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路径和图式有哪些

梓荣 1172分享

  写作技巧永远也学不完,但不同的技巧背后原理却是一样的。因此掌握写作原理远比学习写作技巧重要。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写作思维路径和图式,一起来看看吧!

  写作,就是将大脑的编码翻译出来。

  编码,即生产信息;

  翻译,即输出信息。

  这就好比显示器将主机编码显示出来。如果直接翻译成为文字,就是作文(写话、习作或文学创作);如果翻译成了别的语言形式,还得转译,从别的语言形式转译为文字。比如我的大脑编码是“举起右手”,我作出回应,并且举起右手,这里我用的体式语,我要完成写话,还得将这种体式语转译为文字“举起右手”;再比如我的大脑编码是“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但我将其讲了出来,这里我用的声音这种载体,我要完成作文,还得将其转译为文字这种载体。

  写作需要借助语言这一工具来实现,但语言可以是多种形式:绘画、唱歌、演讲、没心活动、意识流……不同语言形式的文本载体,分为文载、声载、图载、视载等。因此语言不等于文字,文字只是语言的一种载体。比如大脑编码“明白”,既可以用“明白”一词或者用嘴发出“明白”之声,也可以用“ok”代替,或张嘴说“ok”,还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做一个“ok”手势,五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载体都是对大脑中的同一套编码进行翻译。五种形式的翻译显然都是写作,而作文则需要借助文字。

  所以作文就是将大脑编码用文字翻译出来。那么,大脑又是怎样进行编码的呢?

  我们知道,计算机编码“10101010……”由“0”和“1”两个基本字符构成;儒家十三经之首的《易经》六十四卦是由“—”和“- -”两个基本符号演绎出来的;再豪华的建筑也都是由砖头、钢筋和水泥等基本材料搭建而成的;无论什么样的人,体内主要都只是以下几种元素:碳(C)、氢(H)、氧(O),这也就是人类思维一致的缘故。

  总之,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单元构成的。

  写作也不例外。

  经过我的多年的研究,我发现写作无非“因”和“果”的显(显性因果)、隐(隐性因果)结构。结构的过程,也就是人类思维外化的过程。

  A.如果因和果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等转化,即“因=果”,则视为全因果;

  B.如果有放大或缩小,即“因≠果”(因>果;因<果),则视为半因果;

  C.如果缺其一,即“因=0”或“果=0”,好比乾卦只有“—”坤卦只有“- -”,则视为零因果。

  以上三种情况,将重点研究全因果,适当兼及半因果。零因果生活中常见,但是写作中用得较少,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变成了甲虫,就是有果无因;再比如大街上行走,万吨黄金莫名砸在脚前。而有因无果的情况更为常见,比如打了一上午的雷,结果一滴雨都没下。

  显、隐两种结构,重点研究显性因果。研究显性因果,主要借助文本的外部结构;研究隐性因果,主要借助文本的表达意图。

  █显性因果

  □一因一果

  一、单一结构。如:因为迟到所以罚站;因为贫穷所以辍学;因为不饿所以少吃;因为喜欢所以买下……写作就是将这一因果关系具体呈现。

  二、一因一果形成因果链。请看谚语:

  丢失一个钉子(因)—(果)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因)—(果)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因)—(果)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因)—(果)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因)—(果)亡了一个帝国。

  我们发现,谚语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上一个环节产生的结果,同时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从而将一个钉子的丢失与一个帝国的灭亡建立起联系。如果读得更加仔细,我们还将发现,总是一个小的原因产生一个较大的结果,也就是每一个环节都有放大,这也就是因小于果的半因果情况。

  这一现象就是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反过来看,蝴蝶效应也就是一因一果的不断推演。既然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么一个喷嚏完全可以引起星球毁灭。

  作者江阳昊读中学时完成的《一个喷嚏和两个星球的》就是这样构思的(下面只是展示思维结构链条):

  马克鼻子痒打喷嚏(因)—(果)马克撞到了树上(因)—(果)树上窝中的鸟蛋坠落摔碎(因)—(果)鸟妈妈含恨而死(因)—(果)鸟爸爸寻死不成转为愤怒(因)—(果)鸟爸爸啄破煤气管(因)—(果)煤气爆炸(因)—(果)四号楼房倒塌(因)—(果)几十幢楼房跟着一起倒塌(因)—(果)造成交通事故(因)—(果)有人侥幸逃脱(因)—(果)驾车出游坠崖(因)—(果)营救者发现金矿(因)—(果)人们开采金矿导致山体倒塌(因)—(果)核电站爆炸(因)—(果)数百枚携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向某个国家发射(因)—(果)引起人类公愤(因)—(果)世界陷入战争(因)—(果)地球毁灭(因)—(果)火星总统禁止打喷嚏(因)—(果)火星人民大量被杀(因)—(果)火星人发动暴乱(因)—(果)火星航道改变器被损坏(因)—(果)火星毁灭。

  同样,选进教材的课文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也都是这样构思完成的。因果推演如下:

