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古文鉴赏大全

思恩 1160分享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古文鉴赏大全,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1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题解】

战国时期各国盛行养士之风,士成为社会上一种特殊势力。最著名的养士者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上号称战国四公子),秦国吕不韦等,都广招门客至数千人,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本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其中矫命烧债券之举,虽然目的是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关于这则故事,《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颇有出入。

【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2),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3)。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4)。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5)。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6)?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7),而性愚(8),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9),载券契而行(10),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11)?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12),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廊,美人充下陈(13)。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14),因而贾利之(15)。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16),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17):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18)。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19),谓梁王曰(20):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21),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22),被于宗庙之祟(23),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 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24),冯谖之计也。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请人嘱托孟尝君,愿意投奔门下做个食客。孟尝君问:他有什么爱好?回说:他没什么爱好?他有什么才干?他没什么才干。孟尝君笑着收下他说:行啊。手下的人以为孟尝君看不起他,给他吃粗劣的食物。

住了一段时间,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长的剑把,咱们回去吧!没鱼吃的啥。底下人报告上去。孟尝君说:给他吃鱼,跟中等门客一个样。又住了一段时间,冯谖又弹起他的剑把,唱道:长长的剑把,咱们回去吧!出外没车驾。底下人都笑话他,又报告上去。孟尝君说:给他驾车,跟上等门客一个样。于是他驾着车子,举着剑,到朋友家串门说:孟尝君把我当成上客。后来过了一阵,又弹起他的剑把,唱道:长长的剑把,咱们回去吧!没法照顾家。底下人都讨厌他了,认为他贪心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先生有亲人吗?回答说: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供给冯母吃的用的,不让短缺。于是冯谖不再唱了。

后来孟尝君张贴文告征询家里养的众门客:哪一位熟悉会计,能为我到薛邑去收债?冯谖写下名字说:我能。孟尝君惊诧地问:这位是谁?底下人说:就是唱长长的剑把,咱们回去吧的人啊。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然是有才干的,我对不起他了,一直没会过他面。请他相见,赔礼说:我琐事缠身精疲力倦,忧虑挂心头昏脑胀,个性懦弱生来笨拙,埋头于国家的事务中,对先生多有得罪。先生不见怪我,竟有意想为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说:愿意。于是套马备车,整理行装,带上债券契约启程了,告辞说:债收完,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缺少的买吧。

冯谖赶着马车到薛邑,叫办事员把该还 债的乡民们都召集拢来核对债券。凭证全部对过,冯谖站起来,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欠的债赏赐给众乡民,借此把他们的债券烧了,乡民都呼叫万岁。

冯谖一路马不停蹄回到齐都,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奇怪他这么快回来,穿衣戴冠接见他,问:债收完了吗?回来得为什么这么快啊?收完了。买些什么回来了?冯谖说:您说看我家缺少的买吧。我暗自考虑,您宫中珍宝成堆,宫外狗马满圈,堂下美人都站满了。您家里缺少的就是义罢了。我私下为您买了义。孟尝君说:买义是怎么回事?冯谖说: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把乡民当子女般抚爱,相反还 要用商人的手段取利于民。我已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赏赐给乡民们,借此把债券都烧了,乡民都喊万岁。这就是我为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行了,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齐湣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使用先王的臣子做臣子。孟尝君于是只好到领地薛邑。他离薛还 有百里,乡民们扶着老的,牵着小的,在半路上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终于看到了。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只能免它一死罢了。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 不能高枕无忧睡大觉。请让我为您再凿两个洞。孟尝君给了他五十套车马,五百斤黄金,向西出访来到魏国,对魏王说:齐国把大臣孟尝君赶到国外,诸侯谁先迎接他,谁就能国富兵强。于是魏王空出了相国的位置,把原来的相国调任大将军,派了使者,带着黄金一千斤,车马一百套,去骋请孟尝君。冯谖抢先赶着马车回来,告诫孟尝君说:千斤黄金,是隆重的礼品;百套车马,是显贵的使者。齐王该听说这消息了。魏国的使者往返请了三次,孟尝君坚持辞谢不去。齐王听说,君臣都慌了,派太傅送来黄金一千斤,彩饰纹车二辆,马八匹,佩剑一柄,专函向孟尝君谢罪说:我太不慎重了,遭到祖先降下的灾祸,被拍马奉承的臣子所蒙蔽,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来帮助的。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庙的份上,能暂且回国来治理万民吗?冯谖告诫孟尝君说:希望你向齐王求得先王的祭器,在薛邑建立宗庙。宗庙筑成,冯谖回报孟尝君说:三个洞已经凿好,您就此高枕而卧,享受安乐吧。孟尝君做相国几十年,没遭受一丝半点祸殃,都是冯谖的计谋啊。

