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舒洪0分享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5篇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历史的复习工作,老师就会提前准备历史教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1)

根据湖北省20__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__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__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__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__年暑期—20__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2)

【课程目标】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内容解读】

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共三课,前一课讲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后一课讲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本课则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重点介绍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整体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脉络和主要趋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体现出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欧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理解欧盟成立背景和欧盟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影响。探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过程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

教法:材料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循环展示图片--欧洲各国照片//欧洲之星,欧洲火车通票,欧元,签证,欧洲身份证//背景音乐--欢乐颂)(音乐起)(在美丽的赛纳河边漫步,在巴黎圣母院前祈祷,惊叹于艾菲尔铁塔的壮观,感受到罗马竞技场的宏大,在威尼斯水城体验异国风情,在凯旋门前领悟历史的沧桑)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欧洲美景,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想把欧洲游个遍!现在只要你愿意,带上欧元,手持欧洲火车通票,乘坐欧洲之星,即刻体验欧洲旅行无限美妙……而这一切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一个组织,那就是欧洲联盟,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大欧洲”,是它让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走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前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历史展馆,去触摸历史。

讲授新课: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或地区,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在当今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下全球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或过程。

【自主学习】

问题1:欧洲联盟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你认为欧盟的成立有何意义?

问题2: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问题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建立的?简述其形成过程与历史意义。

一、欧洲联盟

在上学期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中学习过有关欧共体的建立过程,而欧共体正是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欧洲联盟的前身。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可能性:

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③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为什么积怨极深的德、法两国能够携手合作?

(1)法德在二战后沦为二、三流国家,西欧任何一国都不是美苏的对手。欧洲要自强,唯有联合。

(2)因为历史的教训使两国人民认识到和平交往才能够共同发展。

自1870年普法战争以来,为发展重工业,法德两国为争夺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的铁矿,德国鲁尔的煤矿,屡次大打出手,以致两败俱伤。反思历史,何不优势互补。

合作探究2:“(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想像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舒曼)请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煤钢联营将鲁尔地区(德)洛林地区(法)等煤钢基地由国家的管辖转而置于新的超国家机构的监督下,这就杜绝了法、德将这些资源用于战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济联系的加强本身就具有阻止战争爆发的作用。

(2)必要性:

①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走向联合。

②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2、欧共体的建立(经济实体)

(1)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2)1957年签定《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的签定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1967年,欧洲六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合作探究3:欧共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区别:

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它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而成。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构成欧洲共同体的三个机构中的一个。

欧共体建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极大发展,那么此后欧共体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呢?欧洲各国开始由经济合作向政治合作发展,欧洲联盟建立。

3、欧洲联盟的成立(政治实体)

(1)1992年,欧共体12过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

(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正式问世。

合作探究4:欧元共分7种面值,即5、10、20、50、100、200和500欧元,每种纸币正面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此外还描绘了欧盟的12颗五角星,它们充满活力,和谐地并存于当今的欧洲。纸币的反面是各类桥梁,包括很早以前的小桥和现代先进的吊桥。桥梁被视为纽带的象征,象征着欧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纽带。各种门、窗、桥梁等图案分别体现了欧洲各时期的建筑风格,

面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古典派,浪漫派、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和洛可可式、铁式和玻璃式、现代派建筑风格。欧元硬币由8种面额组成,包括1、2、5、10、20、50欧分和1,2欧元,并具有一个统一的硬币正面和一个体现国家特征的硬币反面。

指导学生阅读P107“欧元”和上述材料,思考:通过“欧元”你想到了什么?

(1)从欧元图案的建筑样式可看出一张张欧元折射出欧洲具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2)欧元的票面都是以具有浓郁欧洲特色的窗户、门、桥梁等建筑物为图案,同时以12颗五角星紧紧环绕的欧盟旗帜做统一背景。意味着开放、合作与沟通是欧元的主题。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灿烂文化。

合作探究5:欧元启用的意义是什么?