  《羚羊木雕》:体育课上我的裤子破了(因)—(果)万芳把她的裤子换给了我(因)—(果)我因感动万芳的仗义赠送她羚羊木雕(因)—(果)妈妈发现羚羊木雕不见了追问下落(因)—(果)得知羚羊木雕的去向以后妈妈逼我要回来(因)—(果)我要回羚羊木雕后非常难受……

  《皇帝的新装》:皇帝喜爱新装(因)—(果)引来了两个骗子(因)—(果)皇帝怕上当(因)—(果)派老大臣探听虚实但大臣怕被认为不称职(因)—(果)皇帝自己查看也怕被认为不称职(因)—(果)大家都不敢说真话(因)—(果)最终上演了裸奔的闹剧。

  以上因果推演过程中,基本上属于同等转化,即多大的因产生多大的果,属于全因果的模式。

  这种因果推演思维属于递推思维。图式如下:

  ……果(因)→果(因)→果(因)……

  □多因一果

  多因一果,即多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一个结果(这个果往往也就是文本的意图),各个因子之间并列重复。写作过程,就是提供充足的“因”说明(证明)“果”。

  一、经典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思维结构如下:

  (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因)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因)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因)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因)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因)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因)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因)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因)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整个这首歌词,开头和末尾两句都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是这首歌词所表达的意图(果),中间每句都是说明“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因)。整首歌词提供了八个因子,每一个因子都指向果,都是果的依据。八个因子之间并列重复,减少或增加都是可以的,到底呈现多少个作者说了算。

  二、马云的演讲稿《懒惰是一种智慧》,为了说明懒惰是一种智慧,马云列举了无数个生活实例(因)。思维结构如下:

  (因)比尔·盖茨懒得记复杂的dos命令,编制图形界面;

  (因)可口可乐老板,糖精加凉水装瓶就卖;

  (因)罗纳尔多等球砸中,才踢一脚;

  (因)麦当劳老板,两片面包夹块肉就卖;

  (因)不想爬楼梯的人,发明了电梯;

  (因)不想走路的人,发明了车子和飞机;

  (因)懒得一个一个杀人,发明了原子弹;

  (因)懒得每次去计算,于是他们发明了数学公式;

  (因)懒得出去听音乐会,于是发明了唱片、磁带和CD;

  (因)懒得运动活得最长,比如连肉都懒得吃的和尚;

  (因)乌龟懒,活千年,寓言中还跑过了兔子;

  (因)牛最勤奋,吃的是草,还要挤它的奶;

  (因)公司最勤快的人待遇最低,发呆者工资最高;

  (因)……

  (果)懒惰是一种智慧。

  三、唐宝民的散文《大师总是弯着腰》,为了说明大师都很谦逊——总是弯着腰,也用了多因一果的思维结构:

  (因)83岁著名学者吴阶平看望生病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泌尿科专家郭应禄,因为门铃坏了,便误以为弟子睡着了,在门外等候长达半个小时。

  (因)中央电视台编导周兵和白岩松到季羡林家做节目,季老当时坐着,白岩松要给季老一张名片,季老立即站了起来,弯着腰等着他掏名片。

  (因)马季应邀在一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天冷,剧务带他上街买毛衣,挑件200多元的马季硬说不合身,自己挑件39元的,穿身上就不脱了。

  (因)鲁迅在大街上为一个车师傅清理掉伤口中的碎玻璃,又用消毒水为他清洗干净,上药,包扎,还送钱,嘱托在家静养。

  (果)大师都很谦逊——总是弯着腰。

  这篇文章很短,不足一千字,提供了四个因子,完全可以舍弃一个,保留三个一样能够证明那个“果”。那么长一点的文章是否也遵循这种思维结构呢?

  四、张博文的杂文《荆轲是靠不住的》曾刊登在《特别关注》上面,2500多字。思维结构如下:

  (因)游手好闲的浪荡子

  (因)骗吃骗喝的假义士

  (因)剑术实在不怎么样

  (果)荆轲这个人靠不住

  这是一篇杂文,作者提供了三大铁证(因),进行论证,因此荆轲刺秦必败无疑,荆轲这个人压根就靠不住(果)。

  五、熟悉教材的人都知道王安石所作的《伤仲永》,其思维结构和本篇一模一样:

  (因)父亲的短视

  (因)乡邻的捧杀

  (因)自身的荒废

  (果)少年天才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

  上面我们分析了歌词、演讲稿、散文、杂文(议论文)和文言文,都会用到多因一果这种思维结构,尤其是议论文。但凡写议论文,都会运用多因一果。

  那么,说明文或小说会不会也采用这种思维结构呢?

