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谚语

日东 1172分享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下面是小编提供的关于清明的谚语,希望帮到大家。

  清明谚语

  1、清明要雨,谷雨要淋。

  2、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3、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4、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5、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6、清明下雨雨绵绵。

  7、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8、清明冷,好年景。

  9、淋透扫墓人,耩地不用问。

  10、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11、北风吹过头,南风来报仇。

  12、清明蒜不在家,数伏蒜不在地。

  13、三月清明不用忙,二月清明早下秧。

  14、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

  15、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16、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

  17、施上尿素两三天,才能开始把水灌。

  18、清明有霜梅雨少。

  19、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

  20、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

  21、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22、大风不过晌,过晌刮得狂。

  23、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24、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

  25、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清明的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2.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16-17] [50-51]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热门标签

    90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