(1)欧元的启用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果,用货币统一来确定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欧元还是欧洲身份的一种象征,它使得欧洲公民切身感受到做欧洲人的感受,对于推动欧洲的政治一体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欧洲联盟成立的意义:

(1)对欧洲:

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欧盟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最大贸易市场、单一货币制度、商品免税、“无国境”、联合打击犯罪、延误飞行获补偿、海滩河流更干净、互相认可学历、强制温室气体减排、带薪休假4周、移动电话资费降低、统一的驾照、自由的就医政策。

(2)对世界: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3)对中国:

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合作探究6: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欧洲的联合有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性质上: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内容上: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2007年4月13日电 欧盟完成第六次东扩,将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吸收成为成员,欧盟成为了拥有27个成员国、人口达4.8亿、疆域400多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欧元的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经济总量与美国不相上下。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1、背景:

(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为与欧共体等抗衡,寻求发展机会。

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与西欧、日本角逐,攫取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过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宗旨:

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15年)。

4、特点:

(1)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2)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评价:

(1)作用:

①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②加快了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④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2)问题:

由于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对欠发达的墨西哥造成民族工业受损的后果

北美自由贸易区带给墨西哥什么?

(1)10年来,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增长近2倍。

(2)过去10年中墨西哥年均吸引外资高达120亿美元,是印尼的3倍;人均收入增加24%,达4000美元。

(3)墨西哥经济规模达到5940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现在的第9位。”

(4)墨西哥农牧业受到强烈的冲击, 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造成130万农民破产。

尽管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发展水平悬殊,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不同,其发展进程也非一帆风顺。但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表明,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同规模的发达国家之间要比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的国家之间进行一体化更为艰难,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却更有现实意义。在合作的过程中,只要坚持分阶段推进,以互惠合作为宗旨,落后国家量力而行、发达国家有所让步,合作将会取得双赢的成效。

(3)启示: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适应形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②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3)

【课标要求】

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欧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探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下,各国应如何面对历史与现实消除隔阂、加强合作;各国应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梳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相关资料,认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当今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

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围绕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重点介绍了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出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不仅有可能,而且还有一定的内在动力。

由于这课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应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加学生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感性认识,加深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本课涉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如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甚至包括教材没有涉及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经济集团,需要利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向学生讲明这些组织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循环展示图片——欧洲各国名胜照片、欧洲之星、欧洲火车通票、欧元、签证、欧洲身份证,背景音乐——欢乐颂(欧盟盟歌)

导入语:漫步在美丽的赛纳河边,来到巴黎圣母院前祈祷,惊叹于艾菲尔铁塔的壮观,感慨于罗马竞技场的宏大,在凯旋门前领悟历史的沧桑,到水城威尼斯去体验异国风情。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欧洲美景,听着这美妙的贝多芬交响曲,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想去欧洲旅游一番呢!现在只要你办一张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签证,带上欧元,手持欧洲火车通票,乘坐欧洲之星,即可随我一起体验这无限美妙的欧洲之旅……而这一切的便利,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功于一个组织,那就是欧洲联盟,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大欧洲”,是它让欧洲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走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前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历史展馆,去触摸历史。第一站我们走进欧洲联盟。

新授课:

第一目:欧洲联盟(EU)(板书)

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

多媒体展示——早在200多年前,法国文学家雨果就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不同时期的欧洲版图的变化,从罗马帝国到法兰西第一帝国、从工业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西欧经济、政治形势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欧洲历史的荣辱兴衰,进而启发学生思考。

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像拿破仑一样的统治者曾经试图使用最强大的武力来统一欧洲,却都失败了。虽然从新航路开辟到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在近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留给欧洲人民的,是一个充满仇恨和痛苦、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同强大的美国相提并论。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这样感慨他在二战后的尴尬地位:“我的一边坐着的是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的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儿”。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讨论探究】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分析总结出战后欧洲开始一体化探索的原因?

一、原因:

1、必要性:

(1)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美苏争霸中面临危机,美国进行经济渗透,苏联进行政治威胁,而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与这两个超级大国抗衡,因此,要摆脱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带来的威胁,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能走联合的道路。

(2)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政策上加以协调:为了更好的利用欧洲资源,更好的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可能性:

(1)西欧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贸易联系紧密,有利于联合;

(2)文化和价值观上具有认同感;

(3)近代欧洲国家战争和冲突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人们渴望统一。

【趣味探究】怨恨极深的法、德

为什么曾经是世仇的两国能够密切地合作?

