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高三 >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

舒洪0分享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6篇】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有必要进行一次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你知道如何编写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1)

高一历史教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一

一、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崛起以及各自对世界局势所产生的影响。

二、前期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过程中孕育而出的多极政治力量,中心问题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这些新兴政治力量对于美苏两极格局渐成冲击作用,其中的典型代表也将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成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所以,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阶段学生业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以及一个学期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基本的史实有基本的认识,对近代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排除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混淆和记忆错误的情况出现。因此,本课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并且乐于合作探究的特点,本课程教学将着重于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以及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和合作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以及战后不结盟运动发展的概况。理解世界多极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的此消彼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习史料的方法,探讨欧洲联合的原因及影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推导出欧洲联合的进程、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大致情况;用情景再现的方法感受日本经济的腾飞;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以及世界格局对人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法德和解是欧洲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内在措施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重点:欧洲一体化的经过;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2、本课难点:法德和解的原因;日本经济崛起的内在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五、教学过程

复习:

前面在25课,我们学习了两极格局的形成,那么两极格局下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有那些?——美国 和苏联

[新课导入]:(出示世界地图)

你认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

——中国、美国、俄、欧共体、日本(学生回答)。

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那么,这种趋势什么是时候出现的,它的出现对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2)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学习的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3)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回顾历史——日军侵华(步骤、原因、滔天罪行)

抗日战争 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全民族抗战)

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同学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哪一年吗?(1935年)

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日本侵华)

1、步骤

(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在学生回答后, 课件打出:《中华民国地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原因

【探究思考】:“小”日本为何会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和国共内战。

(衔接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3、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2)潘家峪惨案:课件出示现场一角等图片,死难者1200余人。

(3)七三一细菌部队:课件出示活体实验、2003年中毒后李贵珍等相关图片。

【探究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

【学思之窗】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武士道精神,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人们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在中国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的出路何在?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全民族抗战

【探究合作】: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

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4)

一、设计思想:

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内容作为初中历史的重要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一般的知识点已掌握,但是所获得的知识范围较狭窄,内容也相对陈旧,在历史事实上没有较多的补充,在观点上也没有更多的辨析,如果现在再一味重复教材,通过讲授强化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不仅激不起学生对这块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甚至容易使学生形成以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为全部的历史现象的错觉,这对学生是极为不利的,无论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学生探索研究历史现象的一般能力。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在充分体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并利用2005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契机采用一种活动式、问题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这节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这节里,从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它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抗战,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明显,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在性格特征方面,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他们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高中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因为历史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历史学科在他们心目中可能已是兴趣的边缘。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一般知识的陈述和讲解已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因此,选择好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

例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4)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5)综合比较中国近代发生的几次日本侵华战争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以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学习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五、教学重点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抗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课后作业

书后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歌曲,营造气氛)

师:200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理所应当对战争作深刻的反思,然而日本却悖逆世界人心之举,对过去的侵略战争不仅没有任何反思,而且变本加厉。据中新网2005年3月5日报道,日本外相声称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示方式等。2005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势力支持,严重歪曲事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已经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抗日战争》,重温那段真实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师:《抗日战争》这节课大家都很熟悉,初中时都已经学习过,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主要素材,平时接触的也很多,因此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进行了以抗日战争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1、你已经知道抗日战争的哪些知识?

为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的讲解思路,那就是教材中涉及的同学们都很了解的相关知识点一带而过,重在介绍新知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当今中日关系,战争给人类的启示等。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日军侵华地图)

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所以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日军在抗战期间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下面请同学为大家介绍。

(学生上台演示电脑课件)

师:听完同学的介绍,不知大家有何感受。(请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以你们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激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凶残,什么是野蛮,什么是人性的泯灭。但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还有一些强烈的不安与恐慌,我也许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放飞“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我又想起有同学给我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何日本人在中国胡作非为却得不到报应?为何我们不能让他们血债血偿?我不想直接来回答大家这个问题,只想告诉大家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上面我们已经简单向大家介绍了抗日战争教材叙述的相关内容,即抗日战争的经过,下面我们就教材中未能涉及,但源于教材同学们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中国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出中国当时的任务。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推翻清廷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的加速剂)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由于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中心是上海和日本东京。当时主要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代表人物)。这些思想的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条件。

【过渡】革命风潮是风起云涌,这样一来结果就是成立了一些革命团体。主要就是兴中会和同盟会。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成立时间是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同盟会:

时间是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成员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

政治纲领:(十六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二.武昌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清政府在全国统治土崩瓦解

三.成果

1.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国旗:五色旗(1912~1928,中华民国国旗之一,红、黄、蓝、白、黑五色,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都城:南京

纪年:国号纪年“中华民国纪年”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 武昌起义

1、背景:(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 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 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 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

    69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