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耳朵”为什么长在脚上 原因是什么

康娣 1172分享

  斗蟋蟀,中国民间搏戏之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但这种休闲方式很残酷。斗蟋仅有雄性,它们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我们都熟悉蟋蟀的样子,但是你知道蟋蟀的耳朵长在脚上吗?长在脚上的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蟋蟀的“耳朵”长在脚上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

  蟋蟀的“耳朵”长在脚上的原因

  雌蟋蟀没有发音器官,是个哑巴。雄蟋蟀靠翅膀的摩擦发出“嘟嘟”的鸣叫,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招引雌蟋蟀。显然,蟋蟀要靠听觉得到同伴传来的信息。蟋蟀有听觉灵敏的“耳朵”。奇怪的是它们的“耳朵”并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一对前足的小腿缝隙里。因为蟋蟀的听觉器官长的位置很特殊,它们对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反应也不一样。如果声音来自左边或者右边,蟋蟀听起来最清楚;如果声音是来自正前方或者是正后方,听起来就模糊了。蟋蟀的“耳朵”长在足上,有什么好处呢?原来,蟋蟀可以用它做为“声音测向器”。当蟋蟀听到声音以后,它们稍微转动一下身体,就可以判断声音来自什么方向。

  蟋蟀形态特征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 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1]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蟋蟀生活习性

  1、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在农业上,人们把蟋蟀作为害虫类。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3、蟋蟀间的繁殖交配,不是通过彼此“恋爱”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间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胜利者才可以拥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于优胜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来的子孙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鸣叫对于人类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响亮的鸣叫声只有雄性蟋蟀才能发出,雌性蟋蟀没有发声的能力。雄性蟋蟀通过震动自己的翅膀来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以此来代表它要表达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大约离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蟋蟀的生长繁殖

  蟋蟀的繁殖经过卵 -> 若虫 -> 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

  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

  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9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