【注释】

(1)冯谖(xuān宣):《史记孟尝君列传》作冯驩。(2)属:通嘱,叮嘱,求告。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为其号,齐威王之孙,袭其父田婴之封邑于薛,因此又称薛公。关于孟尝,近年出土战国齐陶器,一器刻有制器人籍贯为孟棠,棠、尝古音通,可知孟尝为邑名,与平原、信陵、春申三公子以地名称君者同例。(3)草具:指粗劣的食物。(4)鱼客:原作客,今从一本增鱼字,与下文的车客照应。孟尝君分食客为上中下三等,下客住传舍,食菜;中客住幸舍,食鱼,故又称鱼客;上客住代舍,食肉,出有舆车,故又称车客。(5)客:用作动词。(6)责(zhi寨):同债。薛:本为任姓古国(地当今山东滕县南),春秋后期为齐迫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卒为齐所灭,战国时为齐邑。齐湣王三年,封其叔田婴于薛。(7)愦(ku愧):昏乱。(8)懧(nu诺):同懦。(9)约:缠束,这里指把马套上车。(10)券契:指放债的凭证。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履行契约时拼而相契合,即下文所说合券。(11)市:购买。反:同返。(12)矫命:假托命令。(13)下陈:堂下,台阶之下。(14)拊:同抚。子:用作动词。子其民:视其民为子。(15)贾(g古):求取。(16)说:同悦。(17)齐王:指齐湣王田地(一作田遂)。(18)先王:指湣王之父宣王田辟彊。(19)梁:即魏国。当时都大梁(今河南开封)。(20)梁王:原作惠王,《古文观止》已改作梁王。按梁惠王卒于齐威王卒之次年,孟尝君和齐湣王同为齐威王之孙。故此时梁王,当是惠王之子或孙。(21)太傅:春秋时晋国始置,其职为辅弼国君。赍(jī机):送。(22)祥:通详,审慎。(23)被:遭受。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处所。这里借指祖先。(24)纤介:介通芥。纤维草芥,喻细微。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2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题解】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新立,由太后掌实权。秦乘机攻赵,连拔三城,赵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本篇写触龙在太后盛怒、坚决拒谏的情况下,先避开矛盾,然后委婉地指出太后对幼子的爱,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由于说理透彻,使赵太后改变了原来的固执态度。触龙对王孙公子们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必将导致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警辟之见,至今仍有鉴戒作用。

触龙,原作触詟,《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现据以改正。

【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太后盛气而揖之(4)。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没死以闻(11)。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 使 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19)。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20),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21):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战国策赵策四》

【译文】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手推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为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为和缓些了。

左师公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才。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年纪多大了?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还 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回答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回答说:老臣个人的看法,老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老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想到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 有能继承爵位的吗?太后说:没有。左师公说: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老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目前使他对国家做出功绩。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老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行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子义听到这件事说:君王的儿子,有着骨肉之亲,尚且不能依靠没功勋的高位,没劳绩的俸禄,而占有着金玉珍宝等贵重的东西,更何况作臣子的呢?

