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记忆力以及对歌唱的兴趣

梓荣 1172分享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歌唱始终是基础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记忆力以及对歌唱的兴趣,一起来看看吧!

  优美动人的歌声不仅抒发了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且也给他们以美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歌唱一直是音乐审美教育最生动、最感人、最普及的艺术形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在课内外学了一首又一首歌,但是在需要歌唱的时候,则不能完整而准确地将每首歌演唱出来,特别是那些多段唱词的歌,有不少学生都背唱不全。这种教学方式,大大地弱化了审美教育的效应。因此,要优化歌唱教学质量,发挥演唱教学的审美“辐射”效果,则不是单纯地教学生会唱歌、唱好歌,而且要使学会的每一首歌能够融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便在生活中能够“随心应口”地演唱。这种充满自信心的歌唱表现,无疑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歌唱的记忆力的培养和运用是音乐教学的任务和教师的职责。

  歌唱记忆的心理特征

  歌唱记忆力是对歌曲心理痕迹保持和演唱再现的能力。由于从歌曲到歌唱包容了从文学(歌词)、音乐(歌谱)到演唱等多方面内容,经历了识记、保持、再现和歌声转化等心理――生理过程,因此,歌唱记忆力呈现出多元综合的特征。

  首先,从纳入心理识记的范畴来看,歌词是具有语义性的诗化文辞,它不仅是生活语言的浓缩、锤炼和加工,而且注入了音韵的美感,因此,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魅力,比一般的文字和语言给人的感受更深,自然也更容易记忆。其次,载入歌词的音乐具有旋律美的基因,经过作曲家精心构思、设计的歌谱赋予音乐以确定的形象和内容,这种由词曲交融构成的歌曲艺术形象,通过演唱转化为生动可闻的听觉艺术,在歌唱过程中直观地体验着歌曲所积淀的丰厚美感魅力,因而它容易给歌唱者心理留下较深的痕迹,也较容易保持。所以,歌曲是优质的记忆对象,只不过对它的记忆必须通过歌唱的途径来进行。如果选择非歌唱形式的记忆途径(如背诵、默读等),其效果肯定是不及歌唱记忆的。

  在歌唱记忆的心理过程中,歌曲的词与曲是同时进行的,歌唱时自然地呈现出“曲中有词,词中有曲”的水乳交融状态,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记忆效应。从歌唱记忆形成的审美心理积淀来看,它也造就了稳定性的心理定势,当人们听到熟悉(即纳入记忆)的歌曲曲调就会想到相对应的歌词(如听到 就想到了“一条大河”的唱词……),反之亦然。但是,由于在歌唱过程中音乐的艺术魅力大于歌词的美感,因此,对歌曲曲调的记忆强于对歌词的记忆,对歌曲的遗忘大都是歌词的遗忘。特别是在多段歌词作品中,常呈现出词曲结合不稳定的状态,往往第一段歌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后几段歌词常常出现回忆的障碍,甚至产生“张冠李戴”的错位现象。所以,这种“同曲异词”的歌曲结构,无疑应该是歌唱记忆的难点和重点。

  此外,由于歌唱又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一定的时间中进行的,每一句唱词乃至每一个字都有固定的时值,整首歌曲也必须“一气呵成”,决不允许中途停下来想想再唱。因此,歌曲演唱的记忆心理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时间性。

  通过以上对歌唱记忆心理特征的简要分析,我们就会清晰地看到:歌唱记忆有着自身的规律,它既可以通过艺术美的魅力加深记忆的心理痕迹,通过词与曲的有机联系提供有益的回忆和联想,但它又必须在有时限的前提下进行,必须在瞬间完成对词曲信息的提取和歌声的转化,这无疑对记忆心理的回忆和再现提出了更高的品质要求。

