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记录历史-流淌着诗魂的文化之河(3)

春燕 1172分享

  一叶扁舟背负着历史的沧桑从满头雪白的芦苇荡中飘出,比黄花还瘦的鱼鹰双眼发亮,清澈见底的河水中的鱼儿被轻易而举抓了俘虏,还感激地在砧板似的甲板上跳跃。采桑女唱着动听的歌谣,浣衣的少妇正和捶布的少女开着玩笑,如画美景中幸福和惬意四处回荡。这样的场景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历史的回放,最早的诗歌总汇诗经《静女》、《桑中》、《谷风》、《氓》中就有诸多这样的的描述。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亦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诗句。

  今天的淇河享有“北国漓江”之美誉,自古以来水质就比较清纯。唐朝诗人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唐朝诗人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北宋邵雍《寄杨轩》:“淇水清且泚,泉源发吾地”描述了淇水的冰清玉洁,明朝诗人张维藩《山、水、竹、民歌》:“淇之水,湜湜其流无间已,我侯不染半尘埃,与尔无痕清见底”。“碧”、“碧玉”、“清”、“绿”在淇河古诗中多次出现,几乎成了形容比喻淇河水的专用词汇。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无限的遐思和向往,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淇河之畔结庐隐居。淇河两岸从南北朝时就是官宦贵族、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唐朝时这里尤为繁华,不少王公贵族在此修建别墅。王维《淇上田园即事》:“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曾经隐居在淇河。唐朝的高适送别来隐居在淇水之畔看他的故人写下了“更沽淇上酒,还泛驿上舟。为惜古人去,复怜嘶马愁。”《送魏八》的诗句。宋朝的李昂英也曾经在淇河隐居。元末明初罗贯中曾经在淇水之畔、中竹园附近的许家沟居住,据说写赤壁之战的构思蓝本就源于淇水惊涛拍岸的竖石沟。

  >>>下一页更多精彩“流淌着诗魂的文化之河”

相关文章

44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