  六、选进教材的叶圣陶先生所写《苏州园林》、罗贯中所写《杨修之死》两篇课文就用到了这种思维结构。

  (一)《苏州园林》的思维结构:

  (因)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因)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因)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因)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因)不容欠美伤美的败笔。

  (果)我认为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很高。

  叶圣陶先生从五个方面分别说了苏州园林的四大讲究和一大不容,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维度都说明苏州园林艺术成就非常高。

  (二)《杨修之死》思维结构:

  (因)聪明解读“鸡肋”乱了军心(斩之);

  (因)正解曹操门内写“活”字(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因)一盒酥时间(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因)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操闻而愈恶之);

  (因)搞曹丕招揽吴质,反被曹丕利用(操因疑修僭害曹丕,愈恶之);

  (因)唆使曹植斩杀门吏(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因)为曹植做答教十余条(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果)杨修被斩。

  杨修被斩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聪明解读“鸡肋”乱了军心,但也是以往间接原因累积的结果。

  不用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无论任何文体,都是因和果的思维推演。实际上,人类的思维就是如此。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情,都有明确的目的(表达意图),过程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证明)这一结果(果)。过程就是写作,这一过程也就是将大脑编码翻译成语言的过程。

  这种多因一果的推演方式,从思维结构上来看,就是举证思维:拿出或出示证据证明某个说法或某种情况。其思维图式如下:

  □一因多果

  多个原因共同作用可能产生一个结果;同样,一个原因也可能产生多个结果。比如一棵树被砍掉:

  (因)一棵百年老树被砍掉了

  (果)树根下蚂蚁没家

  (果)树上鸟儿没巢

  (果)路人少了歇脚处

  (果)平日里在树下摆摊算命的先生没了窝点

  (果)男孩子的秋千没地方可挂了

  (果)女孩子没了跳皮筋的地方

  (果)大人不能到下面去乘凉了

  (果)……

  这种思维结构很常见,也容易理解,比如课文《最后一课》:(因)最后一课。(果)环境变了;(果)课堂变了;(果)小弗朗士变了;(果)韩麦尔先生变了……叙事类文本写作经常会用到这种思维结构。

  与一因多果这种思维结构相似的,还有同因异果,即同样的原因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比如同样都贫穷,有人努力改变,最后变得富裕;有人安于现状,最后越来越穷。

  一因多果属于发散思维,同因异果属于求异思维,但两者的思维图式相同:

  有关显性因果,前面主要探究了全因果和半因果。全因果无须再论述,半因果又分为因大于果和因小于果两种情况,蝴蝶效应属于典型的因小于果。那么,因大于果可否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呢?比如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占去全部学科的三分之二,结果150分总分只考了50分,其他学科均考了120分以上;再比如培养一个孩子,花费全部积蓄,家人放弃发展机遇,结果这个孩子不争气,到处跟人打架......

  █隐性因果

  前面提到,研究隐性因果,主要借助文本的表达意图。

  研究之前,首先明确一点:任何一个文本,其本身都是一个大因子(因),而该文本所指向(承载、包蕴、表达)的目标就是意图(果)。如果意图直接出现在文本中(甚至有些题目就是意图,如《懒惰是一种智慧》《荆轲是靠不住的》《大师总是弯着腰》等),也就是前面讲的显性因果;如果意图隐藏起来,只能看到因,果则需要训着因的指向去推导或抽离才能找出来,就属于隐性因果了。

  比如下面这个谜面: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我们一读就知道谜底是螃蟹。很明显螃蟹(果)没有出现在谜面中,但是我们发现谜面的每个句子(小因子)都是对螃蟹某个特征的描述(说明)。如此谜面(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大因子,它是由许多小因子构成的。

  我们不妨将文本视为大因子,段落视为小因子,词句视为小小因子。细读任何一个文本都会得出如下结论:小小因子构成小因子,指向意图;小因子构成大因子,也指向意图,大因子也指向意图。写作则是阅读过程的逆过程:我们确立一个表达意图(果),然后提供一连串的因子。

  比如写一个女子美(果),写作就是提供多个指向“女子美”的因子(因子群):

  a.我看到她就醉了,炎炎夏日不知道喝、热、饿。

  b.看到她之后,感觉天下女子都变丑了。

  c.月亮见到她躲云里去了;花儿见了她感到羞愧不如;鱼儿见到她沉到水里去了;大雁见到她悄悄落到远方的草丛中去了。

  d.当她从一群人身边走过,凡是男子无不回头。

  e.很多人说她不真实,感觉她不属于这个世界,倒像是传说中的仙子。

  f.她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男子看着她,就跟痴呆似的。

  写作过程中并未直接说明女子很美,但每句话又都说明了女子很美。写作除开直接表达还有间接表达,实际上间接表达更普遍。间接表达往往属于隐性因果。就因果推演而言属于多因一果。而写作遵循最多的,也是多因一果这种举证思维路径。另外,无论是前面重点论述的一因一果、多因一果,还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就文本表达意图而言,都属于多因一果这种思维结构的表现。

  综上所述,写作实则是思维的外化,思维体现为因和果的结构,就像《易经》的阳爻和阴爻,先组合成8个经卦,再组合成64个别卦。整个写作因果框架如下: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9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