【注释】

(1)赵太后:赵惠文王威后,赵孝成王之母。用事:执政,当权。(2)长安君:赵太后幼子的封号。质:古代诸侯国求助于别国时,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质。(3)左师:春秋战国时宋、赵等国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言:原作触詟二字,据《史记赵世家》改。(4)揖:辞让。《史记赵世家》揖作胥,胥为等待之意。义较胜。(5)郄(x戏):同隙。有所郄,是身体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说法。(6)鬻(zh注):粥的本字。(7)耆(sh试):通嗜。(8)贱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9)黑衣:赵国侍卫所服,用以指代宫廷卫士。(10)宫:原作官,从《史记赵世家》改。(11)没死:冒死。臣对君的谦卑用语。(12)填沟壑:死的比喻说法。自比为贱民奴隶,野死弃尸于溪谷。(13)燕后:赵太后之女,远嫁燕国为后。(14)踵:足跟。女嫁乘舆辇将行,母不忍别,在车下抱其足而泣。(15)反:同返。古代诸侯嫁女于他国为后,若非失宠被废、夫死无子、或亡国失位,是不回国的。(16)三世以前:指赵武灵王。孝成王之父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为武灵王。(17)赵之为赵:前赵指赵氏,周穆王赐造父以赵城,始有赵氏;后赵指赵国。公元前376年,魏、韩、赵三家灭晋分其地。赵国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经赵武灵王至惠文王时,疆域又有所扩大。(18)微:非。(19)重器:指金玉珍宝。(20)山陵:喻帝王,此处指赵太后。崩:喻帝王死。(21)子义:赵国贤人。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3

庖丁解牛〔战国〕庄周

〔战国〕庄周

【题解】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成语,即出自本篇。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譆(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道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 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注释】

(1)庖(po袍)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3)砉(ha画)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7)譆:赞叹声。(8)盖:同盍;亦即何。(9)进:超过。(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12)批:击,劈开。卻:同隙。(13)道:同导,顺着。窾(kǔan款):骨节空穴处。(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18)族:众,指一般的。(19)折:用刀折骨。(20)发:出。硎(xǐng刑):磨刀石。(21)节:骨节。间:间隙。(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24)怵(ch处)然:警惧的样子。(25)謋(zh哲):同磔。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26)委地:散落在地上(27)善:拭。(28)养生:指养生之道。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4

秋水(节选)〔战国〕庄周

〔战国〕庄周

【题解】

《秋水》见《庄子外篇》,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所记录。文章论述天人关系、事物的相反相成,最后归结到任自然而无为。论辩精辟,是庄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秋水》全文包括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一大段,其下还 有六个短篇,思想内容与上文类似,但故事不相干。现只节选主要的大段。

【原文】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5),望洋向若而叹曰(6):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7),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8),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9)。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0),拘于虚也(1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2);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4),尔将可与语大理矣(15)。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16),不知何时已而不虚(17)。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18),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19),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20)。方存乎见少(21),又奚以自多(2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看样子稊米之在太仓乎(24)?号物之数谓之万(25),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26),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27),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28),终始无故(29)。是故大知观于远近(30),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31)。证曏今故(32),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33),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34)。明乎坦涂(35),故生而不说(36),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37),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38),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39),是信情乎(40)?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1),故异便(42),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43)。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44);不可围也,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45)。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46)。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47)。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48)。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49)。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50),恶至而倪大小?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51),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52)。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53)。以趣观之(54),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55)。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56);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57)。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58)。梁丽可以冲城(59),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 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60)。故曰,盖师是而无非(61),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62)?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63),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64)。无拘而志(65),与道大蹇(66)。何多何少,是谓谢施(67)。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68),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69),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70)。兼怀万物,其孰承翼(71),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72)。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73)。年不可举(74),时不可止,消息虚盈(75),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76),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77)。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署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78),言察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蹢躅而屈伸(79),反要而语极(80)。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81),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勿失,是谓反其真。

选自郭庆藩《庄子集释》本

【译文】

秋水随着时令到来,千百条川流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之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的尽处。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 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讥笑于大方之家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得很大,把毫末看得很小,行吗?

