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有趣

思恩 1160分享

自然界大约有150多万种动物,从肉眼看不到的原生物到庞然大物的蓝鲸,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小朋友们,虽然你们喜欢动物,但是你知道动物的科普知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有趣,供大家参考。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1

为什么苍蝇总会往玻璃上撞?

苍蝇喜欢往亮处飞,特别是家蝇,经常钻进房间里来,吃饱喝足后,企图从亮处夺路逃走。苍蝇往往把明亮的玻璃窗视为逃跑的出口。可是,苍蝇看不见玻璃,所以它们常常是一头撞在玻璃上。不光是苍蝇,其他被捉进房间里来的蝴蝶、蜻蜓也都一样,它们在玻璃窗上撞来撞去,心里肯定纳闷儿:“怎么就出不去呢?”

黑蝇夜间总喜欢呆在灯罩上,这是因为黑蝇喜欢亮光。我们称这种特性为趋光性。在那些白天睡觉夜间活动的昆虫中,有不少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如蛾子和独角仙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既然有趋光性昆虫,也就有专门喜欢躲在暗处的负趋光性昆虫。蟑螂就属于这类昆虫。

家蝇的习性是,白天活动,夜里落在天花板上睡大觉。家蝇的成虫在羽化后的最初几天里,经过昼夜明暗多次的反复之后便形成了条件反射。天黑以后,它们就会很自然地飞落在屋顶上休息。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2

为什么孑孓总是在水面上下游动?

蚊子的幼虫孑孓都是在水中孵化的,孑孓之所以总是在水面上头朝下地游动,是因为它们要用位于腹尖上的呼吸管来呼吸空气。当它们受到惊扰时就慌忙潜入水下,待平安无事后再浮到水面上来。

孑孓在水中上下游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觅食。由于孑孓在水中吞食微生物和腐烂的植物,所以,看上去似乎是在水里上下游动。把孑孓放在容器里用放大镜看,就能看到它们用嘴吃东西的情景了。

不同种类的孑孓上下游动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家蚊的孑孓游动的样子很像一根挥动着的木棍儿,而库蚊的孑孓在游动时却是。一屈一伸的。

有的孑孓是不游水的,它们把腹尖上的呼吸管插入水草的茎里呼吸空气,并吞食流进去的食物。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3

为什么恐龙可以成为中生代的老大?

如果问你,现在,谁是地球上的老大,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人类!

不错,现在的人类确实是地球上的霸主,几乎任何地方都有人类的足迹,而且,人类出现太多的地方,森林就会减少,野生动物就会消失,当今世界,惟一称得上霸主的,就只有人类了。

可是,如果让时光倒流,回到中生代时期,能称得上霸主的当然不是人类,而是恐龙了,恐龙是中生代时期,地球上当之无愧的霸主,老大。

中生代时期,恐龙无论在种类上、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地球上,还没有什么能斗得过它们的竞争对手,两栖类的生物不是对手,昆虫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恐龙能成为中生代时期的老大呢?一个原因当然是当时的自然条件太好了。

据研究,中生代那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温暖湿润,一年中季节变化小,赤道不太热,两极不太冷。

陆地上,地势平坦,不少地区河流众多,湖泊更是大大小小不知有多少,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这样的环境成了培育恐龙的“温床”,它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自由地生长、繁殖,不必担心环境变化给它们带来灾难,一亿多年就这样过去了,恐龙繁殖的数量可想而知了。

其次,恐龙有着强大的进化潜力,在唯我独尊的世界上,恐龙独占了陆地上最好的生态环境,对手们有的被逼下海,有的被逼上天,而它们在陆地上迅速发展,盛极一时,成了中生代时期当之无愧的老大。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4

恐龙究竟是什么动物?

看过《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这两部电影的小朋友大概不会忘记电影里那些巨大无比、长得十分恐怖的恐龙。这些家伙生活在一亿多年前的地球上,幸好那时没有人类,不然,还具不是这些庞然大物的对手。

我们知道,科学家们通常把动物分成各种类型,什么脊椎动物,什么软体动物,什么卵生动物等等。那么,那些恐龙又是什么动物呢?它们现在在地球上绝迹了。

恐龙大约出现在三叠纪的中晚期,侏罗纪和白垩纪非常繁盛,这个时期叫做中生代,恐龙是这个时期的地球“统治者”,因此,中生代又常常被称为“恐龙时代”或“爬行动物”时代。

由此可见,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又是脊椎动物家族中的一员。

恐龙分布的地域极其广泛,它的踪迹遍布世界各地,非洲、中国这些地方都曾是恐龙的故乡。我国非常有名的恐龙有马门溪龙、气龙、巨型山东龙、棘鼻青岛龙等等。

大多数恐龙体型都非常大,重的达几十吨,像震龙、腕龙就是属于特大型的。小的,那也是小得可怜,大概只有一只鸡那么大,如似鸟龙。

中生代的恐龙种类繁多,食肉恐龙、食草恐龙、杂食恐龙、四足行走的恐龙、两足行走的恐龙,应有尽有。当然,它们也有不少共同点,比如,它们都是卵生的,皮肤上披有鳞甲或骨板。

现在知道恐龙是什么动物了吧?

