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智力开发的潜动力是什么-创造力

梓荣 1172分享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坚决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学生智力开发的潜动力是什么-创造力,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创造力 智力开发 潜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创造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坚决树立“为创造而教”的信念。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重视文化知识成果

  创造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就是说知识准备是成功的条件,没有知识,人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就缺少依据,创造发明也就难以为继。可见创造力的形成、发展有赖于浓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和必要前提。

  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首先要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上下功夫,使学生切实学好课内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其次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广阔的领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智力背景阅读”,认为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对知识的感受性越来越敏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发展创造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需要左右脑的协同参与。语文学习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的识音辨义主要靠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来实现。形体辨认则主要靠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来完成。

  另外,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也都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又要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构思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切实促进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展。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具有心理自由和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展示自己的认识活动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民主氛围的营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进入学生的交流过程,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使师生双方都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产生有益的影响。

  2.鼓励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美学意义。每个学生由于文化修养、生活经验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个性差异。

  这些差异就造成了每个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差异。例如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此句表明了作者对村中恶少的厌恶、斥责,感叹世风之薄,可以理解接受。有的学生认为杜甫这样写是对劳动人民的不尊重,应予批判。

  学生在这种语文学习理解上的差异,正是他们个性自由发展的表现,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并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就会在语文课上得到充分的张扬。

  3.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少优秀教师在这一方面已为我们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经验。

  如钱梦龙教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等,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不断的开掘。

  四、培养创造性心理品质

  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注重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内容。

  1.智力方面:创造力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能量,它是由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心理品质构成一体的综合表现。

  第一,创造力需要观察力作为基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积极开展探索性的观察活动。比如教《看云识天气》一课,就要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知识来认识各种云的特点并以此为据判断天气的变化。

  第二,创造力更离不开丰富和新颖的想象力。大凡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及科学家的成果,都是首先从他们非凡的想象力中得到启蒙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想象达到理解课文之目的。如讲读陆游《游山西村》时,教师要设法唤起和调动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从而再现出农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恬淡的乡村图景,进而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

  第三,创造力还要求思维具有独特性、求异性和批判性。要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白杨礼赞》可要求学生不断重复作者的观点,自选一个新的角度去赞美白杨树,也可要求学生以“白杨的短处”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非智力因素方面:创造力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诸如情感、兴趣、意志等,都是发挥创造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一,激发创造情感。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们的创作没有激情是不成的,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里唱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不成熟的创造性见解,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恰当的评价。这样,学生的创造激情才会高涨,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尽情发挥。

  第二,引导浓厚兴趣。兴趣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动力,也是创造的动力,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享受创造性学习的喜悦。

  第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是进行创造性工作和学习必须的心理条件。无论是理论上的新发现,实践中的创造发明,还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品创作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只有具备了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的意志因素,让学生感受模范人物的顽强意志,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作业,让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造力的培养,向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迫切的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热门标签

    59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