北海若说:不行。万物的量无穷无尽,时间无有止境,性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的终与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大智大慧的人从远近各个角度观察万物,所以他看到小的不以为小,看到大的不以为大,因为他知道物量无有穷尽。他理解事物,必求证于今古,以今事证古事,古事虽远,也看得很明白;以古事证今事,今事虽近在手头,也有不可理解的地方。因此他知道时间不会终止。他又看透了盈虚消长的规律,所以有所得不以为喜,有所失也不以为忧,因为他知道性分不会永远不变。他又明白人生的大道,所以生活着并不感到喜悦,死亡也不以为是祸灾,因为他知道万物终始的变化也是不固定的。计算一个人所知道的估不如他所不知道的那么多;一个人生存的时间,不如他未生的时间那么长。人们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求得掌握无限大的知识,就只会感到迷惑而不能满足。由此看来,你又怎么能知道毫末可以定为最微小的标准,又怎么能知道天地可以作为最大的极限?

河伯说:世人的议论都说,最微细的东西是无形的,最大的东西是无限的。这是真实情况吗?

北海若说:站在小的角度去看大的东西,是看不到极限的;站在大的角度去看细微的东西,是看不清楚的。所谓精,是最为微小的;所谓垺,是最为庞大的,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区分,这是形态上具有的区别。所谓精和粗,都只能凭借有形态的东西来判断。无形态的东西,就不能用数字来区分;没有范围的东西,不是数字所能算清。凡是可以用语言论述的东西,都是粗大之物;只能意识到的东西,便是细微之物。语言所不能论述,意识所不能观察到的,就不能用精粗去衡量了。因此,得道的大人先生的行为,不会出于害人,但也不重视给人以仁义恩惠;他们的行动不为求利,也不以做门隶奴仆为贱;他们不争夺财货,但也并不赞赏辞让;做事不借助他人,不赞美自食其力者,也不轻视贪污的人。他们的行为既与一般世俗人不同,却并不主张高傲怪僻;表现和众人一样,也不贱视谄佞的人。世俗的官爵利禄,对他们起不了鼓励作用;刑罚侮辱,也不足以成为羞耻。他们知道是非不是一定的区别,大小也不是一定的标准。听说:有道的人不求名声,品德极高的人不自显其德,伟大的人都是忘我无私的。这些人都是最能守性分的人。

河伯说:那么,在万物的内或外,有什么标准去区别贵贱和大小呢?

北海若说:从道的观点看,万物并无贵贱之分。从事物本体看,都是自以为贵而贱视对方。从世俗观点看,贵贱在于舆论而不在于物的本身。从事物的相对差别看,就会按照自己所认为大的标准去要求大,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大的;按照自己所认为小的标准去要求小,那么万物都可以说是小的。如果知道天地有时也象细米那么小,知道毫末有时也象丘山那么大,那么差别的概念就没有了。从功利的观点看,如果按自己所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有功利;用自己所没有的标准去看,那么万物都没有功利了。知道了东和西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而两者彼此又不能没有,那么功利的性分就可以确定了。再从一个人的思想倾向看,如果依照自己认为对的就肯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对的;如果按照自己认为不对的就否定它,那么万物没有不可被否定的。知道尧和桀都自认为是而互相否定,那么倾向和标准便表现出来了。从前,尧和舜由禅让而取得了王位,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而身亡国乱;商汤伐桀、周武王灭纣,都以斗争取得了王位,而楚国的白公胜却因斗争而自取灭亡。由此看来,斗争和禅让的仪式,尧和桀的行为,贵或贱都是由于时势的不同,不能认为那是经常不变的规律。粗大的栋梁可以用来攻撞城墙,而不能用来堵塞蚁穴鼠洞,这是说不同的器材有不同的用法。骐骥、骅骝,一天能跑千里,捕捉老鼠却比不上野猫和黄鼠狼,那是说不同的才技有不同的用处。猫头鹰能在黑夜 中捕捉跳蚤,能看清楚最小的东西,可是在白天,它睁大了眼睛还 看不见山丘,这是说才性不同而能力也不同。所以说,如果肯定自己的是而否定非,自以为能治而否定乱,这就是不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和道理啊。这正象只尊崇天而看不到地,尊崇阴而看不到阳那样,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是,某些人还 要坚持辩论而不愿放弃,这不是愚蠢便是有意制造混乱。三王五帝有不同的禅让方式,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继承法,不适应时势,违反风俗人情的,就称之为篡弑的叛徒。配合时势,顺应世俗人情的,就被称为仗义的革命家。安静些吧,河伯,你哪里会知道贵和贱的界限,大和小的标准呢!

