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热点资讯 > 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

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

广辉1865分享

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_养老金方案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凸显。为缓解老年人压力,各省养老金调整方案也随之出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

养老金2023各省调整方案陆续公布

我们来看看历年的数据。根据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养老金平均水平为3203元/月,而农村居民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294元/月。然而,由于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制不同,各省的养老金水平也各不相同。以2019年为例,养老金最高的是上海,达到了4654元/月,而养老金最低的则是新疆,仅为1103元/月。

那么,各省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又是如何制定的?根据国有关部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的通告》,各省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养老金调整方案,并在2021年9月30日前报送。具体来说,各省应参考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社保基金收支平衡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对于低于养老金平均水平3200元的养老金,能否多涨呢?根据各省公布的养老金调整方案,大部分省份的养老金涨幅都在5%左右,而且各省的养老金调整方案都没有特别针对低于养老金平均水平3200元的情况。因此,可以预计,

低于养老金平均水平3200元的养老金,在养老金调整中可能只能获得与其他养老金同等的涨幅。

总的来说,各省养老金调整方案的公布,是对老年人的一大福利。虽然低于养老金平均水平3200元的养老金不会特别获得优待,但总体来说,各省的养老金涨幅都是相对较高的。

养老金最新优惠政策

会议指出,发展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有利于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保障水平。会议决定,对政策支持、商业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对缴费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额予以稅前扣除,投资收益暂不征稅,领取收入实际税负由7.5%降为3%。

据了解,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被认为是我国建立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标志性事

参加个人养老金需要开设两个账户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5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有关情况。

在此次吹风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司长聂明隽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个人自愿参加,为了方便参加人轻易熟悉政策、轻松上手操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特别注重参加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聂明隽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介绍,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具体来看,一是参加的条件比较简单。目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不论是什么样的就业形态,即不论是单位就业人员还是灵活就业人员,不受就业地域、户籍限制,只要个人自愿都可以公平参加这个制度,跨省跨地域流动时,个人的权益都不受影响。

二是参与的方式比较灵活。在参与程度上,参加人自主决定是全程参加还是部分年度参加,在缴费额和缴费方式上,起步阶段只要不超过年度缴费上限1.2万元,参加人可以自主决定缴多少,本年度内既可以一次性缴也可以分次缴。

三是开户比较简便。按照制度设计,参加个人养老金需要开设两个账户:一个是在信息平台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用于信息记录、查询和服务等;另一个是在银行开立或者指定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缴费、购买产品、归集收益等。这两个账户是相互唯一对应的,参加人可以分别在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开设。

四是投资比较便捷。参加人可以根据不同偏好,自主选择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还可以短期中期长期的组合,这些操作都可以在资金账户中完成,不需要跑多个部门和机构。

五是领取方式比较灵活。参加人达到领取条件时,可以选择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商业银行根据个人选择的方式,把个人账户资金转入到参加人的个人社会保障卡银行账户。特殊情形下,比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出境定居等,也都可以领取。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从政策有关表述看,目前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以个人账户为基础,不受过去参保手续的限制,不涉及参保关系、单位管理等环节,灵活性更强,也具有便捷性。

件。

个人养老金账户将锁定到退休

对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目前各相关部门进行了哪些准备?

对此,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负责人王宏鹤在吹风会上回应称,银保监会正积极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做好个人养老金相关业务准备。

“个人养老金账户锁定到退休,目的是使个人投入的资金真正用于养老保障。我们将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有利于养老金稳健增值的产品,探索通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为参与人提供合理回报。”

王宏鹤强调,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强对个人养老金相关金融业务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逐步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负责人林晓征在吹风会上表示,证监会将持续推动公募基金行业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能力。

“公募基金作为普惠金融产品,具有组合投资、独立托管、公开透明、销售规范等特点,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公募基金现在的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亿元,服务5.4亿个人投资者。”

林晓征表示,公募基金公司为受托管理各类养老金的规模也已经达到4万亿元,占我国养老金委托投资规模的比例达到50%。整个基金行业在投研风控、产品布局、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等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新基数发布以后能领多少钱?

近日,北京、天津、山东、广西、吉林等地发布了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

其中,北京2022年计算基数为每月11082元,天津2022年度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为8672元,广西2022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基数为6442元。

山东2022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除菏泽市之外的15市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月计发基数,按照7182.5元执行。

吉林也发布2022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用于企业职工退休(领取待遇)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

相比2021年,2022年养老金计发基数普遍上涨。在2022年基数发布之后退休的人员,将按照新的基数核定基本养老金。

至于在2022年1月1日至新基数发布期间退休的人员,他们的养老金也会按照新基数来重算。重新核算后,这些退休人员到手的养老金也会变多。

哪些人到手的钱多了?

按照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养老金调整通知,今年全国的养老金涨幅是按照2021年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的4%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4%的涨幅是全国调整比例,是按照2021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确定的,所以这是人均养老金涨幅,并不是每个人的养老金都上涨4%。

具体每个地区上涨多少,会因为各地养老金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每个人上涨多少,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条件,包括个人的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是否符合倾斜调整的范围等等。

每个人条件不一样,也决定了养老金涨幅是不一样的。

部分地区最新养老金情况

以下是部分地区养老金最新情况。因为每个人条件不同、上涨金额也不同,这里采用的是人均水平作为参考:

西藏:西藏人均养老金为5084元/月,2022年养老金上涨4%后,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203元。西藏定额调整92元,挂钩基础养老金调整2.21%,高龄倾斜对在2021年期间满70岁-79岁的额外多加70元,80岁及以上多加110元。

上海:上海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4668元/月,对应今年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87元。今年上海定额调整达到60元;挂钩基础养老金调整比例1.9%,比例较高;另外,上海对2021年当年内女年满60周岁(1961年出生)、男年满65周岁(1956年出生)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50元。

北京:4561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82元。

青海:4264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71元。

浙江:3899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56元。

山西:3651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46元。

山东:3647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45.88元。

天津:3566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42.64元。

新疆:3511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40.44元。

宁夏:3497元/月,对应人均养老金上涨金额约为139.88元。

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足额发放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副司长亓涛在今年年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全国统筹实施以后,将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担机制。一方面,中央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将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将更加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都将进一步压实。

同时,人社部将在全国统筹以后,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基金管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统一管理,进一步提升整体保障能力,增强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更好地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参保企业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社保基金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目前,养老保险已覆盖10亿人以上,失业、工伤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2.3亿人、2.8亿人,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达到13万亿元,服务内容大幅拓展,服务渠道更加多样,基金规模越来越大、涉及人群越来越多、管理链条越来越长。

为此,人社部今年重新制定了《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


    83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