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

学俊1252分享

教学反思部分的撰写,通常是在课后完成的。这部分内容的撰写,既要总结教学设计的优点,也要反思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完善意见。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是实际需要的.

2.掌握: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应用: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温度、海拔高度等互为相反数意义的量.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正数、负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善于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2.通过正负数的学习,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引人负数,学生会感觉得小学里学的数是“不全”的,从而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以完整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点拨,让学生从实例之中自得知识.

2.学生学法:研究实际问题→认识负数→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负数的引入.

3.疑点:负数概念的建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自制活动胶片、中国地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投影给出实际问题,学生研究讨论,认识负数,教师再给出投影,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哪些数?看谁举得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们互相补充,可以回答出: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没有物体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教法说明】学生对小学学过的各种数是非常熟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忆、回答,这时教师注意理清学生的思路,点出小学学过的数的精华部分.

提出问题:小学数学中我们学过的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思考,头脑中产生疑问.

【教法说明】教师利用问题“有没有比0小的数?”制造悬念,并且这时学生有一种急需知道结果的要求.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看两个实例

(出示投影1)用复合胶片翻四次

在冬日一天中,一个测量员测了中午12点,晚6点,夜间12点,早6点的气温如下:你能读出它们所表示的温度各是多少吗?(单位℃)

学生活动:看图回答10℃,5℃,零下5℃,零下10℃.

[板书]

10 5 -5 -10

师:再看一个例子,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我国有一座世界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8,在西北部有一吐鲁番盆地,地图上标着-155米,这两个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你能说说8848米,-155米各表示什么吗?

(出示投影2)(显示中国地形图,再显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直观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8848米表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155米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教法说明】针对实例,教师不是自己一概地陈述而是注意学生参与意识,要学生观察、动脉、讨论后得出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与指正.

师:以上实例中出现了-5、-10、-155这样的数,一般地温度比0℃高5℃、10℃、1.6℃、℃记作+5、+10、+1.6、+,大于0的数为正数;当温度比0℃低于5℃、10℃、2.2℃记作-5、-10、-2.2,像这样在正数前面加“-”号叫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随着叙述给出板书

[板书]

正数:大于0的数

负数:正数前面加“-”号(小于0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法说明】在以上两个例子的基础上,对正数尤其是负数的引入已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这时教师描述性地指出正数、负数的概念,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还清楚地知识,是相对的.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1.师板书后提问:第二个例子中的8848是什么数,-155是什么数,海平面的高度是哪个数?

2.出示1(投影显示)

例1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

-11,4.8,+7.3,0,-2.7,-,,,-8.12,

3.自己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分别把它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4.(1)某地一月份某日的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可用_________数表示,记作__________.

(2)地图册上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上标有-392,这表明死海湖面与海平面相比怎样?

学生活动:1、2题学生回答,3题同桌交换审阅,4题讨论后举手回答.

【教法说明】l题是紧扣上面的例子把正负数应用到实例中去,既呼应了前面,又认识了正负数,2题是通过判断正数负数渗透集会的概念,3题是让学生自行编正数负数,以达到自我消化吸收,4题是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下一步引出相反意义的量打下基础.

师:在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地方用正数表示它的高度,低于海平面的地方用负数表示它的高度.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与温度、海拔高度类似的量也常常用正负数表示,你能列出一些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互相补充,两个学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列举的例子给与适当分析,针对学生回答予以补充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升)

1.填空

(1)-50表示支出50元,那么+100元表示_____________.

(2)正常水位为0 ,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 记作______________,低于正常水位0.3记作______________.

(3)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记作_____________;比标准重量轻0.019记作_____________;标准重量记作______________.

2.一个学生演示,教师提出要求规定向前走为正.

(1)向前走2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2)向后走5步记作_________________.

(3)“记作6步”他应怎么走?“记作-4步”呢?

(4)原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

(出示投影5)

3.例题

一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

(1)如果向东运动4 记作4 ,向西运动5记作_______________.

(2)如果-7 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 ,那么6表明物体怎样运动?

学生活动:l题学生审题后回答.2题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观察举手回答.3题回答.

