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有哪些

炳林1159分享

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接下来是关于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有哪些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完善实验教学设施

有些教师自认为生物学科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较低,不敢向学校积极申请一些条件,导致学校的某些领导和其它学科对生物教学存在偏见,不予重视。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一些优势。一方面应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理解和支持,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必要的设备、仪器、药品等。另一方面,广大生物教师也应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现有设备的作用,尽量能基本完成好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内容。

二、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提高认识

把探究实验变成了知识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些知识,实验探究的目的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只有教师本身认识到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才能认真有效的去实施实验教学。要有效的实施实验探究,教师本身对实验探究要有积极态度,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同时要善于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实验探究教学的能力。对于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比如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力和兴趣的问题,教师还要有这些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不是那些简单纸上的播放录像、讲解等。做为生物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实验教学目的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应摆正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三、注重探究方法,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实验探究法的一般模式是:诱导准备――实验探索――归纳研究――迁移深化。这是学生探究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在诱导准备阶段,课前,教师要做必要的有目的的诱导,使学生对探索目的和途径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何做诱导准备呢?可根据实验目的,设计一系列程序性实验,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准备。在实验探索阶段,要加强观测方法的指导,分析实验原因,培养实验修养,抓住时机诱导学生思考。这样,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就会水到渠成,为最后的总结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探究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创设质疑的环境,“以其所知,喻其不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个实验学生选择了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并实验检测发现白萝卜中有还原糖,花生含脂肪,大豆含蛋白质。而课前,我们在实验桌上还摆了甘蔗汁、面粉、西红柿、小白菜、甘蓝叶、葡萄糖溶液、食用油等材料供学生选择。由于此实验操作较简单、易成功。所以,在实验中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为什么只是选择白萝卜、花生、大豆作为实验材料?能否有替代品?思考并尝试用其它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又该如何呢?在实验分析后,又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组织中是否只含有一种物质?比如白萝卜中是否只含有还原糖,有没有蛋白质?学生很快会明白生物组织中不只含有一种物质。能否用白萝卜中检测蛋白质?用花生来检测还原糖?大豆来检测脂肪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尽量只当一个组织者,不以自己的思维左右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从以前按部就班,到现在能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并由此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处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深入思考,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利用先进仪器设备,使实验准备化繁为简

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高中生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的配置越来越齐备,恒温水浴锅、离心沉淀器、生物传感器等设备都来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身边,为生物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要进行水浴加热,例如,斐林试剂对还原糖的鉴定,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实验。在以往的实验中,水浴加热需要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烧杯和温度计,实验准备较繁琐,实验中学生对恒定的水浴温度较难控制。

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操作,我校在实验教学中使用“恒温水浴锅”进行水浴加热,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同时降低了危险系数,避免了酒精灯的误操作和烧杯中的沸水给学生造成的伤害。课前接通电源并调节好所需温度,以备课上使用,大大缩短了水浴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对实验历程进行探究,对错误操作进行纠正,并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动手能力的自信心。

五、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实验意图

在用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显色实验中,实验材料除了花生种子,还增加了花生种子匀浆制作方法是将干花生种子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在豆浆机中研磨出乳白色的花生浆。在花生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直接观察,会发现颜色并不是橘黄色,而是匀浆和染料的混合颜色――粉色,改用不同浓度的花生匀浆颜色依然为粉色,但将粉色的液滴滴加到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橘黄色。其实,设置花生种子匀浆这种新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与花生种子切片染色后镜下观察作对照,从而说明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显色反映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方法

一、观察是认识过程的基窗

“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环境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与内容

教师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例如,观察花的形态时,让学生注意花的形状、花的组成、花在茎上的着生方式、排列情况,并思考花进行双受精现象对生物的进化的意义。

2、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要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例如,观察根的结构程序应该是:先用肉眼观察学生自已培养的小麦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纵切片,按顺序找到根冠、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4部分,最后转入观察每个部分细胞结构特征,把结构与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就是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观察叶的表皮装片的思考题是:叶的表皮上有哪几种细胞?这些细胞各有何特点和功能?气孔又是怎样构成的?有何功能?

三、探索是培养创造力的途径

“探”就是探索。真正的人才不仅是单纯的具备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例如,在上种子的成分课时,先实验后讲课,让学生在探索种子成分的实验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动动手”、“动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因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智力和能力。

四、阅读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读”就是阅读。通过“观、思、探、读”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使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难点或关键内容,教师的提示起指导作用。例如在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以后,教师不马上下结论,而是提出“根据实验结果和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课本‘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解’的理解”.经过提示,学生便更好地阅读课文和图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我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课外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讲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就是讲解.通过“观、思、探、读”,学生的学习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从而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并让学生发言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肯定。这样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分析综合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植物蒸腾作用全过程的图表时,关键是要弄清楚土壤中的水分是由根毛吸收而进入根的木质部,这就需要教师点拨。

六、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目的

“练”就是练习.通过讲练结合可使知识再现,使学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例如,在上叶的结构课时,学生通过挂图、模型和永久装片的观察,并带着思考题进行“观、思、探、读、讲”,掌握了叶的结构和功能,这时再要求学生用新鲜的叶制作临时切片观察,使学生在掌握“徒手切片”技能的同时又重现了叶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是培养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的基础

“知其然,应该知其所以然”。对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来使用,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象了。至此学生只有了解了上述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另外,如果镜中有污染的花斑或异物,就会影响对微细结构的观察,清除花斑或异物,也是形成使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清除污染物,首先应确定污染物在目镜、物镜还是装片或切片上。因此应让学生了解目镜在镜筒上可用手做圆周转动,装片或切片在载物台上可用手向任意一个方向移动或用移动器上下左右移动,如污染物在装片或切片上,移动装片切片,污染物则随之移动而反方向移动,否则,污染物就在物镜上。在清除直镜筒的显微镜目镜和物镜上的污染物时,还应让学生了解先后顺序,应先摘下物镜,然后再摘下目镜,试擦完毕装上时,则应先装目镜后装物镜,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因摘装目镜时与镜筒摩擦下来的尘渣沿镜筒落入物镜的内部。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 %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而影响实验效果,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用蒸馏水冲洗根上的浮色,并且知道整个过程中所用的蒸馏水不能被污染。在提取叶绿体色素中,要让学生了解叶绿体色素是有机物,可以溶于有机溶剂。了解在叶绿素中的Mg易被叶子的细胞液内的有些有机酸的H取代而转变成去Mg 的叶绿素,影响对色素的观察,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用丙酮作提取剂,为什么一定不要让层析液没及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在研磨前要加入碱性盐——少量的碳酸钙。当然,也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灵活地运用它。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把实验仪器及药品性质、使用原理讲清,这对提高学生使用它们的能力大有好处。

二、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 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 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过多, 滤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3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4层析时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学好高中生物的八个方法最新2021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教学计划5篇

高中生物学科分组教学总结5篇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怎样写5篇

高二下期生物教案5篇

优秀高一生物必修课教学总结

关于高中生物备课组教学总结

关于高中生物范例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组总结

    12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