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试题 > 高二 >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李金0分享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其实进入了高二,这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与寂寞为伍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测试试题

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道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答案涂在答题纸上)

1.《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C.儒家经典的教育功能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

2.“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心即理也D.格物致知

3.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C.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迁

4.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5.王阳明曾说:“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他的话表明当时

A.佛、道两家的地位日渐低下B.儒释道存在融合的趋势

C.儒家对佛道持批评的态度D.大道为公是儒道佛的共同追求

6.《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D.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7.利普斯(德)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造纸术的西传

A.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B.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C.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兴起D.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8.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感叹说:“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即使那些“非外间所应知”的宫闱秘闻,诗人“反复极言”,“上之人亦不以为罪”,“今之诗人”则绝不敢如此。这段论述说明了

A.开明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文化的发展B.唐朝诗歌空前繁荣

C.唐朝诗人热衷于描写宫廷秘史D.诗人受人尊重的原因

9.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B.人物画C.文人画D.风俗画

10.苏轼的《枯木怪石图》,被人评价为: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意存笔先,画尽意在”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11.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是一种托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大同社会”的理想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怀疑精神D.强烈希望国家富国强兵

12.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异族统治政治清明B.城镇市民经济繁荣

C.戏曲作者出身低微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3.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重视永恒的正义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的作用

C.启蒙运动萌发于古代希腊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14.“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在欧洲最早始于哪一国家

A英国B德国C意大利D法国

15.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

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论证教权与政权的对等地位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否定主教在世俗领域的地位D.强调政权对教权的遵从

16.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卢梭B.伏尔泰C.孟德斯鸠D.康德

17.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B.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C.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18.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B.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一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D.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工业革命

19.19世纪初,英国兴起抵制教会的“新大学运动”,出现了以自由、民主精神办学的伦敦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剑桥、牛津大学也进行改革,取消必须信奉加尔文教的宗教宣誓,并增设许多自然科学课程。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国家的迸一步巩同B.近代科技和工业化的扩展

C.教育世俗化的不断发展D.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20.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缥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卜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了社会问题更加突出B.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大为失望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21.美国拍摄了两部曾经风靡全球的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下列关于这一文化

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的艺术也是世界的艺术B.电影艺术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

C.好莱坞电影汲取中国元素D.二战后电影艺术兴盛起来

22.对于大部分艺术品而言,其传播过程都需要借助复制来实现。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时间艺术或时空艺术,由于它们的呈现过程都有时间的流动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次初始表演完成后,这件艺术品就不复存在。以后的历次表演,其实都是对这件艺术品的复制(或再创作)。而能够“再现”艺术品,最能促进艺术大众化的是

A广播B电影C电视D报纸

23.“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属于这一风格的画家是

A.莫奈B.拉斐尔C.达•芬奇D.毕加索

24.1901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1902年4月26日,为纪念南明永历帝覆亡242周年,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

A.知识分子以“反清复明”为革命旗帜B.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

C.革命者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25.严复曾说:“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于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余,于其实际,从未讨论。”还说他们“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于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己有……彼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这类的说法,“令人呕哕”。由此可见严复

A.反对学习西方的“格致诸学”B.批评“中体西用”的“自居名流”

C.坚持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D.反对“扬己抑人”的西学起源论

26.陈独秀在1921年发表《青年的误会》一文,其中说:“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陈独秀意在

A.反对青年继续追求独立自治B.纠正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

C.修正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D.批评新文化运动中的极端倾向

27.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28.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29.1977年4月10日,致信党中央:“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据此,你认为在当时应该

A坚持“两个凡是”B深化改革开放

C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思想D坚持邓 小 平 理论

30.1986年,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白猫黑猫”论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独立自主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戒骄戒躁

31.“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

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

32.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对这一方针理解错误的是

A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B改革开放后迎来发展的春天

C由于左倾错误未能长期实行D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实行

卷Ⅱ

二、材料解析题(33题17分,34题17分,35题18分,共52分)

33.(17分)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一一《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从儒学的发展过程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进入理论创造的阶段,它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在这一阶段得到突出和强化……到了宋明时代,儒学已完全演变为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官方哲学……宋明儒学进入理论化和体系化阶段。

——《儒学历史演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三辛亥革命__帝制的成功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文化生态发生质变……儒学被进一步妖魔化,成为封建文化的同义语,成为文化革命的对象,“__孔家店”是先进青年中最时兴的口号。

一一《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差异。(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代儒学的“政治教化和伦理教化功能”、宋明儒学“理论化和体系化”的具体表现。(6分)

(3)简析材料三中,儒学成为文化革命对象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5分)

34.(17分)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又是历史时代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谈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时,德国学者鲍尔生写道:“首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有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生,也不会有后来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因为哲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和人文科学,无一不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从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中世纪国家,过渡到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的利益为基础的现代国家,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运动,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

——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的过渡》

材料二1933年7月,胡适在芝加哥大学作《中国的文艺复兴》系列演讲时,解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论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所以,陈独秀倡导民主和科学不仅作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而且作为现代价值重建的目标。

——陈旭麓《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分析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

(2)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有何“惊人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兴起原因。(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现代价值重建”的表现。(4分)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思想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35.(18分)综合国力的竞争,归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竞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数学天文、历

法、气象医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数量2225259257788

材料二《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

材料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成就意义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1997年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2003年神五飞船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8年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2013年“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

军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2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分)

(3)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6分)

(4)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高二历史答案

CDBDBABACCDBDCAABCBCDCACDDBACBCD

33.(1)王道:以德治国,实行仁政;霸道:实行法治,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6分)

(2)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等伦理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3分)

宋明时期朱熹等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分)

(3)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先进知识分子为维护民主共和,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3分)

影响: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2分)

34.(1)影响: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宗教改革;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有利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至少三点6分)

(2)相似: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需要;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的束缚。(3分)

(3)表现: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__。(任3点4分)

(4)关系:思想演变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分)

35.(1)成果主要集中在农学、天文历法和医学领域,机械等领域成果少;科技实用性强,主要是经验技术总结。(2分)

(2)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长期世界;大量科技成就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4分)

原因:僵化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6分)(回答闭关锁国、八股取士、__等也可得分)

(3)变化:70年代前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科技;70年代后在高新技术的多个领域取得众多突破。(2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分)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技巧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高中历史的学习指导的方法

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

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__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__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高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概念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历史概念。指散见在教材各处,包括引文和注释中的众多细小概念。次要历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人名或一句话。如“耦犁”、“吴王刘濞”等。这类概念一般要求记准史实,能作一句话评价,不需要完整分析。

    696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