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欣赏

广顺 1172分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欣赏下这五首。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唐代:杜甫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

  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处处青江带白蘋,故园犹得见残春。雪山斥候无兵马,

  锦里逢迎有主人。休怪儿童延俗客,不教鹅鸭恼比邻。

  习池未觉风流尽,况复荆州赏更新。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过客径须愁出入,

  居人不自解东西。书签药裹封蛛网,野店山桥送马蹄。

  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

  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轶事典故——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相关文章:

1.杜甫《客夜》注释欣赏推荐 

2.杜甫《忆昔二首》译文及欣赏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73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