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心情成长日记的欣赏-学习

春燕 1172分享

  ——薛兆丰《北大经济学》学习体会

  本周的学习,对两点印象深刻。

  (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好吧,这句话真的是从学生年代的政治思想课上就知道的,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很难用起来。

  为何会发此感慨呢?

  上周的周记谈到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说的是,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谁擅长做什么,谁自己跟自己比生产什么东西的机会成本更低,谁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这种东西。

  然后后台就有小伙伴问,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呢?我们做好自己擅长的东西就好了。

  姐想说,当我们在阐述上述这个观念的时候,其实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问题的,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发展的概念,也没有想象的空间。

  但在现实生活中,在讨论一个地区、国家、甚至一个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的时候,一定要动态地、加入时间、加入想象地去讨论。

  这就好像,中国一直就是农业生产大国,为什么不就生产好粮食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去尝试各种创新呢?

  那是因为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现在擅长的,未必将来擅长,现在不擅长的,将来可能就擅长。一定要动态地看待社会的发展和过程。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同样的,现在你擅长的,未必将来就擅长,别忘了,岁月是把杀猪刀。现在你不擅长的,将来可能就擅长。

  不去学习,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你到底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呢?

  (2)怎样分饼决定了饼能做多大。

  这个观点其实在之前的价格理论阶段已经有所接触了,但是这周通过对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的复盘,体会得更加深刻。

  导致美国今日大量科技创新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

  之前,科学研究都是由政府拨款资助的。

  政府拨款后,取得了发明创造的专利以后,政府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结果是大量的专利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为民用、商用和产品。这当中有大量的浪费。

  而拜杜法案推动了知识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那些由联邦政府资助产生的知识产权,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有权选择使用他们的商业开发权——知识产权仍然归政府所有,但是商业开发权,可以由科学家或者他们所在的机构拥有。

  他们可以进行产品的转化,从中得到的收益归他们所有。

  通过这个方案,激发了科学家把思想变成产品的积极性,同时科学家也由于在产业里面接触到很多真实的问你,也能够把市场的需求带回到实验室里面去。

  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导致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所以查理.芒格才会说,最重要的管理原则就是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公众号:原来是二姐

    4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