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记忆力最好

子文 1172分享

  “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从小就相信早上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也默认早上最适合学习。那么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记忆时间段真的是在早上吗?

  记忆实验:不同的最优记忆时间段

  我们天生对记忆有着好奇心。

  记忆承载着我们的经验,象征着我们存在的意义,但我们并不是非常了解记忆力:

  假设我们问什么时候记忆力最好,问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会说早上,有的人会说晚上。尤其是问年轻人,更多人会觉得早上浑浑噩噩,午饭期间也提不起劲,午觉的困劲一过才会觉得真正恢复了精力。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有没有共通的最佳记忆时间段呢?

  许多心理学家都研究过相关的问题。在1970年,英国约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柏德里(Baddeley)做了一项实验:给受试者一段短数字,让他们记住并复述出来。

  结果这种对于简单内容的短期记忆,受试者的表现上午优于下午。

  但这项实验并不能证明记忆力上午比下午好,它仅仅测试了对于简单内容的短时记忆。

  对于我们学习而言,更需要长时记忆。

  在【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里,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入到感觉记忆中,并按照感觉输入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但是,大部分信息会很快就丢失,只有一部分信息会被重新编码进入到短时记忆中,不过短时记忆的信息也很快就消失。

  而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在这里可以是听觉的、书面的、口语的或视觉的编码形式。

  直到1978年,美国圣约翰大学的里塔•邓(Rita Dunn)和肯尼斯•邓(Kenneth Dunn)教授做了一个一天当中记忆力的比较。

  他们的结果显示:

  大约30%的人在早晨记忆力最佳,大约30%的人在下午记忆力最佳,大约30%的人在晚上记忆力最佳,大约10%的人没有任何时间偏向性。

  也就是说:最佳的记忆力的区间是因人而异的。

  在1993年,美国查尔斯顿学院辛西娅•梅(Cynthia May)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在清晨的记忆力达到高峰的较多,而年轻人在下午和晚上达到记忆力的最高峰最常见。

  所以,每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因人而异的,不应该一概而论。

  对记忆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生物钟对记忆的影响并不大。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测试结果可能和当地的气候有关,也可能和我们吃的东西有关……

  记忆方法:我们常用的低效记忆法

  时间对记忆力的效应并不强,相较而言,记忆方法对孩子的记忆效果的影响更为突出。

  对于孩子的学习而言,复习和重复是学生最广泛使用的学习技巧。

  调查发现 62-84% 的学生用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 (Kornell & Bjork, 2007; Karpicke et al. 2009)。

  重复学习内容对考试成绩的作用并不稳定,有些实验发现没有帮助甚至有负面效果 (Carrier, 2003)。单纯重复对长期的记忆和理解几乎没有帮助 (Callender & McDaniel, 2009; Dunlosky & Rawson, 2005)。

  也就是说,尽管学生最常用的记忆方式是重复,比如很多学生用重复多遍的方式记忆英语单词、语文课文,很可能是在做无用功。

  对于学习效果而言,孩子需要升级自己的记忆方式,才能做到高效学习。

  从信息加工方式来说,记忆方式分六种:过滤、复述、关联化、主题化、架构化、具象化。

  其中,信息筛选与复述2种加工方法属于低效记忆,关联化、主题化、架构化、具象化4种方法属于高效记忆。

  信息筛选与复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时非常常见。

  过滤:比如让孩子看一篇文章时,他对地点和人名经常会忽略掉,而去注重故事情节。

  复述:比如当孩子背诵课文和英语单词时,用的方式往往是多复述几遍,进行信息存储。

  这两种方法很低效。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会四种高效的记忆方式:

  关联化

  关联化是将信息之间互相联系,构成一个信息集合。“关联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

  当我们坐火车时,一般来说交通的枢纽站我们最熟悉。

  同理,如果我们摄入知识点,最终知识框架成型,被记忆最牢固的,便是联结点最多的知识点。

  比如看到贾宝玉这三个字,就联系到四大名著,想到它们各自的作者,或者发散想到红楼梦里的各种人物关系,等等。

  主题化

  主题化是指:有学习的预设前提。

  也就是说,为了高效记忆起见,需要提前知道学习的内容,明白学习的主题。

  这也说明:必须要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

  架构化

  架构化是指对知识分类。如果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置,信息存储就会变得更快,记起来也就变得比较容易。

  架构化的核心是要明白当前学的知识属于哪一个模块,要有整体概念。

  具象化

  具象化有两个要素,第一是追求细节填充,第二是追求视觉效应。

  孩子第一遍学习知识时往往会觉得看不懂,在这个过程有两个方法:延长学习时间,多看几遍。

  还有一种方式是多接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知识点,这样会减弱学习难度,同样也会帮助记忆。

  当摄入一个知识点时,寻找它的周边信息,互相形成连接状态,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记忆就会越深刻。

  作者:蔡琳

  转自公众号:佐心家长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697416