【教法说明】用正数、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节的重点.首先,先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熟悉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数负数表示,激发学生兴趣,这时再出示补充的练习中的1题,学生能非常轻松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有一种非常轻松的感觉,噢!原来正数、负数是用来表示这样的量的.紧接着,让一个学生向前后任意走,规定向前为正,让其他学生观察,第一次他向哪个方向走了?走了几步?记作什么?第二次呢?第三次呢?这时学生积极观察举手回答,然后让一个学生提出类似要求“记作+5应怎样走?”,这样在活跃、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正数负数的理解.最后利用例2作为巩固练习就非常容易了,这一环节就是要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能回答老师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吗?—有没有比零小的数?(有,是负数)

1.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l)0是自然数,也是偶数( )

(2)0可以看成是正数,也可以看成是负数( )

(3)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

(4)如果盈利1000元,记作+1000元,那么亏损200元就可记作-200元( )

(5)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北走-10米( )

(6)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2.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9,,0, ,2000,+61,,-10.8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下列各量

(1)零上24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__,零下3.5摄氏度表示为______________。

(2)足球比赛,赢2球可记作_________球,输一球应记作____________球.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6,0.04,+ , , ,0,25.8,-3.6,-4,9651,-0.1

2.一物体可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

(1)向左移动12 应记作什么?

(2)“记作8 ”表明什么?

(二)选做题

1.一潜水艇所在高度为-50 ,一条鲨鱼在艇上方10 处,鲨鱼所在的高度是多少?

2.甲地海拔高度是30 ,乙地海拔高度是20 ,丙地海拔高度是-10 ,哪个地方,哪个地方最低?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

十、板书设计

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3

一、知识结构

在平行线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以学生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为基础,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某些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进而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不相交,来建立空间里平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点、难点分析

能认识空间里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既是本节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是线线平行的相关知识的延续,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由于垂直和平行这两种关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这两种空间位置关系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前面我们学过在平面内直线与直线垂直的情况,以及在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2.例如:在图中长方体的棱AA'与面ABCD垂直,面A'ABB'与面ABCD互相垂直并且当时我们还从观察中得出下面两个结论:

(1)一条棱垂直于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的棱,这条棱与这个面就互相垂直.

(2)一个面经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直的棱,这两个面就互相垂直.

正如上述,在空间里有垂直情况一样,在空间里也有平行的情况,首先看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把棱AB向两方延长,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伸,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棱和面就是互相平行的,同样,棱AB与面DD'C'C是互相平行的,棱AA'与面BB'C'C、与面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再看面ABCD与A'B'C'D',这两个面无论怎样延展,它们总也不会相交,像这样的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面AA'B'B与DD'C'C也是互相平行的.

3.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不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某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2)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空间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三、教法建议

1.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是高中学习《立体几何》的重要部分,本节知识在初中阶段让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学习这节内容要注意联系实物(如火柴盒,教室)中的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就容易得多了.

2.本节在已有的对长方体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不相交的观察,介绍了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目的主要是培养空间思维,但只是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只需基本了解,不需要系统地学习.

3.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平面一定是无限延伸的.两面墙平行,是指两面墙所在的平面平行,不是指墙这一小部分平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平行关系,说出空间里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2.此外,在教学“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中,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平行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引导性材料

复习提问:

1.平面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在空间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有哪些?

2.试说出两直线平行的意义.

前面,我们在学习“两直线互相垂直”时,曾经学习过空间里的垂直关系.(可让学生以教室为实例,说出一些线与面,面与面的垂直关系.)

前几节课,又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也说什么与什么“平行”.(教师演示:一根木条或铅笔与桌面平行.)这种“平行”关系是什么样的平行关系呢?你也能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吗?这节课就研究这些问题.

三、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设计

问题1—1:观察下图(也可要求学生携带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纸盒)中的长方体,棱AB与面A'B'C'D'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如果将棱AB向两边无限伸展,同时也将面A'B'C'D'向各个方向延展,它们之间有无可能相交?

问题1-2:图中,你能以棱AB与面A'B'C'D'为一个具体例子,用类似于定义“平行线”的方法,给直线与平面平行下一个定义吗?

(由学生口答,教师帮助完善,得出定义.)