(1)美国的推动——为了实施遏止苏联的战略,决心复兴联邦德国,支持欧洲一体化,形成一股与苏联、东欧抗衡的力量。

(2)德国的诚意——战后的联邦德国百废待兴,审时度势,采取主动争取法国谅解的姿态,换取法德和解。

(3)联合自强,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战后初期的欧洲,风雨飘摇,经济凋敝。昔日的世界强国,不能忍受这种尴尬的境地,力求东山再起,选择了与德国联合自强的道路。

(4)经济发展的互补性——长期战争的根源就是两国边境阿尔萨斯、洛林的煤钢资源,

反思历史,何不优势互补?

1950年,在法国外长舒曼的推动下,从煤钢资源的共享方面,法德两国迈出了西欧联合自强的第一步,开始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探索。

二、形成过程:

多媒体播放欧盟形成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欧盟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时间、相关事件、性质和特点等。

1、欧共体

(1)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六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六国又签订《罗马条约》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3个机构合并,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2、欧盟

(1)1992年,欧共体12国首脑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欧洲朝着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方面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2)1993年,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普遍说法是因为欧盟一开始只有12个国家,代表了欧盟的开端。实际上这个十二星旗代表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十二星冠,寓意圣母玛利亚将永远保佑欧洲联盟。

【练习巩固】

1、欧洲联盟的形成,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过程是( B )

A、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B、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

C、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

D、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

2、右图中的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A )

A、欧洲开始一体化的进程 B、世贸组织建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D、欧洲联盟建立

3、扩大:欧盟成立后,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不断有一些其它的国家要求加入,从最初欧共体6国,到欧盟12国,视频中2004年第五次扩大达到25国,教材地图中提到今天27个成员国。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又加入欧盟,使今天的欧盟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政治集团。

4、特点: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

5、性质:经济政治联合体

过渡: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欧元

6、发展:欧元的出现(1991年)

多媒体展示——欧元样式、图案(结合教材)

同学们从一张张欧元纸币的正、反面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什么吗?

处处留心皆学问(欧洲的发展历程、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面门和窗—象征着欧盟所推崇的合作和坦诚精神;反面桥梁—象征着欧盟各成员国间及与其它国家间的联系纽带。)

随着2002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欧元区12国的3.04亿民众将告别他们祖祖辈辈使用的法郎、马克、里拉等货币,开始使用统一的法定货币——欧元。

B、意义:欧元的诞生,对欧洲经济一体化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质的飞跃

(1)有效消除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加便利,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经济的发展;

(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它巩固了过去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果,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

(3)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对美元产生了冲击。

一个真正统一的“大欧洲”出现了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4)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_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__年2月-20__年3月中旬)

20__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__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__年5月-6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精选篇5)

一、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_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挪”是指原有教材某些内容调整了顺序,给人更强烈的印象。例如,《考试说明》中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以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主线编排,即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美国的霸权政策调整后的顺序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德国的_和北约组织的形成、美国在亚洲进行的局部战争。

2、探索建立知识整体结构的方法,寻找知识考查的切入点。

高考历史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方法,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学科知识并进行学科知识的联想、拓展和迁移能力的自我训练。由于各学科特点不同,复习方法侧重点也不同。历史学科侧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史鉴今,注意史论结合。可将现行教材和新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运用图导法建立知识整体结构。采用相关知识统整表、知识结构图解、知识结构螺旋形等方法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加强对专业的点拨和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首先,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教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我想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选用综合性的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第三,我们要求学生课外选取材料编制一些试题,并写出命题角度,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并拟定答案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第五,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第六,在复习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本学期教学的基本任务

1、综合科完成中国历下册的教学,并适当进行相应的单元知识串讲。

2、专业班的历史教学本学期完成中国古代史的新课教学和中国近现代下册的第一轮复习,其中下册因时间关系不能完成的部分在下学期开学后一个月之内完成。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历史事物认知和分析评判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专业班全面强化基础,狠抓落实,同时全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高考的针对性训练。

5、抓好专业班的培优工作,确定典型,重点突破和提高。

三、主要措施和方法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70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