恐龙就是一种生活在中生代的陆生爬行动物或直立行走的爬行动物。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5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早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大型爬行动物恐龙曾是地球的主宰,但到了6500万年前,数量众多的恐龙却突然在地球上灭绝了,以至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恐龙,只有在古化石中去领略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人们曾有过种种猜测和探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哪种观点更趋于合理。有人认为,7000万年前,比恐龙更.高等的哺乳动物已大量存在,它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生活:能力都比恐龙强,尤其是这些哺乳动物常以恐龙蛋为食,在相互的生存竞争中,其他的哺乳动物占了上风,恐龙逐渐走向消亡。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生代四季长春,气候温暖,适宜恐龙生息繁衍,后来整个地球变冷,恐龙皮肤裸露,没有保暖的羽毛,同时由于脑量太小,行动迟缓,又不能向其他小型爬行动物那样挖洞穴居,冬眠御寒,因此导致了灭绝。

还有人从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恐龙生存的时代,地球上的大陆还只有一块,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到了侏罗纪,大陆开始发生漂移,导致造山运动、地壳变化和气候的变化,裸子植物逐渐消亡,春花秋落的被子植物成为主导,食物的短缺及气候变冷,使恐龙迅速走向消亡。

也有人提出,在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小行星坠落地球,引起大爆炸,使大量的尘埃抛人大气层,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尘雾,地球上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恐龙也随之消失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而且站在一定角度看,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每一个说法严格推敲起来,又都有许多漏洞,都属于假说,因此恐龙的灭绝原因,可能成为一个永久之谜,让人们去无尽的遐想。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6

为什么犀牛可以和小鸟"共栖"?

犀牛是一种暴躁凶猛的动物,但它却能和一种黑色的小鸟和平相处。原来,犀牛全身大部分的皮都很厚,可以抵御寄生虫、吸血昆虫的袭击,相比之下,有一 些形成褶皱的部位的皮肤却非常“娇嫩细薄”,很容易成为寄生虫、吸血类昆虫“下嘴”的目标。而这种小鸟就是袭击犀牛的寄生虫、吸血昆虫的天敌。当小鸟发现 犀牛身上有寄生虫、吸血昆虫时,它就会在犀牛身上啄来啄去,捕杀虫子,饱饱地吃上一顿,帮助犀牛免遭害虫的侵袭。一方面,犀牛能够为小鸟寻找食物提供场 所。另一方面,小鸟能为犀牛消灭虫害,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这种两种动物相依相存地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在生物学叫做"共栖"。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7

贝壳上的花纹是怎么形成的?

贝壳通常都长在软体动物之外。贝壳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撑动物体,它们可以保护动物体不被敌人吃掉,还能够保护动物体避免过分乾燥而死亡。贝壳是外套膜的边缘细胞所分泌的碳酸钙所形成的。

软体动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钙。这些碳酸钙是软体动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边缘的细胞可以将血液中的碳酸钙浓缩,并且使它们形成类似方解石和亚拉冈石的矿物结品。亚拉冈石的结晶形式便是真珠层。贝壳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壳层,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外壳层形成之后,碳酸钙才在外壳层的内面,形成中壳层和内壳层。

贝壳是来自於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长中的贝类,肉体逐渐长大,外套就被推著向外移,分泌物就从壳口外唇及壳轴上一直叠上去,於是贝壳类就沿著螺旋方向长大。贝壳的壳是会长大的,有人误认贝壳会换壳,是因与寄居蟹混淆所致,寄居蟹乃借用贝壳为居,本身并非贝类,而属节肢动物,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质外壳,身体逐见长大,必然得时换壳,以供安身。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有趣相关文章:

动物科普小知识

各种动物的科学小知识有哪些

儿童动物科普小知识

10个有关动物的科普小知识

关于动物的趣味冷知识

很有趣的动物科普小知识

10种外形有意思的动物知识

有趣的动物科普知识

动物百科知识大全

海洋动物科普小知识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精华图文

    35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