成为欢乐、喜庆的方式;之前庆祝新年的重点也由祭祀神灵转向了娱人。唐代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很快这个形式开始在民间普及,大家改为梅花笺纸,相互写“拜年贴”,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可以说从唐代开始,新年才成为普天同庆的“良辰佳节”。

到了宋代,人们在过年时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经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的习俗逐渐盛行起来。

到了明朝,又开始盛行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等活动。清朝对过年是非常重视的,宫廷里那天极尽奢华,皇帝写福字赐给群臣,过年一直延续到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极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明清时期的新年习俗跟之前的又有所不同,礼仪性和应酬性加强。人们在新年里相互拜谒,达官贵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门叩拜;平民百姓讲究互赠礼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间舞狮子、舞龙、演戏、说书、踩高跷等娱乐活动开始出现,让人应接不暇。这时期,新年习俗已经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大博览会。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返回目录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一:不能动用扫帚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春节习俗二:迎婿日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春节习俗三:赤狗日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春节习俗四:祭财神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春节习俗五:赶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春节习俗六:送穷鬼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被遗忘的春节习俗七: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春节习俗八:谷日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春节习俗九:祭天活动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春节习俗十:祭祀石头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春节习俗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春节习俗十二: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返回目录

春节的由来及历史发展相关文章:

春节一词的起源和发展

2022年春节的来历和历史演变介绍

春节的习俗及由来传说故事

中国春节来历的简介是什么

农历新年的起源是什么 中国人过春节的起源和演变

春节的历史演变是怎么样的

2022春节的来历及活动

关于春节的历史介绍2022

春节名称的来历及历史发展

    25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