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数学 > 数学教案 > 三年级 > 2022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022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学俊21252分享

2022最新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评价学生学业重点:前者突出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意相关知识的应用,后者是学术标准,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有条棱,可分组,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方体的.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以及每个面都是什么图形.

教师设疑:这个图形的长、宽、高都相等,它的每个面是什么形呢?这样的长方体又叫什么形体?这节课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观察、操作,认识特征.

(1)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的纸盒,分组观察并讨论.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有什么特点?

②正方体有几条棱?所有的棱有什么特点?

③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小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3)操作:按教科书所给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正方体,再量一量它的每条棱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观察比较,找到关系.

(1)长正方体异同点:

(2)长正方体的关系.

三、反馈练习.

1、下面图中哪个是正方体?棱长是多少?正方体有几个完全相同的面?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操作练习.

(1)用2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可以摆几种?(6种)

副标题#e#

每种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①宽1厘米,长24厘米,高1厘米;

②长12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③长8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④长6厘米,宽4厘米,高1厘米;

⑤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

⑥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2)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8个)

(3)有一块形状如图的硬纸,把它按照虚线折叠,能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按照图中的形状,剪一块硬纸折折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

1、说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再说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分米.

2、分别计算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向上的面的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会正确读出所量角的度数。

三、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牙签。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和直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五、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六、教学过程:

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喜欢玩儿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儿一个打蚊子的游戏。(链接到导入-大炮游戏)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击中目标。

师:游戏中我调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击中了目标?

(设计意图:本情境设计既能围绕知识关键点、重点展开,却又点到为止,彰显了情境设计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不仅明确了精确角度的重要,更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和急切学习的心理状态。)

(一)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问:(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白板上画1个角。(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白板上书写:边、顶点、边。并演示延长。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直线笔延长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白板上画几个角。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角1角 2角 3

(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思起于疑”,在导入环节,在让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之后,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1)目测:用以个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链接到导入-置景导新)

(2)用量角器。板书“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白板工具栏中选取出量角器。学生观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链接到概念-量角器),补充并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 。这里的“度”同温度的“度”不同,温度是“摄氏度”,也不同于用电的多少“度”,用电的“度”是“千瓦/时”。这两个地方的“度”是我们的习惯用语。

(7)、建立1度的观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画出1度。(画角要小心)

(8)认识几度。学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请一学生在白板上指出。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媒体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课件上出示书本上的∠1,提问:你能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37页的∠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①错误类型一: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②错误类型二: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③错误类型三:内外圈读数反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步骤:课件展示。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课件展示歌谣: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齐读)

(7)学生自主度量37页的∠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1)白板上画两个角(一个用小量角器画,一个用大量角器画):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看到书本P38页例1。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度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链接到测量-想一想)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4.摆角。(每人提供两根牙签)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签摆角:一人板演,在实物展台上摆相应角。

①摆一个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说说怎么摆的?

②摆一个直角。

③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评。

④教师在白板上运用量角器画角,注意与直角形成对比。

(2)在桌面上摆一个50度左右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摆1度的角、90度的角,帮助学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摆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学生正确判断所摆的角的度数是读内圈,还是外圈,从而解决量角时读数的难点。最后让学生脱离量角器,在桌子上摆角,培养学生对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检测环节(白板出示)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数。(漫游返回)(B、C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画角在白板上)(B、C组做)

(3)书本38页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板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组做)

(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七、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3、师:半径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是我直接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 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3、《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4、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2021苏教版新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2021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1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1文案

2021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

2021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文本

2020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苏教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1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2021范文

苏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1

苏教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2021

    2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