问题1-3:图中,除了棱AB外,还有与面A'B'C'D'平行的棱吗?有哪几条?

(由学生分别说出棱BC,CD,AD都与面A'B'C'D'平行.)

问题1-4:除了面A'B'C'D'外,棱AB还与哪个平面平行?

问题2—1:如下图的长方体中,面ABCD与面A'B'C'D'能否相交?怎样定义空间里的两平面平行?

问题2-2:观察你自己携带的长方体纸盒,能说出哪些平面平行吗?

(可由学生讨论后,请一位学生带上纸盒,给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四、例题解析

例题:如下图,在长方体中,棱CD与哪些面平行?面A'B'C'D'与哪些棱平行?

答:棱CD与面A'B'BC、面A'B'C'D'平行;

面A'ADD'棱BB、棱BC、棱C'C、棱B'C平行;

面A'B'BA与面D'C'CD平行.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此例进行变式,如提出不同位置的线面.面面平行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借助长方体纸盒解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对空间平行关系的感知,发展想象能力.)

五、练习

课本第90页练习第l、2题.

六、小结

本堂课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像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了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空间里,因而要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习惯,并逐步地学会用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

社会在向信息时代迈进,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统计概率所提供的“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维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从“课标”看,“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及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概率的初步知识。本章内容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的起始章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数据整理的方法。

2.难点

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以及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举例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两种方法,能从事调查过程,能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用表格、析线图反映数据信息。

2.能力目标

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中,能合理地处理数学信息,逐步学会用数据事实说话,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

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抽样调查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敢于面对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理念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差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主动与创造中获得发展。本节课在设计时遵循新“课标”,贯彻新理念,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一领域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充满了趣味性和吸引力。通过选择典型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联系的“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为例子进行教学,拓展课堂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建立统计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来掌握统计的方法和原理。

2.采用“调查──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学,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多渠道信息反馈。

(二)学法

1.指导学生学会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利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活动目标

体验统计调查的全过程,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确定样本,收集数据,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确定方案

1.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视力普遍下降,专家呼吁要保护学生的视力。我市中小学生的视力状况怎样?我们又如何获取这一状况的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自学第156页第一、二和三自然段)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了解本节课所要实现的目标:(1)调查本市中小学生视力的情况;(2)调查方法:①全面调查;②抽样调查。激发学生活动愿望,从而达到全员参与活动的过程。

2.制定调查方案

(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

据统计,我市学生有67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巨大数据,怎样调查才能既省时又省力地实现活动的目标呢?请看两则阅读材料:

材料一:数据来源一般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统计调查或科学试验得到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另一条是通过查阅资料等获得统计数据。统计调查是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途径,常常通过访问、邮寄、电话、电脑辅助等形式来收集数据;科学试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各种文献资料、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都提供了大量的统计数据,通过这些资料和媒体可以获得第二手数据。

材料二:几种常用的抽样方式。一是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样本,这种抽样方式能使总体中每一个单位有同等机会被抽中,这种方式是抽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方式;二是类型随机抽样,这种方式先将总体单位按某一主要标志分类,然后再从各类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这是一种将分组法和抽样法结合起来的方式;三是机械抽样,这种方式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相同个数据的个体,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四是整群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然后再从其中随机抽取一些群,并对抽中各群中的全部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各样本群中所包含的单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这种抽样方法抽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个体而是群。

(老师参与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不同的个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上述两篇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获得数据的方法以及在统计中常用的抽样方式,帮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感受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抽样调查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如果为了获得我市中小学生视力状况的数据,找出保护视力的措施,我们采用问卷调查,那么调查问卷中应包括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编制调查问卷,让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见解设制调查问卷,根据讨论情况教师用课件展示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问卷 年 月 日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调查生活中影响视力的不良习惯,从而设计调查问卷,这样设计是出于新教育理念中,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二)实施方案合作完成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背景,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调查对象。全市有29所高中,400所初中,1 000多所小学,怎样选取调查学校及人数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全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呢?