  演唱教学中的歌唱记忆

  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演唱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的任务。准确而熟练地记住所学歌曲作品的词和曲,就能够通过流畅而完整的歌唱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引自《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从音乐心理活动方面来看,学生在歌曲的学唱过程中,就开始了对歌曲的记忆。初始阶段对歌曲的记忆信息是来自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歌谱的视唱,对教师的范唱、琴声,都具有识记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是处于群体性的集体歌唱,因此,同学之间歌声的相互影响,还具有提示、渗透的作用。这些综合性的识记为歌曲音响痕迹的保持,奠定了记忆的基础。值得重视的是:歌唱的识记不仅是有明确学习目标的有意识记,而且还有多种美感(如旋律美、节奏美、音韵美等)参与影响下的无意识记,因此有利于激发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有利于歌唱痕迹的保持和提取。所以,歌唱教学实践证明:集体学歌记得快,效率高。但是,也容易产生个别思想不集中学生的“有口无心”的歌唱状态,这对歌唱记忆是不利的。所以,注意力在歌唱记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理解和情感的投入对歌唱记忆也有积极地参与作用。歌词体现着确切的语义内容,包容了鲜活的生活情景。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范唱和必要的歌词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歌曲的主题和具体内容,这样的理解记忆有利于深化歌曲信息的痕迹,大大优于机械记忆。同时,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就可以更好地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而情感心理活动又是记忆的强化剂,它能够激活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促使识记和感知的歌声信息深深地留下记忆的痕迹。此外,和其他记忆一样,歌唱记忆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先天性的遗传基因和后天形成的心理素质,对歌唱记忆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歌的“记性”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在歌唱记忆中,具有重要的参与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婴幼儿阶段对音调记忆的持久性与精确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小学阶段以后,对音调的模仿是深化音乐记忆的重要途径,对歌声的聆听、模唱大大地优于单纯对歌谱的记忆,而对歌曲的回忆也大多是从歌唱中进行的。

  歌唱记忆力的培养

  根据以上对歌唱记忆及其心理过程基本特征的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学生的歌唱记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一些规律可以遵循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记忆力。这些策略主要有:

  1.优选歌曲教材。歌海茫茫,但是很多歌曲都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大多缺乏高品位的真善美品格,因此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为了包括培养学生歌唱记忆力在内的音乐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必须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歌曲精品。由于这些优秀的作品具有旋律优美、流畅上口和真情实感的艺术品位,因此,在进入感知心理活动之后,它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产生“一曲难忘”的效果。反之,那些平庸的歌曲缺少艺术的光泽和魅力,难以留下记忆的痕迹,自然边学边忘。

  2.集中学生的歌唱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特定指向,是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表现。在歌曲学唱过程中,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歌唱对象,才能将歌曲形象识记得深刻、牢靠,以便能够有效地保持和随时提取。因此,要避免那些“有口无心”式的歌唱,教师就应该关注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让他们身心全部参与到演唱活动中来。

  3.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兴趣是行为的动力,也是记忆的基本前提。歌唱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少年儿童又大多富于爱唱歌的天性,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歌唱兴趣的有利条件。问题是教师如何运用这些“资源”,将学生的歌唱兴趣进一步激活。在这方面,教学改革以来的“愉快教学法”有许多可操作性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教师应该在不挫伤学生唱歌积极性的前提下,应用示范、表扬、激励等手段进一步将他们唱歌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科学合理地进行复习。复习是加强和巩固记忆的经典方式,因为复习可以通过有目的、有准备的回忆,找回并强化那些已经淡化的识记痕迹,使学习过的知识技能牢固化。就演唱教学来说,通过有效果的复习可以巩固已经学习过歌曲的曲调和歌词,不仅可以“温故而知新”,而且也是一种审美活动。但是,演唱教学中的复习,必须安排得合理有序。一般说来,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应该以平时每节课的短时间复习为主,期末可以安排一次集中复习;复习的方式应该多样化,集体唱、个别唱、表演唱可以有选择地安排。避免复习形式的单一化,以免影响学生的唱歌兴趣。

  5.充分运用课外的各种时机。由于基础教育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每周只有1至2节,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演唱教学只是多项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使所学的歌曲得到巩固,并从中培养和强化歌唱记忆力,就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课外的有利时机,使学生通过各种演唱实践活动巩固学过的歌曲,例如歌唱比赛、音乐会演出、兴趣小组等活动,都可以全面地锻炼和培养音乐记忆力。

  总之,歌唱记忆力作为音乐心理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歌曲演唱和整个音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但也只有通过演唱教学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为此,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和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59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