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高二 >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舒洪0分享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高二学生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建议

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1.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儒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而且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

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同时,改变了汉初“非功侯不得封相”的惯例,使大批读书人通过读书而进入仕途。

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__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对汉武帝的评价问题

汉武帝是中国历的帝王,在其统治时期,通过文治武功,使西汉统治过火鼎盛时期,其他向来被称为“英主”,其一生,既立有丰功伟绩,也有重大失误。他与秦始皇相比,即“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司马迁之语)史学界对其晚年的政策调整关注较大。他为调整统治政策,在有关西北屯兵的争论中,借机颁布了轮台“哀痛之诏”,公开向天下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公开否定自己,果断地调整统治政策,从而有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统治危机,带来了后来的“昭宣中兴”。他这一行举,可以说是古代帝王罪已以收民心的一次显成功的尝试,他比秦皇始、唐太宗高明的多。但也有人对他这一行举持否定态度,认为在统治危机和内外出现困局情况下,是悲观消沉情绪的反映。

秦汉的统治思想问题

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持统治,都会根据政治、经济的形势和政治需要,确立自己的统治思想。作为封建大一统开始形成时的秦汉统治者,在确立统治思想方面进行了种.种探索。战国时期的泰国,有实行法治的传统,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秦国的丞相李斯与韩非是同学。战国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更是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嬴政在看到韩非的书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韩非在秦国因被李斯嫉妒而侵害,但他的思想被嬴政采纳,法家思想成为秦的统治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崇尚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将法家思想定为一尊地位。法家思想适应了__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建立的需要。

西汉王朝是在农民大起义摧毁了暴秦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汉高祖及臣下,多数是秦末大起义中出现的下层人物,他们能比较认翰的思考秦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面临经济凋敝的局势,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确立了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特征的黄老政治为统治思想。刘邦实行的恢复经济、轻徭薄赋、约法省禁就是黄老政治的具体体现。在刘邦、孝惠、高后、文、景统治的五六十年间,一直实行黄老政治。黄老政治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稳定了统治。

到汉武帝时这种情况有了变化。黄老政治的实行,诸子百家学说的流行,不适应思想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进而在太学和地方学校中,讲授儒家经典,通过考试合格者可入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统治思想。但是,董仲舒兼采百家之长,融儒法为一家。汉武帝虽尊崇儒术,但实际上是“霸王道来之”,儒法并用,是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

秦汉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

(2)战国时的韩非提出了__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践了韩非的理论,通过创行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建立了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汉承案制,刘邦承袭了秦始皇开创的__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惠、文、景帝,到汉武帝时,通过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封建君主__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两汉时采取中外朝制度和设立尚书台,实行刺史制度和上计制,从而完善了这一制度。到东汉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加强并定型。

(4)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和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加强了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__和专权。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其积极意义日益减少,弊端日益加重。

关于王莽改制的评价问题

在20世纪20年代前,对王莽改制是一致否定的。此后,有了三种观点。第一,基本肯定说。认为王莽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和理想主义者,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第二,基本否定说。郭沫若认为:王莽实行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政策和措施,不但未使动荡不定的封建统治秩序稳定下来,相反给人民增添了更多新的灾难,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了。第三,主观与客观说。作为改革家的王莽,清醒地看到了西汉后前危机的深刻根源,首先是土地兼并和奴婢数量的膨胀,其次是豪民富商的高利贷掠夺和财货垄断。他的改革是针对大地主阶层的,本意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但结果竟变成了一场对人民的浩劫,这是他根本没有料到的,他成了西汉腐朽统治的替罪羊。

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

(1)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2)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在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国象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3)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行政长官。西汉末到东汉,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地方行政区划了。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2

[教材分析]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本课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材首先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前提和条件,并介绍了工业革命中的一些成就。课文以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讲述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演进的过程。

[设计理念]

1.学情分析:现在高二年级的历史已进入复习阶段,对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史事,学生经过新课的学习有所掌握,现在进行复习,总体上说应该会比第一次学习好。课上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质疑、动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2.设计思路: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发表观点的论坛。因此我在设计和构思本课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着力于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各领域取得的成就等基本史实。

(2)认识蒸汽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3)归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学习分析,学生不断提高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等方法,对工业革命中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学生能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认识:伟大发明创造来源于亲手实验、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那么,工业革命指什么?