河伯说:那么,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对于一切事物的拒绝或接受,求取或放弃,究竟应该怎么决定?

北海若说:从道的标准看,什么贵什么贱,都是各自向对立的方向发展。不要拘泥你的思想,否则会与大道相抵触的。哪里多哪里少,那是事物的代谢转化。不要固执你的行为,而与大道有参差。要庄重地象国君那样,对谁都公正无私;坦然自得地象社祭时的土地神,对谁都不偏私福祐;浩荡广大地象天地四方那样无边无际,没有界限。要能同时包容万物,谁也不受到特殊的偏爱,这就叫做无方。天下万物都是一样的,无所谓长短。大道无终无始;万物都有死有生,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足凭恃的。事物的变化时虚时满,形态也是不固定的。年岁不能提取,时光无法停止,消亡、生长、满盈、亏虚,始终循环。知道这种现象,就可以谈论大道的方向、原则,和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下万物的生长,象奔驰一样,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易,无时无刻不在转移。你何必躭心于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它本身就在不断变化。

河伯说:既然如此,又何必重视道呢?

北海若说: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情达理,通情达理的人,一定很懂得权宜应变,能应变的人,就不会因物而伤害自己。有最高道德的人,火不能烧灼他,水不能淹溺他,严寒酷署都不能伤他,凶禽猛兽不能残害他。这并不是说要他故意去触犯水火、寒署、禽兽,而是说他很能察觉安危、祸福的契机,能小心地选择进退去就,因此外物不能伤害他。所以说:天性是内在的,人为是外在的,道就体现在天性里。知道天性和人为的运行规律,以了解天性为基础,以道德为根据,或退或进,或屈或伸,这就是归结到要点,而我的话也尽于此了。

河伯说:那么,什么是天性?什么是人为?

北海若说:牛和马都有四条腿,这就是天性。给马络上笼头,给牛鼻上穿上绳索,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性,不要因人事而忽视天命,不要因有限之得而殉无穷之名。小心地紧守这三个原则,这才叫做反朴归真。

