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逆向思维与作文立意

梓荣 1172分享

  立意是文章思想表达的起点,逆向思维又是作文立意创新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论逆向思维与作文立意,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这就是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

  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写作文,要想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或者不愿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老调重弹,就必须充分地运用逆向思维。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展开逆向思维呢?

  学生逆向思维几乎是一种被训练的有意识的结果,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需有一个前提,就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确定,角色定位旨在转换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准备一个立体化、动态化的平台。

  首先,从课堂管理者转变为讨论组织者。为学生提供课题,将课堂重心由施加压力转变为组织谈话。其次,从材料收集者过渡到材料验收者。教师在最初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可思考的材料,在形成一定材料范式之后,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和阅读中观察并思考材料中的问题。第三,从观点授予者转变为讨论参与者。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打造生本课堂,驱除教师中心论的观念,改变学生习得“魔弹论”的观念。第四,从结论仲裁者转变为思考推动者。也即是说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以致其探索热情的高涨;并与学生分享思考成果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第五,既是讨论主导者又是探索引导者。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并善意而非强制引导学生以逆向的方式思考问题。

  当小学语文教师在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之后,在培养习作逆向思维习惯的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阅读与习作、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定期为学生提供思维材料(以故事性题材为主),从而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理解材料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和学生共同参与:

  一、找一找,是否有被忽略或被掩盖的另一面。常人的认识,往往会犯片面性的错误。讲缺点就忽略了优点,看到成绩就看不见错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敢于从常人思维缺陷方面思考问题,为学生善于思考提供勇气和可能。

  比如对于《失街亭》,人们往往只看到马谡麻痹轻敌而又刚愎自用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也有可贵的另一面。有位同学在《为马谡说句公道话》中这样说道:马谡在军情紧急的关头,能自告奋勇、挺身而出,并毅然用身家性命担保,立下军令状,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赞扬吗?想到某些大大小小的“官”,国家养之前日,用之一时,却“相互推诿,无一愿动”,不更觉得马谡自请出兵的可贵吗?再者,当马谡兵败回营,孔明按军法处置他时,他又能勇担罪责,这不比那些在工作失误中互相推诿,或想法庇护,或昧着良心嫁祸于人的人要强的多吗?

  这种勇于发掘人们忽略的一面,说人说未说的写法,比起人云亦云的文章自然要耐读一些。

  又如作品《荷花淀》,它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作者却没有大肆宣扬战争的残酷,而是走出常规,从战争的狼烟中捕捉美的形象:那月夜蒲苇中的编席图画,那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寻夫的幽默对话,那打捞战利品趣味盎然的场面……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挖掘出来的题旨更富有独创性和新颖性。

  二、看一看,能否从被认为“正确”的事情中发现其不正确的因素。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人们常常会凭着某种热情去赞赏和模仿它,从而迁就了它的不足乃至错误的一面。如果善于发现和指出这些方面,文章便能留给人很深的印象。

  比如我们党曾在领导干部和群众中施行“三同”政策,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大受赞赏,备受推崇。但有人却反向思考指出:干部与群众关系在这样的三同中变得密切了,但干部的本职工作却可能被耽误,所以完全是做着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事。

  又比如“母亲端坐在她的生日里”、“女儿睡在第三乐章里叹息”。本来“生日”不能“坐”,“第三乐章”也不能睡,但作者却能借助一种貌似错误的位移来实现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问一问,能否树立一个对立的观点来更新人们都认为是“对”的旧论题。试想没有逆向思维,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可能产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法诞生;甚至电脑技术也会夭亡。如清代学者龚自珍就曾以病梅作喻,表达了对封建制度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但有人篇篇就此写了《“病梅”不病》的文章,指出梅经过“斫直”、“删密”、“锄正”,更具有艺术价值,这样的梅不应看作是“病梅”。假如一个人不修边幅,不理头发,不剪指甲,那将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文章,读了自然令人难忘。

  “人云亦云”、“老生常谈”对同一题材唱着老腔调的习作还普遍存在,“不拘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这是郑板桥的作画经验,写作要敢于从井底跃起,超越旧有的时空界限,跳出原有的时空界限,跳出原有的感觉与思维定式,在新时空里获得新认识,新意念。

  四、想一想,能否立一个对立观点与正确观点共存。人们常常只知道事物一面的不可行,如“不求甚解”本是读书的大忌,可邓拓先生却反其意而言之。他说: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又比如,以“近朱者赤”和“近墨者黑”两个对立的论题做题目。习作中反其道行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或许更能在立意上表达与众不同的声音。

  再比如说,同样写柳树,王之涣用它表现离愁别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白居易却用以疾恶刺丑——“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能持;持条用樊圃,柔脆非为宜。”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从中流露出寂寞伤感、孤芳自赏的消极情绪,毛泽东则反其意而用之,表现出无所畏惧、乐观谦虚的博大胸怀。

  以上四个方面的是逆向思维的不同表现形式。总之,学生应在在日常积累(自身观察生活和阅读书籍思考)的基础之上,“找一找”材料中的“潜台词”,即那些被人忽略,或者作者有意确立的观点立场,其实也是挖掘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缺陷。“看一看”常规流行观点的缺陷,要延续思考材料结论之后的结论,即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例如鲁迅写过《娜拉走后怎样》揭示出娜拉的命运“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以此阐明社会上流行的“对易卜生的戏剧中的‘娜拉出走’表示赞扬观点”的反对。“问一问”材料所体现的观点正确吗,即敢于挑战权威,这是逆向思维的勇气基础,也是逆向思维的品质表现。“想一想”一个物象的多层寓意,例如乌鸦衔石喝水的故事,它除了告诉人们不拘一格地解决问题,还有没有可能会拘束了人们的处事思维。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只关注了象征寓意,却忽略了故事本身——“解决喝水的方法,还可以用吸管”。所以,这个一层不变的寓意会掩盖故事再次衍生的寓意。学生只有将四个方面融通,理解其并列而又递进的关系才能在习作立意时发出不同的声音。

  正如前文所述,逆向思维是长期有意识训练的结果,依托生活经历,往往会产生常规思维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审美的疲劳也会由此而产生,习作中观点的“老生常谈”便成为常态。教师扮演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角色是学生习作立意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逆向思维对学生习作所产生的效能,也就不言而喻。习作的言语是思维的结果,逆向思维可造就学生习作的新颖观点和陌生化语言;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使行文风格真实,谨慎,谦逊;并且对学生思维和语言之间的隔阂具有缝补作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逆向思维必须建立在全面、准确地理解原材料、理解题目内涵的基础上,千万不能一味地标新立异,为求异而求异。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中肯的分析,通过日常训练,使学生下笔成文,涉笔成趣,真正从思维的高度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