一、工业革命兴起

师: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它是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飞跃,即发明、使用机器并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过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作如下总结:

1.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前提和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

(2)条件:

①资本:通过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等,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工场;

教师讲述圈地运动:最早进行圈地运动的是地主。圈地养羊对英国农业从小农经济到农业大生产起了推动作用,同时种草养羊也许更适应英国的自然环境。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历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解决市场和生产的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了圈地运动。

③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

④技术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⑤资本条件: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多媒体展示)

(提问)工业革命什么时候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2. 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珍妮机的发明——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60年代)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成就)

1.棉纺织业技术的发明和使用

(学生)依据教材例举,了解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认识纺纱与织布不断相互促进。

(教师)媒体展示棉纺织行业的机器发明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3

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鸦片走私;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

2.能力 (1)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历史。(2)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转换,学生积极发言,突出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动脑与研究历史能力。如本课设计三个探究问题,在每个问题下再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4)通过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用历史主义、联系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力和通过现象抓本质能力。(5)通过阅读关于林则徐史料,分析道光帝接受禁烟要求原因,培养学生辩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把“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作裁体,在研读与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过程中实现本课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英雄壮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历史责任感。认识到今天幸福与安定是国人民不断抗争结果,从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2.通过鸦片战争背景及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史实,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3.通过火烧圆明园,认识到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形成“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必然联系,其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思想领域、清朝政局、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二、难点

难点一: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关系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才是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这涉及到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学生一般很难准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是教学中难点。难点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经济上保存了封建主义和发展了资本主义,但学生易说解以为是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所以是教学难点。难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年。第一次战争是在1842年就已结束,由于时间相隔外远的原因,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继续关系,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学生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多媒体显示】 课前播放一段编辑好的《虎门硝烟》视频,营造气氛,将学生的

注意力带入160多年前战争情景中,为本节新课教学打好基础。

【提问】 刚才大家看的短片是有关于哪一场战争之前的故事?反映了什么事件?

(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入本节课题,问题探究一。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一、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中国古代明清大帝国的盛世景象。也知道了在盛世的背后,潜伏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国封建社会渐渐走向迟暮。

请问同学们,这个潜伏的危机是什么?(封建君主重农抑商的政策)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历程,其经济有什么特点?(自给自足)

我们从今天开始,了解我们中国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内容。

板书课题:第1课 鸦片战争

二、新课

阅读第1课课前提示。

1.第一目 林则徐虎门销烟

检查预习案并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⑴提问: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19世纪中叶,英国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因为鸦片走私能牟取暴利,于是,英国商人便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⑵提问: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

提示:损害身心健康;

白银大量外流;

吏治腐败,军队丧失战斗力,等。

⑶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

教师引导:最开始的时候,林则徐禁烟的做法是——禁海口、禁吸食。但是这些方法都很难彻底禁绝鸦片的走私泛滥。经过调查研究,林则徐决定从禁止货源入手,把英国鸦片贩子囤积在广东海面趸船上的鸦片查缴,以彻底禁绝鸦片。这一做法,对于禁烟是非常有效的,但也是最需要勇气和决心的。

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意义在于,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这是值得我们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教师点评。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

(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2.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采取了什么方法?

(向中国走私鸦片。)

关于第3问,先多媒体显示:《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林则徐上书,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表

年份 英国输华值 中国输

英总值 入超 正当

贸易值 鸦片

贸易值 总计值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材料二

材料三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林则徐集·奏稿中》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

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 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有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

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图提问:①材料体

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利益自我牺牲爱国精神。)

②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他指挥虎门

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精神,故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 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诉诸武力,因此有

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让学生

讨论、引入探究二。(提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事,林则徐的禁烟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2,学了这节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落后就要挨打。

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放眼看世界,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4

一、教材分析

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已建立了东方殖民体系,拥有广袤的领土,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鸦片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林则徐为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3.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整合历史资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学生自我认知的智能,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卑劣、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学习林则徐忧国忧民、严厉禁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对民族英雄的钦佩、爱戴的情感。

通过对清政腐败无能,外强中干而不堪一击的了解,一方面,对封建没落贵族的懦弱无能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从耻辱中感悟国力衰微、落后遭劫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

通过阅读爱国将士关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国的事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