【注释】

(1)时:按时令。(2)灌:奔注。河:黄河。(3)泾: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辩:分不清。(5)旋:转,改变。(6)望洋:茫然抬头的样子。(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10)鼃:同蛙。(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12)笃(d毒):固。引申为束缚、限制。(13)曲士:孤陋寡闻的人。(14)丑:鄙陋,缺乏知识。(15)大理:大道。(16)尾闾(lǔ吕):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17)虚:流空。(18)过:超过。(19)自多:自夸。(20)大:同太。(21)方:正。存:察,看到。见(xin现):显得。(22)奚:何,怎么。(23)礨(lěi磊):石块。礨空:石块上的小空洞。大泽:大湖泊。(24)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25)号:称。(26)连:继续。(27)仁人二句:仁人:指专门讲仁义的儒家者流。任士:指身体力行的墨家者流。墨家以任劳以成人之所急为己任,故称。(28)分(fn愤):分性、秉赋。无常:不固定。(29)故:同固。(30)大知(zh智):大智大慧的人。(31)知量:知道物量。(32)曏:明。故:古。(33)故遥二句:闷:昧,暗。不闷:不昏暗,即明白。掇(dūo多):伸手可拾,表示近。跂:通企,求。不跂:不可企求。(34)分(fn愤):界限,盈虚得失的界限。(35)坦涂:大道。涂,同途。(36)说:通悦。(37)至大之域:无穷大的境界。(38)倪(n泥):头绪,引申为标准、界限。(39)不可围:不可限制,没有范围。(40)信:真实。(41)垺(f俘):同郛郭,城墙。殷:盛大。(42)便:通辨。异便:不同的区别。(43)期:凭借。(44)数:数字。(45)不期:不可能。(46)是故三句:大人:得道的大人先生。多:赞美、歌颂。(47)辟异:傲慢怪辟。(48)倪:标准。(49)道人三句:道人:得道的人。不闻:不求名声。至德:品德极高的人。不得:不自显其德。大人:伟大的人。无己:忘我。(50)恶(wū乌)至:什么标准。(51)差:差别。(52)差数:差别的概念。等:相同。(53)功分(fn愤):功利的性分。(54)趣:通趋,思想倾向。(55)操:主观标准。睹:可见。(56)之:燕国相名子之。哙:燕王名哙。燕王哙于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用苏代之说,让王位给国相子之,燕人不服,大乱。齐乘机伐燕,杀哙与子之,燕国也几乎灭亡。(57)白公:白公胜,楚平王孙,他父亲太子建,因受陷害而流亡国外,生白公胜。后来白公胜回国,为了争夺政权发动武装政变,事败身亡。(58)常:不变的规律。(59)丽:通欐,屋栋。(60)性:才性。(61)师:推崇。(62)女恶两句:女:汝。家、门:范围、界限。(63)趣:求取。(64)衍(yǎn演):通延,发展。反衍:反方向发展。(65)无:勿。而:你。(66)道:大道。蹇(jiǎn剪):阻塞,引申为抵触。(67)谢:代谢,衰落。施:移,转。(68)严:通俨。有:语助词。(69)繇(yu由)繇乎:坦然自得的样子。社:土地神。(70)畛(zhěn枕)域:疆界。(71)翼:庇爱,偏护。(72)成:万物之成形。(73)位:守住、固定。不位:不固定。(74)举:提取。(75)消:消亡。息:生长。(76)大义:大道。方:方向、原则。(77)权:权衡轻重而应变。(78)薄:迫近,引申为触犯。(79)蹢躅(zhzh直逐):或作踯躅:进退的样子。(80)反:通返。极:尽。(81)落:络,笼住。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5

劝学

〔战国〕荀况

【作者小传】

荀况(约前310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的学者韩非、李斯 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 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题解】

《劝学》篇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原文很长,这里节选了其中的三段。第一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它能使人知明而行无过,即提高思想认识和加强品德修养。第二段写学习能使人增长才干,有了知识才能善假于物,比一般不学无术的人来得高明。第三段写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应当是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全文围绕学不可以已的论题展开论述,层次井然。博喻和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正反比照说理,逻辑严密,语言精警,在在体现了荀子说理雄辩的特色。

【原文】

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7),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8),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9),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10),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11),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12),用心躁也。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二子荀子》

【译文】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注释】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輮(ru柔):木材加工的一种方法,即用火熏烤,使木材弯曲变形。(3)知:同智。(4)跂(q气):踮起脚跟。(5)假:凭借,借助。(6)楫(j集):船桨。(7)生:同性。天资,资质。(8)跬(kuǐ傀)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9)驾:马拉着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10)螾:同蚓。蚯蚓。(11)跪:腿脚。螯(o熬):节足动物的第一对足,其末端状如钳,用以取食兼防御。蟹有八条腿,六跪,疑有误。(12)蟺(shn善):同鳝。黄鳝。


中小学生古文鉴赏大全相关文章:

小学生诗词名句赏析大全

古诗文手抄报图片大全-鉴赏古诗文

小学生诗词名句赏析阅读

小学生常见的必背古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

古诗文手抄报图片大全-鉴赏古诗文(4)

小学生应该知道的诗词名句赏析

诗词鉴赏

古诗配画,小学生古诗配画,古诗配画图片大全

优秀经典的的唐诗大全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28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