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

林铃2 4040分享

《重阳席上赋白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你知道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

更多重阳相关内容推荐↓↓↓

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说明

重阳节的习俗及传统食物

有关重阳节的饮食文化

重阳节的习俗与禁忌

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诗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人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

孤丛:孤独的一丛。

白头翁:诗人自谓。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约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诗人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相关文章: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鉴赏

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意及解析

重阳节赏菊花的诗句有哪些

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意与鉴赏

古代看菊花盛开的古诗词

重阳席上赋白菊的诗意及解释

重阳节的诗句-重阳席上赋白菊

有关白居易咏菊的古诗词

十五首脍炙人口的重阳节诗词

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

《重阳席上赋白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你知道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及赏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74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