三、教学思路

(一)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

1.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这一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英国与中国贸易的出超地位,使其从事毒品鸦片贸易;②走私鸦片让英国牟取了暴利,给中国带来灾难;③林则徐严厉禁烟,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条约》:①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中国战败;②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③第一个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2.难点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理解一个“沦”字,其次,分别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独立,实质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等都受帝国主义国家控制奴役,仔细观察五处通商口岸和香港岛的地理位置,不难发现,这是英国掠夺中国原料和倾销工业品的据点和通道。清政府军事上处于劣势,几乎失去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随炮火接踵而至,并占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国)仍保留封建剥削制度,维护其腐朽统治。关于这一内容,依据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归纳: 提醒学生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有一个渐进过程,中英《南京条约》仅仅是开始,教材叙述这一内容时,“逐步”一词要特别注意。以后的学习中,会进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程度的进程:开始──加深──完全沦陷。

(二)教学方法

1.学生分小组研读“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并归纳成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查阅“鸦片战争形势图”,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让学生获得只有国力强盛,才不致于受欺凌的认识。

3.分小组讨论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历史材料说明问题,形成知识迁移能力。

(三)教学资源

1.“课标”内容标准。

2.教材及《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

3.教学挂图和《中国国耻大事记》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

4.教师提供与“鸦片战争”历史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资料展示):走私船“快蟹”图片,提问:这艘船英国用来干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这么做?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板?书)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提?问)思考:19世纪上半叶,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当时,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四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

(资料展示)展示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年度 1765-1769

每年平均数 1795-1799

每年平均数 1830-1833

每年平均数 欧美海上输华总值(=100℅) 1774815 5908937 9192608 英输华值 1192915 5373015 7335023 占欧美各国输华总值℅ 67.2 90.9 79.8 向欧美各国输出总值(=100℅) 4177900 7937254 13443641 输英总值 2190619 5719972 9950286 占中国输出总值℅ 52.4 72.1 74.0 中英贸易中国出超情况:出超(+)入超(-) (+)

997704 (+)

346957 (+)

2615263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的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投影展示资料,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的概况如何?

(板书)英国入超

(提问)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人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向中国走私鸦片。

(资料展示)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陈澧《炮子谣》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对鸦片的走私及危害有个直观的感受,得出鸦片走私“为害甚巨”伤及清王朝的根本之结论。

(小组活动)巧填数字游戏:阅读教材,将下列选项:

①虎门销烟;

②倾销鸦片,烟毒肆虐;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篇5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事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和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此培养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

【教学准备】

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生对抗日战争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但是主要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中教学要在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加强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和历史地位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回顾—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板书设计】

回顾历史——日军侵华(步骤、原因、滔天罪行)

抗日战争 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全民族抗战)

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感悟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同学们知道《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哪一年吗?(1935年)

是什么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

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历史、探究历史和感悟历史三个主题来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回顾历史——血腥野蛮地侵略(日本侵华)

1、步骤

(由于高中生对抗战史的主要事实比较清楚,本目主要采取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最惨无人道的野蛮侵略,同学们,你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史,请你们回顾:日本帝国主义在三四十年代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华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在学生回答后, 课件打出:《中华民国地图》,在图中相应位置闪动出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侵华事变,中国大片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原因

【探究思考】:“小”日本为何会侵略“大”中国?

(1)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课件打出“国策基准”的材料)。

(2)经济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摆脱经济危机。

(3)外部原因:国际社会的绥靖政策和国共内战。

(衔接过渡)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犯下了滔天罪行。

3、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如累累白骨、杀人比赛(向井和野田在进南京城前谁先杀100人,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突出遇难者300000人。

(2)潘家峪惨案:课件出示现场一角等图片,死难者1200余人。

(3)七三一细菌部队:课件出示活体实验、2003年中毒后李贵珍等相关图片。

【探究讨论】同学们在看了这些图片之后一定深有感触,请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学生回答)。

【学思之窗】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

(武士道精神,泯灭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人们常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我要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日两国是一衣带血。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战败投降,在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中,以最野蛮、最残暴、最惨绝人寰、最没有人性的手段在中国进行着大破坏、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神州在流血,中华在哭泣。偌大的中国乌云密布,哀鸿遍野。泱泱中华,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中国的出路何在?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那个时代有血性的中国人,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探究历史——不屈不挠地抗争

1、全民族抗战

【探究合作】:如何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新闻发布会:将班级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国共双方】

请分别代表国共双方阐述自己对抗战的贡献。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国民党正面战场:

    69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