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谬误(谲诈附)原文注释及翻译

崔莹莹 1172分享

  丁晋公之逐

  【原文】

  丁晋公①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洎②发之,乃表③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其间两句曰:“虽迁陵④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多。”遂有北还⑤之命。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奏,遂托为执政书,度以上闻,因蒙宽宥。

  【注释】

  ①丁晋公:即丁谓(966—1037)。字谓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权术,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封晋国公,时人目为奸邪。仁宗即位后罢去,被放逐于海南。

  ②洎(jì):及,至。

  ③表:指给皇帝上奏的表章,而不是私人书信。

  ④迁陵:指宋真宗陵墓曾改换陵址修建事。真宗死后,丁谓尚为宰相,主持改换真宗陵址,修建不成,复迁回原址。后丁谓被贬斥,此亦为罪状之一。

  ⑤北还:指允许丁谓回内地居住(时从雷州徙道州)。

  【译文】

  丁晋公被放逐,士大夫避嫌疑,没有人敢与他互通声息,以书信问讯往来。有一天,忽然有他的一封信投给执政大臣,执政大臣收信后不敢打开,立即报告给了皇上。等到打开信封,才知道里面装的是给皇上的奏表,表中用尽心机委婉陈述自己的处境,为自己开脱,言词似乎恳切,心迹颇令人同情。其中有两句说:“虽迁移先帝陵址之事罪大,还望皇上念及罪臣辅佐先帝之功多。”于是有仁宗允许他迁居内地的诏命。丁谓多智术权变,以流放之人没有途径把私人章奏送到皇帝手上,于是假托为写给执政的书信,估计执政会不敢开拆而报告给皇帝,竟因此获得皇帝的宽恕而内迁。

  《酉阳杂俎》记事多诞

  【原文】

  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事多诞。其间叙草木异物尤多谬妄,率记异国所出欲无根柢①。如云:“一木五香:根,旃檀②;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此尤谬。旃檀与沉香两木元③异。鸡舌,即今丁香耳,今药品中所用者亦非。藿香自是草叶,南方至多。薰陆小木而大叶,海南亦有,“薰陆”乃其胶也,今谓之“乳头香”。五物迥殊,元非同类。

  【注释】

  ①率:大率,大概。欲:理解为“殆”,恐怕,几乎。根柢:今多写作“根底”。

  ②旃(zhān)檀:即檀香。古印度语称为“旃檀那”。

  ③元:今用“原”字。下同。

  【译文】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一书,记事多有荒诞不经之处。其中记叙奇花异草、珍贵树木尤多错误和歪曲,大抵记别国所出者几乎没有根底。如书中说:“有一种树能产五种香料:它的根是檀香,枝节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流出的胶是薰陆香。”这是特别荒谬的。檀香与沉香两种树木原是不同的。鸡舌香就是现在的丁香,今日药品中所用的鸡舌香也不是真正的鸡舌香。藿香自是草本植物,叶也是草叶,南方极为多见。薰陆香是小木本而大叶子,海南也有,所谓“薰陆”指的是它的胶,现在叫做“乳头香”。这五种植物迥然不同,原不属于同一类别。

  包孝肃为吏所卖

  【原文】

  包孝肃尹京①,号为明察。有编民犯法当杖脊②,吏受赇与之约曰:“今见尹,必付我责状③。汝第④呼号自辩,我与汝分此罪,汝决杖,我亦决杖。”既而包引囚问毕,果付吏责状,囚如吏言,分辩不已。吏大声诃之曰:“但受脊杖出去,何用多言!”包谓其市权⑤,摔⑥吏于庭,杖之十七,特宽囚罪,止从杖坐⑦,以抑吏势。不知乃为所卖,卒如素约。小人为奸,固难防也。孝肃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人谓“包希仁笑比黄河清”。

  【注释】

  ①包孝肃: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合肥(今属安徽)人。官至三司使,卒谥孝肃。尹京:为京城府尹。包拯曾任权知开封府之职。

  ②杖脊:用刑杖打脊背的刑罚。宋代为流放刑、徒刑的一种代用刑。如原判两年徒刑的,杖脊十七下可以释放。原不判徒刑的杖刑,后改为杖臀(打屁股),刑罚更轻,如原杖八十的改为臀杖十七。

  ③责状:由过错人或犯人签字画押的具结书、保证书。

  ④第:但,只管。

  ⑤市权:卖权,以权力谋私利。

  ④第:但,只管。

  ⑤市权:卖权,以权力谋私利。

  ⑥摔(zuó):揪住。

  ⑦杖坐:坐杖刑。古代定罪称“坐”。此实指由杖脊改为杖臀。

  【译文】

  包孝肃为权知开封府,以明察著称。有个平民犯法当受杖脊之刑,府中有个吏人受了他的贿赂,与他约定说:“今天府尹要提讯你,一定会把写具结书的事交给我。你只管呼天喊地地为自己辩解,我给你分担罪责,你被判打板子,我也被判打板子。”没过多会儿,包拯叫人押囚犯上堂审讯完毕,果然叫吏人起草案子的具结书,囚犯按吏人事先的嘱咐,辩解个不停。吏人大声诃斥说:“你只管受脊杖滚出去,何必啰唆!”包拯以为这吏人越职卖权,把他揪到公堂上,打他屁股十七板,而特地宽减了囚犯的罪行,也只判他受臀杖,以抑制吏人的权势。其实包拯不知道已为吏人所卖,判决的结果最终和吏人事先与犯人的约定一样。小人做奸诈的勾当,本来就是很难防范的。包孝肃天性峭刻严厉,未尝有笑容,时人称“包拯笑比黄河清”。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