(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导得出结论:采取抽样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的学校

高中选取2所:城区一所、农村一所;初中选取三所:市直一所、郊区一所、农村一所;小学选取四所:市直一所、区直一所、市郊一所、农村一所。

(2)确定调查人数

高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初中每年级抽取100人,共300人,小学每年级抽取50人,共300人,在抽取的人数中男女生各半。

(3)确定调查时间

利用周六、周日进行调查。

2.分小组活动进行调查

全班分成三个大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高中组分成六个小组(两人一组)分别调查两所高中的每个年级的学生;初中组分成9个小组(两人一组),三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小学组分24个小组,四所学校每个年级一个小组,各小组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让学生经过先思后议,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抽样调查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在生活中通过数学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并且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统计观念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合作交流整理数据

1.各组展示调查数据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中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采用画图的方式或列举的方式表示;

(2)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统计图起什么作用?你知道的统计图有哪些?

2.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后填入下表格中。(课件展示表格)

中小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3.描述数据

(1)学生交流各自数据,画出高中、初中、小学学生视力折线图;

(2)根据活动统计的数据,画出城市中小学生和农村中小学生的视力统计图。(课件展示学生画出的折线图)

主要让学生掌握抽样调查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等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由数到形,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四)展示结果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数据(通过观察表格、折线图,学生进行讨论)

(1)高中、初中及小学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2)城区、农村学生的视力情况各如何?

(3)男生、女生视力不良情况及其所占比例?

(4)使用电脑时间长短对视力的影响如何?

2.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有:(课件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

(1)高、初、小随年级升高,学生视力不良率也升高;

(2)城区的学生比农村学生视力的不良率高;

(3)看电视、用电脑时间长影响学生视力。

(4)全市的视力情况。

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通过自然、社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主动地从事统计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统计是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使学生在分析数据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用数据说话,自觉地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反馈练习及作业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本校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2)针对调查统计结果,每人写一份倡议书,号召本校全体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视力。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及分析的基本过程,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和调查结果的应用。

(六)小结

引导同学们对这次活动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交流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为防止视力变坏应该采取的措施。

六、活动设计说明

(一)依据“课标”,本节课分三个教学活动环节:第一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认知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与自己一起,讨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建立活动方案。这个过程达到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统计的基本思想,编制调查问卷;第二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数据,灵活地采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实现主动参与合作的目的;第三个教学活动环节是展示成果,互动互补,完成活动目的。分小组展示成果,在交往互动中实现互补过程,使学生对抽样调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表现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

(三)为了使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即使样本的统计值近似总体的参数值,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抽样的方法,因此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2021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我校七年级备课组基于新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学习完成自主开发的一节复习课。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以了解的几何性质及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几何推理解题途径思考——逆向思维。

逻辑推理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一节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开展新思想方法的训练也突显出其重中之重。其主要体现在知识技

能和思想方法两个方面。

本课时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平行线性质及判定定理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反正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本节课不论从知识技能还是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节十分难得的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抽象建模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掌握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后,能较顺利完成简

单的“角的关系直接得直线平行”或由“平行线直接推得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逆向思维方式在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经历的“观察—猜想—说理—验证”的

思维过程

也是以后学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为在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基础上了解与应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由于从说理方法来看,对于几何逻辑思维尚处于起始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认知难度较大,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逆向思维解决平行线有关问题。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七年级学生对几何说理缺乏足够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探索”这样特定数学活动,获取一些经验方法,逐步形成较为完善严密的几何说明体系。知识技能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进一步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并会进行说理(通过阅读课标,分析教材,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判定方法及平行线性质的进一步理解运应用,而作为解决重点的方法不是让学死记,而是主动尝试与探索。)

2.了解应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课标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数学思维方式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在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又应用具体问题情境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过程,在活 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基本方法。新旧教材设计不同,学生较之以往,逻辑推理能力有所下滑,对判别条件说理有一定难度,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变强,那么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就成为突破教学瓶颈和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这也成为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关键。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平行线有关几何问题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本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基于这种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按以下流程展开:

教学过程流程图

创设情境→复习巩固→例题学习→设问质疑→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变式应用→反馈拓展→小结→布置作业


初一数学第一章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最新数学七年级上教案模板

最新数学七年级上册21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范文五篇

最新苏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范文

最新数学初一教案模板

最新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人教版例文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例文

最新数学初一讲课教案例文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模板

    10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